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传承.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zxc****hhs
  • 文档编号:272211317
  • 上传时间:2022-04-0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7.9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 20 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 ,他的新诗 “ 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 ,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 ,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意象、诗句、作品,大到诗人、流派、诗体、主题、手法,均可寻绎出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 丁香 ”,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 “ 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 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 舒婷春夜中的名句: “ 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 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可说是活脱相似李瑛的谒托马斯 曼墓 : “ 细雨刚停 ,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也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 诗句 “ 晨钟云外湿 ” 余光中碧潭有句 : “ 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 ,许多愁 ”; 洛夫也做过许多将古代诗句“ 加工改造、 旧诗新铸的实验”,他就 “ 曾把李贺的 ,石破天惊逗秋雨 ?一句改写为 :,石破 /天惊 /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像何其芳的名篇罗衫,即是对班婕妤怨歌行的改造重组;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席慕蓉名篇 悲喜剧 写“ 白苹洲 ” 上的等待与相逢,是对温庭筠 梦江南 词意的翻新与掘进;舒婷名篇 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李金发象征诗的生涩凄美与李贺、卢仝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余光中诗歌的骚雅、才气、琢炼与屈赋李诗姜词,席慕蓉、舒婷诗歌的浪漫忧伤气质与唐宋婉约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生代诗的口语谐趣与元散曲本色派浅俗的“ 蛤蜊风味 ”,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 ;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 ,爱情主题 ,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 ,自然主题 ,乡愁主题等 ;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 ,比兴象征 ,构思立意 ,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不但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 20 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如果没有创新思想,就不会出现唐诗、宋词、元曲的成熟和顶峰日前,中国现代传统古典诗歌艺术缺乏创新思想和勇气,始终是步人古人的后尘,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如果不创造新形式,永远都会是“ 旧瓶装新酒 ” 没有神气,仍然依旧是古人的外衣,没有发展,没有形成现代的诗体体裁形式古人的诗体体裁已经成熟,成为千古,流传青史,颠扑不破,不需要我们去墨守成规,去守旧,去保守我们为什么不敢拿出勇气,在古人的成果里去吸收好的精神粮食,去创造和创新新的形式和体裁, 为现代服务呢?古代的语言形式毕竟没有现代的语言丰富和发达,为什么总是写不出来好诗, 超越古人?诗歌有视觉的诗歌,也有听觉的诗歌,有歌唱的诗歌, 也有朗诵的诗歌。

      作者写什么形式的诗歌,是他本人的思想,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去干预!诗言志,诗言情,诗言理(哲理诗) ,诗乐,诗爱,诗哀,诗讽,总之千姿百态日前,有很多诗歌非常遵守格律(我并不是反对),但是,内容平淡,没有感情,概念化倾向严重,那种有情没有景,有意没有象,有象没有味等,贴上的是口号标签一些应时、应制之作满天飞有些诗歌格律差点,但是意境突出味道好,突破了格律, 为什么却总是受到责难指三道四呢?为什么不把指摘别人的时间多用于研究诗歌的发展方向上去呢?古典诗词艺术允许合理的批评、 沟通和交流! 古典诗词的创作更需要理论的支持和创新!古典诗词的创作更是多元化的,不是一花独放! 当今古典诗词的创作缺乏的就是宽容、包容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动不动就是棒打、打压、讨伐、责难!一些古典诗词爱好者没有一点创造意思和创新思想,缩头缩脑,死守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框框,知法不会用法,法学死了,就成了“ 八股诗 ” ,入法而不能出法,感情大大折扣,成为诗奴这都是受到了格律的束缚,“ 不是格律为我所用,而是我为格律牵制” ,-杨金亭语这里,我们是要口号诗,还是要有味道的诗歌呢?值得研究和探讨!格律诗是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在古人的诗歌(词)中都有过突破格律的诗例。

      目前,我们缺乏的就是古人的种种创新精神和勇气现代传统诗词艺术,当务之急就是要向中国书法和中国国画学习,并借鉴它们创造性的艺术方法和创作技巧!-学十抛七!)因此,评价诗的好坏主要是由诗歌(词)内容决定的,而不是形式,古人思想很开放,今人却很僵化守旧,这样很不利诗歌的继承、创新、发展我们应当学习古人“ 以诗入诗 ” 、 “ 以文入诗” 、“ 以画入诗 ” 、“ 以诗入词 ” 、“ 以词入诗 ” 、“ 以赋入诗 ” 、 “ 以民歌入诗 ” 、“ 以杂文入诗 ” 等等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我们既可以用古韵写作(目前,古韵有些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造和完善),也可以用现代新韵作诗,关键是有没有现代气息的好作品出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可以遵守格律规则,也敢于突破格律规则的限制,以意为主、以情感为主出好作品,出新作品就够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i 本帖最后由成志军于 2009-4-6 15:10 编辑秋叶一片纯纯的黄叶宁静而清澈如密林中的幽潭亦如皓齿和明眸在晨熙的薄雾中轻轻的从窗口飘零而过一瞬间的爱怜生生世世的轮回这袭悠悠的舞渺渺着来往的客却视而不见孩子突然说:天上没有月亮和星星了我说:不是没有而是看不见 20081023 在诗歌的殿堂已被褪去了神圣光环的今天,相信仍然有许多热爱新诗的朋友,如同我们一样,怀念着她曾经拥有过的荣光。

      在刚刚过去的那一个世纪,中国新诗一度以其敏锐的时代触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灵本书比照古今中西,梳理了百年来新诗发展的脉络,以20 世纪各诗歌流派发生、发展的进程为主线,以优秀诗人、诗作为中心,尽可能真实地展现了这一阶段的诗歌艺术状况,以飨读者尽管尘世忙碌,我们始终愿意重申,”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息在此大地上浅谈中国新诗的发展思想之根系统: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比如, 道、佛(汉化的) 、法、儒等;,到汉、南北朝民歌,到唐、宋、元、明、清(包括“五四”前后)时代, 著名诗人和著名诗篇中所创立的诗的意境、表现形式与技巧等诗人毛泽东的一些诗歌理论和主张,为我们指明了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革,但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万年也打不倒”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是非常有见地的 中国当前大众喜欢的诗歌正是沿着这两点论述与主张发展着的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方式,继续向前发展,格律不变,韵脚放宽,今古两声俱用如微型体( 1 3 行,重庆诗缘社近年来致力推行),二行体,四行体(音顿大致整齐有规律,带有“起承转合”结构),六行体,八行体,十四行体(主要借用意式、移植英式)等等。

      从内容、 形式、 创作方法等方面传承传统诗词的一些优点(如注重炼字、炼句、讲究韵律、意境的营造等),而又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相对自由、灵活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无定字、无定句、无定行、语言精练、有韵律、大体整齐”的“规范化自由体”新诗坚持走这条路的诗人肯定不多;而泛格律化诗体,因定字、定句、定行、音顿大致整齐有规律,带有“起承转合”的结构,与当今高科技时代的“快速、灵活、自然”的节奏不相吻合,坚持走这条路的诗人肯定也是相当少的;只有第三条道路,比较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大众阅读心理,因此大部分的诗人,将走上“新诗适度规范化”的道路,即“规范化自由诗(或曰半自由诗)”将成为诗坛的主流 汉诗 ) 的发展必然经过四个时期:初创期、发展期、高峰期、衰落期就时间而言,每个阶段大约都在百年以上 四时期至二十世纪末诗人(主要是指掌握传统平面媒体话语权的诗人)”论争比较激烈他们的论争又会经过三个时期执政诗人”排斥“在野诗人”时期执政诗人”对持“在野诗人”时期在野诗人”取代“执政诗人”,而成为“新的执政诗人”时期新诗”定型化的内容、形式、 创作方法逐渐与那个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渐渐地为另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所代替年 8 月 18 日于重庆北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