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第六章.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迪迦****号
  • 文档编号:11041455
  • 上传时间:2017-10-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5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 版)第六章 气道护理一、吸氧二、有效排痰三、口咽通气道(管)放置四、气管插管五、人工气道固定六、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七、人工气道湿化八、气道内吸引九、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十、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十一、拔除气管插管十二、气管切开伤口换药十三、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更换及清洗十四、无创正压通气十五、有创机械通气2第六章 气道护理肺的呼吸功能是指机体与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能力,对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起着关键作用保持通畅的气道,是呼吸的基本前提,丧失对气道的控制,数分钟内可对机体造成严重后果建立人工气道,及时、准确地应用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气道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气道的通畅,保证肺通气和换气过程的顺利进行,改善缺氧状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吸氧(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呼吸状况、合作程度及缺氧程度2.评估鼻腔状况:有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或分泌物阻塞等3.动态评估氧疗效果二)操作要点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选择适合的吸氧方式2.正确安装氧气装置,管道或面罩连接紧密。

      3.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4.用氧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神志、氧饱和度及3缺氧程度改善情况等三)指导要点1.向患者解释用氧目的,以取得合作2.告知患者或家属勿擅自调节氧流量,注意用氧安全3.根据用氧方式,指导有效呼吸四)注意事项1.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2.保持吸氧管路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3.面罩吸氧时,检查面部、耳廓皮肤受压情况4.吸氧时先调节好氧流量再与患者连接,停氧时先取下鼻导管或面罩,再关闭氧流量表5.注意用氧安全,尤其是使用氧气筒给氧时注意防火、防油、防热、防震6.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二、有效排痰(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咳痰能力、影响咳痰的因素、合作能力2.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与体位卧位的关系3.评估肺部呼吸音情况二)操作要点41.有效咳嗽1)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上身微向前倾2)缓慢深呼吸数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数秒、然后进行 2~3 声短促有力的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循环做 2~3 次,休息或正常呼吸几分钟后可再重新开始2.叩击或振颤法1)在餐前 30min 或餐后 2h 进行2)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

      3)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脊椎、胸骨、肩胛骨)部位4)叩击法:叩击时五指并拢成空杯状,利用腕力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快速有节奏地叩击胸背部5)振颤法:双手交叉重叠,按在胸壁部,配合患者呼气时自下而上振颤、振动加压6)振动排痰仪:根据患者病情、年龄选择适当的振动的频率和时间,振动时由慢到快,由下向上、由外向内3.体位引流1)餐前 1~2h 或餐后 2h 进行2)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和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3)引流顺序:先上叶,后下叶;若有二个以上炎性部位,应引流痰液较多的部位4)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心律失常、血压5异常等并发症时,立即停止引流,及时处理5)辅以有效咳嗽或胸部叩击或振颤,及时有效清除痰液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中配合的方法四) 注意事项1.注意保护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时禁做叩击2.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理选择叩击方式、时间和频率3.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三、口咽通气道(管)放置(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2.评估患者的口腔、咽部及气道分泌物情况,有无活动的义齿。

      二)操作要点1.选择合适的体位2.吸净口腔及咽部分泌物3.选择恰当的放置方法(1)顺插法:在舌拉钩或压舌板的协助下,将口咽通气道6放入口腔2)反转法:口咽通气道的咽弯曲部朝上插入口腔,当其前端接近口咽部后壁时,将其旋转 180°成正位,并用双手拇指向下推送至合适的位置4.测试人工气道是否通畅,防止舌或唇夹置于牙和口咽通气道之间三)指导要点告知患者及家属放置口咽通气道的目的、方法,以取得配合四)注意事项1.根据患者门齿到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选择适宜的口咽通气道型号2.禁用于意识清楚、有牙齿折断或脱落危险和浅麻醉患者( 短时间应 用的除外)3.牙齿松动者,插入及更换口咽通气道前后应观察有无牙齿脱落 4.口腔内及上下颌骨创伤、咽部气道占位性病变、咽部异物梗阻患者禁忌使用口咽通气道5.定时检查口咽通气道是否保持通畅四、气管插管(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有无活动义齿、呼吸道通畅程7度及既往病史2.评估负压吸引装置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插管用物及急救药物等3.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双侧呼吸音及胸廓运动情况4.评估口鼻腔状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二)操作要点1.取下活动义齿,观察牙齿是否松动并做妥善固定,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经鼻插管还需检查鼻腔有无堵塞、感染、出血,鼻中隔是否偏曲。

      2.检查气管导管气囊是否漏气,润滑导管前半部3.将患者置于正确体位,充分开放气道4.插管成功后,迅速拔除管芯,向气囊内充气5.放入牙垫或通气道,固定导管,听诊呼吸音,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清理气道,连接呼吸机或简易呼吸气囊6.观察导管外露长度,做标记,并记录7.摆好患者体位,必要时约束患者双手8.做胸部 X 线检查,确定插管位置,观察有无口腔、牙齿损伤三)指导要点告知患者或家属气管插管的目的、过程和潜在并发症,取得其合作8(四)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管芯内端短于导管口1~1.5cm儿童气管插管型号选择标准参见附录 72.选择合适的喉镜叶片,确保喉镜光源明亮3.避免反复插管4.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两侧胸廓起伏等变化五、人工气道固定(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及合作程度2.评估管路位置、深度,气囊压力,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二)操作要点1.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长度,经口插管者应测量距门齿处的长度,经鼻插管者应测量距外鼻孔的长度,记录并做标记2.监测气管导管气囊的压力,吸净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3.固定气管导管,将牙垫放置在导管的一侧嘱患者咬住;防止气管导管左右偏移,可在导管的两侧都放置牙垫。

      4.采用蝶形交叉固定法,先固定气管导管和牙垫,再交叉固定气管导管,胶布末端固定于面颊部;或选择其它适宜的9固定方法,如固定器5.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时,在颈部一侧打死结或手术结,松紧度以能放入一指为宜,用棉垫保护颈部皮肤6.操作后,测量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观察两侧胸部起伏是否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插管的意义及固定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2.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换体位四)注意事项1.操作前,测量气囊压力,使其在正常范围2.操作前后,检查气管导管深度和外露长度,避免气管导管的移位3.躁动者给予适当约束或应用镇静药4.更换胶布固定部位,避免皮肤损伤,采取皮肤保护措施; 气管切开患者,注意系 绳的松紧 度,防止颈部皮肤受压或气切套管脱出5.调整呼吸机管路的长度和位置,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六、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102.评估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盈情况3.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参数二)操作要点1.将气囊压力监测表连接于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气囊充气口处,调整气囊压力在适当范围内。

      2.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内少量缓慢充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三)指导要点1.向清醒患者说明气囊压力测定的目的及意义2.在监测过程中嘱患者平静呼吸,勿咳嗽四)注意事项1.定时监测气囊压力,禁忌在患者咳嗽时测量2.避免过多、过快地抽出和充入气囊气体3.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机气道低压报警或低潮气量报警时,应重新检查气囊压力4.呼吸机持续低压报警,在气管插管处可听到漏气声或者用注射器从气囊内无限抽出气体时,可能为气囊破裂,立即通知值班医师进行处理5.放气前,先吸净气道内及气囊上滞留物七、人工气道湿化(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11.评估患者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及合作程度2.评估患者痰液的黏稠度、颜色、性质、量及气道通畅情况二)操作要点1.使用恒温湿化器,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调节适宜温度; 湿化罐水位适宜,定期更 换2.使用温湿交换器(人工鼻)时,应与气管导管连接紧密3.使用雾化加湿时,保持管路装置密闭4.湿化后配合胸部物理治疗,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三)指导要点1.向患者解释人工气道湿化的目的、意义,以取得配合2.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四)注意事项1.保证呼吸机湿化装置温度在合适的范围之内2.及时倾倒管道内积水3.定期更换人工鼻,若被痰液污染随时更换; 气道分泌物多且黏稠、脱水、低温或肺部疾病引起的分泌物潴留患者应慎用人工鼻4.不建议常规使用气道内滴注湿化液5.恒温湿化器、雾化装置、呼吸机管路等应严格消毒12八、气道内吸引(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2.评估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二)操作要点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2.调节负压吸引压力 0.02~0.04MPa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s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2.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13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 1/2九、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2.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用物准备情况;了解患者所用气管 导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盈情况3.评估患者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二)操作要点1.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2.吸尽口、鼻腔及气管内分泌物3.在患者呼气初挤压简易呼吸器的同时将气囊放气144.使用较大的潮气量,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滞留的分泌物“ 冲” 到口咽部,于呼气末将气囊充气5.立即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6.连接呼吸机,吸纯氧 2min7.使用有气囊上分泌物引流功能气管导管时,应用适宜负压持续或间断进行分泌物清除,或使用 Evac 泵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步骤和配合方法2.操作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四)注意事项。

      1.挤压简易呼吸器及气囊充气、放气的时机正确2.反复操作时,可让患者休息 2~5min,酌情予以吸氧十、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和合作程度2.评估操作环境和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