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精选作文范文.docx
3页《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表明了诗人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 爱田园生活的精神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 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他自 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在这几首诗中,以 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 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用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 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 农耕的态度讲起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 一些豆子,豆用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而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 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
豆用如此 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 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 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 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 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 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长吟掩柴门,聊 为陇亩民」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 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 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 做个农夫挺不错《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 志。
而且,尽管耕作让人四体疲劳,可没有外界特别的忧患干扰,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安宁 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其一)“田家出不苦, 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西田获早稻》)在《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 里,诗人就不仅不言春作苦,而且还写了他在种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悦文人士大夫对于耕作,还有两例可以与陶渊明相对照,从中更可以看出陶的个性特点汉代司马迁的外孙杨辉,曾作有歌诗,也言及种豆陶诗首二句可能受到杨的启发,也 可能根本未受杨的影响,二人所言之事类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我们都 能够看出他们对种豆所持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据《汉书•杨辉传》载,杨悻被废为庶人 之后,“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他过着以财自娱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亲自参加耕 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报孙会宗书》中却说:“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 公上不知何者为是杨自云酒后耳热,仰天拊缶歌呼其诗曰:“田彼南山,羌秽不治种 一顷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他也在南山种豆,但却听之任之,根本不加 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为他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想富贵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由 此看来,杨辉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发港悲愤而沉沦的情感罢了,与陶渊明耕种以 求食的朴素目的,在耕种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态度截然不同陶诗中谈及“理荒秽”,这让人联想起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从屈原的诗作中,我们看不到种豆的事情,不过他有对种植的表述《离骚》云:“余既 滋兰之九腕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 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自云栽种了百亩香草,并对这些香草寄 与了厚望,希望它们长得枝叶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断绝,他不会为之悲伤,可是香草却变得 芜杂污秽,改变了自然的芬芳高洁品质,这让诗人哀叹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种植过香草,但 诗中并非重在写植草种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此事以象征意义,指的是诗人曾培植教育 过一些弟子,可是,他们却和政治上的反动者同流合污,失去本来的贞正品格,使诗人深感 痛心与杨辉和屈原相比,陶渊明既不像杨辉那样对南山之豆不闻不问,也不像屈原那样有所 寄托,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 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 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
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 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卓越之处与诗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较,就能够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 述,《西田获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此诗则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理荒秽”所说行动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体多了,而且“带月荷锄归” 一句不仅有形 象,还写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诗中有画,真切生动有此警句,全诗生辉诗人是“带月” 而归,而不是月照而归,这样的措辞,就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流露出人物的风神,流露出人 物对周遭景物的喜爱,虽然这欣喜是那样的淡,让人几乎不能觉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 也是这首诗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诗的语言平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不避重复就是一证豆,草,沾衣等字样在短短的 四十个字的小诗里,都重复出现,作者并不选择其他的语词来代替,这在近体诗中是很少见 的然而这些语词的重复并没有给人累赘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朴实,仿佛诗原本就在作 者胸中,是自己流出来的一样他信口而吟,却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旷远散谈,天然浑成, 真是令人企慕就结构而言,不断的转折是本诗特色。
豆苗稀就不要种了吧,可诗人还津津有味地早起 晚归去整治言及归来,似乎已经无话可说,诗人转而言说道上草木长,晚露打湿衣袋沾 湿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背心志就行就在这不断的转折中,诗 人完成了一幅他心灵的风景画转折虽多,却亳不费力,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 情本来就平和,如果不是语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拓展阅读:《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 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 格不入, 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I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I园田居(其三)》,这首 诗是他辞宜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阮1田居》,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