国学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docx
18页国学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则是辞采、声律和结构但是,任何内在的美感都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现意境的和谐和混成,必须靠文字的声律、辞采来体现;神韵虽在文字之外,也必须依附于文字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古人将结构称为章法,前人分析章法,所谓起结开阖、回互周旋、草蛇灰线,已有许多讲究这里将古人多种“诗格”加以归纳选择,用现代方法加以表述 诗歌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逆起式 所谓逆起式,就是先写结果,后交代原因,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按正常的叙述方式,应该是“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先交代事由、人物和地点——“将军猎渭城”,然后再描述由此而产生的结果——“风劲角弓鸣”但现在却是先说结果再交代事由,这在结构上就叫做“逆起法”其好处是“逆起得势”即先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给人一种突兀感,以此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从而突出诗人要强调的主旨王维一生可以张九龄罢相后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意气风发,向往开明政治,渴望有所作为;后期出于对李林甫当政的失望,再加上在三十一岁时妻子病故,继而安史之乱中“没于逆贼”的愧恨,他渐渐变成一位佛教徒,过着一种“晚来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清心寡欲生活随着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前期,写出塞,歌游侠,关心现实,抨击不平,充满积极的入世精神;后期主要描叙自己的半隐生活,辋川一带的山林风光和自己从中参悟的禅意这首《观猎》是早期作品它通过一个将军田猎场面的描叙,咏歌了一种尚武精神,其中洋溢的豪气自然也是盛唐气象的再现为了表现这种豪气,诗歌诗人选用了逆起法,最后再用“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的“将军猎渭城”呼应,让刚猛劲急与芜阔混茫一张一弛,为这幅将军郊猎图添上完美的一笔前人评这种逆起法的开头,“如高山坠石,凌空而降”可见这种艺术效果是古今皆认可的 采用这种逆起法获得读者广泛认可的还有李白的《劳劳亭》和李益的《春夜闻笛》前者为五言绝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这首诗顺起的顺序应该是“劳劳送客亭,天下伤心处”首先应该有亭,才能说到此亭给人的感受,现在却变成先说感受:“天下伤心处”,然后再告诉伤心的原因:“劳劳送客亭”。
如果说《观猎》开头的“逆起得势”是要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给人留下强烈的外在的视觉印象,那么,此处的逆起得势则是加强内在的情感特征,强调诗人送别时的感受和重情伤别后两句则是借物拟人,将无生命的春风赋予人的情感,再设想它对离别的反应强调劳劳亭对人对物都“天下伤心处”李益的是首七言绝句: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作为一位中唐诗人,李益特别善于写情,有首诗题就叫《写情》,而且这些诗作的基调都是悠远绵长哀怨、无可奈何的叹息和执著又无望的思念,其代表作《受降城闻笛》、《江南曲》、《上汝郡楼》、《隋宫怨》等无不如此这固然与中唐的国运、时代的氛围不无关系,但与个人的秉性气质关系更大李益少年成名,才华出众,是有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但仕途坎坷,长期沉迹于县尉、主簿之类卑职失望之余,只好到幕府寻求出路卢龙节度使刘济虽对他青眼眷顾,但亦未获重用这首诗就是他离开幽州,飘泊于江淮时所作诗中虽自称“迁客”,但史书上并无获罪贬谪的记载,可能是借以抒发内心的哀怨,表达处境的艰难而已诗的顺序也应首先“迁客相看泪满衣”,然后交代泪满衣的原因:笛声唤起了他这位飘泊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山吹笛唤春归”。
下面两句则是比兴,春天来了,南迁的大雁也可以飞回北方的故乡,自己却有家难归——人不如雁此处手法与前面例举的陶渊明《饮酒》结尾:“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真意”一样逆起法突出了诗题《春夜闻笛》,强调了闻笛的感受,也是加强内在的情感特征 韩愈是位“唯陈言务去”的文章改革家,他的诗歌也体现了怪怪奇奇的独特风格,无论在语言上、构思上、章法上都喜欢翻空出奇在结构上有许多篇都采取不同寻常顺序的逆起法,如《雉带箭》开头四句:“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后面两句中的“盘马弯弓”已变成了成语,实际上也是逆起顺叙应该是首先指出现象“盘马弯弓惜不发”,然后交代原因:“将军欲以巧胜人”但逆起后,人们对将军技艺的高超和缜密的心思留下更深刻的视觉印象他的另一首七绝《湘中》,也是采用逆起法: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唐宪宗贞元十九年(803),刚担任监察御史不久的韩愈上书皇帝,要求减免大旱中的关中百姓租赋,因此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今广东连山县)这首诗就是他路过汨罗追悼屈原而作此诗在构思上就不同凡响:诗人不像贾谊的《吊屈原赋》,去赞颂屈原的绝世才华和心系怀王的忠忱,而是抒发英灵逝去无处凭吊之苦,借以表达世无知音的寂寞与悲凉。
与这不同于历代诗人的独特构思相吻合,诗人在结构上采用了逆起法,首先突出所见到的汨罗江景色:山猿愁啼,老鱼腾跳、波涛翻滚,一派愁惨不安的氛围,以此作为诗人愤懑不平的心情写照其中“猿”、“鱼”、“踊”等双声字相见,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荡不平的心声,然后再交代这是因为自己到了汨罗,到了当年屈原的投江之处这样,诗人虽没有直抒到了汨罗时无穷感慨,其意已自在言外 二、承接式 所谓承接式,是指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的进行书写在语言上下句承接上句,结构上下段承接上段,全诗一意到底,句句相连,意脉不断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首思妇诗,很委婉地表现了反战情绪构思上也很别致:它不是通过思念在外远戍的丈夫来表达对征战年年的不满,这从《诗经君子于役》起,就是被不断重复的话题,而是从埋怨鸟儿啼叫落笔,因为她在梦中到了辽西,见到了久别的丈夫,正在倾诉衷肠呢为了让梦能继续下去,她要把鸟儿赶走(尽管黄莺的叫声很好听)用这种奇特的构思方式来表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创伤,确实是别开生面为了很好地表达上述构思,诗人采用了承接方式,先说动作行为——“打起黄莺儿”,接着交代“打起黄莺儿”的原因,不让它在枝上啼叫。
这更引起人们的好奇心:黄莺的鸣叫是很好听的,为什么要它“莫教枝上啼”呢?紧承上句,诗人再交代原因:“啼时惊妾梦”那么,是什么好梦被惊破让这位女子如此恼火呢?原来是无法在梦中与远戍辽西的丈夫相会了——“不得到辽西”四句诗就这样下句紧承上句,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将这位妇女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表现的十分真挚感人! 这种承接式,如果按主人公身份来说,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全诗抒情主人公就一个,一脉到底,所谓单线结构;第二种是抒情主人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复线向前推进前半段与后半段形式上分开但意脉相连,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第一种如《木兰辞》全诗围绕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为国保家的传奇故事展开情节,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到准备出征的行装,再到“旦辞爷娘去”行军路上接着就是十年的征战生活一个简洁的叙述,然后“归来见天子”,写木兰拒绝赏赐和官职,要求“送儿还故乡”,表现了一位不慕富贵,只求卫国保家的中国妇女高尚品德接着便是还家后的情形,最后是战友们来探望表现出的惊愕,突出这个叙事诗的传奇色彩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石壕吏》、《无家别》,王建的《新嫁娘》也皆属于这种单线承接方式特别是王建的《新嫁娘》下句紧承上句,同金昌绪的《春怨》几乎完全一样:“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中写一位新妇入厨时的心理,微妙而又细腻:三日的新婚期结束了,该操持家务了但是对要侍奉的公婆生活习性喜好并不了解,贸然下厨,如对不上脾胃,开头就留下坏印象,今后的媳妇就难做那么,怎么能知道婆婆的脾性喜好呢?也不能贸然去问于是做一碗羹汤先让小姑尝尝,因为女儿就是母亲的影子,脾性喜好会差不多再者,家中的小姑是最难伺候、最为挑剔的先让他尝,她没意见了,全家也就没有意见了这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媳妇,但我们从新妇微妙又细腻的心理描绘中,也感到封建家长的威严和作为新妇的为难处境为了突出上述心理和主题,诗人在结构上也是先交代行为,再交代原因,上下句间紧密相承 金昌绪的《春怨》和王建的《新嫁娘》的承接方式都是先描述行为结果,再交代产生此行为的原因还有一种承接方式是先叙述事由,再交待结果前面提到的《木兰诗》即如此,李白《哭晁卿衡》也属此类: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即日本友人阿倍吕仲麻唐玄宗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长安学习中国文化,学成后留在唐朝宫廷任职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在长安的李白、王维结下深厚的友谊。
天宝十二年(753)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而亡实际上晁衡并未溺死,而是随风漂流至海南,随后又辗转返回长安继续任职,于代宗大历五年(770)卒于长安李白这首诗就是听到传说晁衡溺毙时写的诗中集中表现了失去友人的悲痛,弥漫着一种哀婉和真诚!结构上,诗人先用赋体叙述事件经过:“日本晁卿辞帝都”,写这位日本友人随遣唐使返国时离别长安的盛况据史载,晁衡返国时,礼部曾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包括王维在内的好友也纷纷写诗惜别,晁衡也回诗作答第二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思绪由近及远,想象晁衡返国途中的种种情形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海中三神山之一,这是凡人不可即之处征帆绕蓬壶,暗示晁衡已经遇难仙去三、四两句是就上面的陈述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果说前两句是赋体,这两句则是比兴明月不归沉碧海”紧承上句暗示晁衡已经溺海身亡,就像皎洁的明月沉没于大海中一样这个贴切的比兴,为晁衡的遇难营造出一个清丽又壮阔的画面,真不愧是位最杰出的豪放诗人!最后一句紧承上句,抒发自己的感受其手法又不是直接抒发,而是运用拟人手法:“白云愁色满苍梧”据《一统志》,苍梧在淮安府东的海上。
晁衡所随的第十一次遣唐使返国,是从扬州沿运河出海的(现在日本友人将阿倍吕仲麻纪念塔建在扬州,原因亦在此),这是想象中晁衡的遇难处整个天宇好像也愁容满面,层层愁云笼罩着晁衡的遇难之处苍梧山连天地都如此动容,更不要说与晁衡有着深厚友谊的诗人了这种比兴加拟人的手法,使诗意更加含蓄迂曲,伤感气氛也更加浓郁深沉以上主题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就是通过上述的承接方式实现的 关于这首诗还想说点题外话: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诗歌自身的艺术价值,它在中外交往史、中国文学史上皆有一定的价值它是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外文学交流的极佳范本当然,要想真正做到四海一家、和谐共处,日本要反省自己过失,正视自己的历史,国人也要有唐人阔大的胸怀,更要有李白这种不分内外皆结同心的真诚! 关于这类承接方式,还想补充的是有时不仅下句紧承上句,有的甚至句与句之间也环环相扣,宛如辘栌,修辞上称为黏连,如《西洲曲》,全诗围绕一位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深长思念,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到夏再到秋冬依次展开,强调一年四季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有时句与句之间也是首尾相连,结为一体,如“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这种句句相连、环环相扣,形象地表达出这位女主人公对其情人纠缠不清、绵绵不断的思念,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皆有大有好处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也有这种承接方式,但是在段与段之间进行的,如第二段结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段开头即以“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