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消散的芬芳--解读文学作品中的花意.docx
7页永不消散的芬芳解读文学作品中的“花”意 孙秋霞摘 要:每种花都有它与众不同的花语,而一些诗人作家往往会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花卉融入自己的作品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花”意,我们也能走近作家,读懂他们寄予花中的深意选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做一些探究,如菊花、莲花、梅花、紫藤萝等在文中的各自“花”意关键词:“花”;象征;作家四季更迭,花木盛衰,本是常态,可自古以来,诗人、作家却向来偏爱于花木,只因花草虽无情,人却有意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自然无从避免,此时,花草树木则成了很多诗人作家寄予情感的所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眼泪也不能表达的别样的情思的确,人间的细腻的情感可以通过自然中的某种意象传达给他人,同时,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独特描绘与抒写也宣泄了诗人作家内心的一些独特的情感体验下面笔者将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作品来解读文学作品中的“花”意,从而走近作家,品读作家寄予花中的深意每种花都有它与众不同的花语,菊花的花语是高洁、优雅、吉祥;莲花的花语是清白、坚贞、纯洁;紫藤的花语是思念、执著、幸福;金盏花的花语是救济、温柔、爱情。
在诗人作家的笔下,这些花儿被赋予了他本身所没有的情感和更为丰富的意蕴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西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中,何以某意象独被选择?”“使它具必然性的原因不是理智而是情感诗人作家选择花卉,正是因为绚烂多姿的花儿能更好地表情达意,传达心声一、菊花——隐逸情怀的象征说到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于是,一幅画面在眼前展现: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此时,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文化人生存意义上的美学观,一种生存哲学正值青壮年的陶渊明又怎会没有一番宏图志向,报效朝廷,为国尽忠,为人民谋福?而在官场之上,有心未必事业能有成,实在是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的极端不满,让早受道家思想浸润的陶渊明毅然决定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回归自然,回复本性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大自然成了最好的处所,终于挣脱了樊笼的他,采菊(采菊东篱下)、饮酒(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除草(晨兴理荒秽)……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但使愿无违”享尽“复得返自然”的愉悦。
于是,归隐山林成了很多文人在仕途无望,政治上不得意的一种无奈选择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的菊花,它隽美多姿,不以娇艳姿色取媚,而以素雅坚贞取胜,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而在陶之后,菊花似乎就与陶渊明如影随形,于是,菊花被赋予了新的意象它代表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向往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它代表了诗人不贪图荣华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它代表了诗人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 二、莲花——高洁品质的象征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则更多的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如他,他如菊花,但对菊的喜爱,“陶后鲜有闻”,周敦颐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虽只寥寥几句,就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同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其实这正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具有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作者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其实正是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折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而被认为坚强、傲骨、高雅的梅花也常常为诗人作家所钟情,在毛泽东笔下,那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那种不畏风雨不怕严寒,傲然俏丽的形象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悬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凌,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枝独秀,傲然挺拔诗人也依古训,以诗言志,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无论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中仙子莲花,还是傲然风雪的花中君子梅花,他们始终以高洁的品质吸引着他人,也因此常常被一些诗人作家借以自比。
三、紫藤萝——美好希冀的象征莲花虽美,但终究带着孤芳自赏的意味,自己品行再高洁,始终无力扭转浊世的不良世风,虽比陶渊明的归隐,把世间一切烦恼抛之脑后更为积极一些,但始终有心而力不足之感很多时候,既然无可奈何,那么为自己、为他人编织一幅美丽的未来图景,也不失为让人得以宽慰的一种途径晋陶渊明为世人找了个“桃花源”,因为他知道,人处世间,面对斑斓多味的存活,总会有所期盼,这样心头才是郁郁葱葱的绿草,色彩斑斓的鲜花所以,很多时候,情与景的自然融合,成了很多诗人作家与大自然最为默契配合的伙伴现代作家宗璞深受“文化大革命”的摧残,虽已过去多年,但心灵上的创伤仍无法愈合其弟又处于癌症晚期,命在旦夕,作者对弟弟的英年不幸,雄才未展深感悲痛作者一想到这件事就伤心,但当她看到那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时,“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正是这让人迷醉的美景,宗璞被吸引,被感染,被陶醉,恢复了以前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写下了《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
作者本来抑郁悲伤的情绪被绚烂多姿、充满生机的紫藤萝花所感染,顿时扫却了心头上的阴霾,豁然开朗,有了更多生命的感悟和启迪正如紫藤萝的花语是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是一种执著,最幸福的时刻一样,女作家宗璞以她细腻的情感感受着紫藤萝独特的韵味,品味着人生给予自己的丰厚馈赠尽管人生的路途中有荆棘,尽管人生的道路上有坎坷,但是一切都将成为过往,生命的长河无止境,幸福终会降临!其他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花儿在文学作品中也颇受青睐在泰格特的小说《窗》中,靠窗的病人常为远窗的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绚丽的玫瑰代表爱情,鲜艳的牡丹寓意着富贵,而金盏草则表示救济可见,靠窗病人为远窗病人描绘的景色是多么宜人,多么美好,人世间的一切美景都在眼前展现,也无怪乎激起远窗病人的羡慕嫉妒尽管事实上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面墙,但折射出近窗病人的心灵是多么美好与高尚,他津津有味为他人描述着他认为最为美丽的景色,希望以此能减轻他人的痛苦,让他人能感受到人世间的所有幸福尽管只是两个病重的病人,但是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与普通人无异,而烂漫的花儿为两个寂寞的病人带来了些许的安慰,这又何尝不是他们虽患重病,却依然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希冀呢。
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人们从周敦颐的莲花中感受到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性;人们从宗璞的紫藤萝中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人们从泰格特的金盏花中窥见人性的美丑在文学作品中,无论借花拟人,还是借花达意,都能让人感受到花的美丽;而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使花的品质更为高雅,这也正是诗人作家内心意志的传达,通过花语,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同时也引出人们对生命的更多思考、对人生更深入的探讨四季流转,花儿总是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那永不消散的芬芳让我们不得不感谢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时空参错,我们无法再与作家诗人对话交心,但是品读他们那些与花儿相关的作品,读懂他们作品中的“花”意,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幸福参考文献:[1]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4]教材解析语文:七年级下[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