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课件穴位帖敷.ppt
32页穴位帖敷疗法1 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主要内容主要内容2 一、穴位贴敷---历史源流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3 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这一疗法既见于官方著作,如政府组织撰写的《医宗金鉴》: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以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广生集》,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书,汇集了清·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其中不乏穴位敷贴之法,仅以神阙一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盗汗等4 二、贴敷疗法---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5 三、贴敷疗法---作用机制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和调整免疫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通过体表皮肤或黏膜吸收,药物的直接作用明显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6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取穴原则穴位贴敷技术的穴位选择与针灸技术基本一致,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保健需求和病证、穴位的特性,通过辨体、辨病和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处方进行应用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灵活掌握,力求少而精7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取穴方法1、局部取穴2、循经取穴3、经验取穴8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取穴方法局部取穴:可以根据保健目的或疾病特点,采用保健部位、疾病部位(阿是穴、体表阳性反应点),或者临近的穴位,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选取膝眼、背痛患者肩胛骨内侧缘出现的索状物、结节阳性点等即在病变的脏腑、肢体的局部,就近选取敷贴穴位,或者以痛点为穴进行敷贴。
如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9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取穴方法循经远取: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亦可按照脏腑辨证选取背俞穴和募穴,如牙痛选取合谷穴,腰痛选取委中穴,支气管哮喘选取肺俞、脾俞、肾俞,胃肠疾患选足三里等10 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位,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调治百日咳等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取穴方法11 (一)、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常用穴位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12 神阙穴13 14 内关: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15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16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17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的药物分类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肉桂、姜、葱、蒜、韭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18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的药物分类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蒜泥、生姜、甘遂威灵仙、旱莲草等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19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药物分类3、气味俱厚类药物: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等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正如吴师机所云:“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20 药物组成特点: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四大用药特点: 善用温药: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川椒、茴香等 善用归膀胱经、脾胃经药:麻黄、桂枝、生姜等 善用引经、开窍药:麝香、冰片等 善用皮肤刺激性强药物:川椒、大蒜、生姜、斑蝥、冰片等。
21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常用药物单味中药:如大黄、芒硝、五倍子、吴茱萸等主药(君药):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多为厚味力猛、有毒之品——白芥子、蒜、细辛、南星、巴豆22 药性: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主治:便秘、目赤肿痛、瘀血诸症、湿热痢疾、黄疸、淋证等用法用量:每穴5g,用白凡士林或白醋适量调成糊状帖敷使用注意:妇女怀孕、经期哺乳期忌用;脾胃虚弱者慎用保存:干燥状态下保质期3个月,避免潮湿大黄:23 吴 茱 萸:药性: 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大肠、肾经功效:助眠、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寒凝痛证; 胃寒呕吐;虚寒泄泻主治:涌泉穴位贴敷以安神助眠,温里散寒,止呕降逆;降压用法用量:每穴5g,用白凡士林或白醋适量调成糊状贴敷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热,易耗气动火,阴虚有热者忌用保存:干燥状态下保质期3个月(2-8℃ 6个月),避免潮湿24 药性: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
功效: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等主治: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久痢久泻;脱肛;遗精 ;白浊;各种出血;痈肿疮疖用法用量:每穴5g,用白凡士林或白醋调成糊状帖敷 使用注意:湿热泻痢者忌用五 倍 子:25 芒 硝:药性:味咸,性苦,寒归胃、肺、脾经、小肠、三焦、大肠经功效: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 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用法用量:100g,布包敷贴神阙穴,吸湿受潮后更换,1日1次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孕妇禁用保存:密闭,在30℃以下保存,防风化26 方法:采用生大黄粉5g,用白凡士林或醋调成糊状,敷于 神阙穴,外用透气敷贴固定加用腹部顺时针按摩十次、点压按揉中脘、天枢、合谷、足三里,3-7天为1疗程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便秘27 方法:取五倍子粉适量(5g),白凡士林或白醋调成糊状,敷神阙穴透气敷贴固定,每日1次(临睡前敷,次晨取下)7-10次为1疗程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体虚自汗盗汗28 方法:睡前洗净双脚,取吴茱萸5g,用白凡士林或醋调成圆球状,用透明敷贴贴敷于双侧涌泉穴,次日清晨取下。
7天为1疗程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失眠29 一穴位贴敷标准化技术流程查核表项目:穴位贴敷标准化技术程查核表流程查核结果1.接医生医嘱,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取得配合是否待改进2.评估患者治疗(贴敷)部位皮肤情况,询问有无过敏史是否待改进3.治疗室准备贴敷用药,使用定量勺准确获取药物放置单层纱布是否待改进4备齐用物(贴敷药物、敷贴),携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治疗(贴敷)部位、贴敷药物是否待改进5.协助患者大小便,松开衣着,安置合适体位,暴露治疗(贴敷)部位是否待改进6.再次核对并确定治疗(贴敷)部位,铺上治疗巾或大毛巾,注意保暖是否待改进7.用75%酒精棉球清洁貼敷部位,范围大于敷贴固定区域是否待改进8.药物敷于治疗(贴敷)部位,用敷贴固定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尺寸的敷贴,神阙穴使用6*9cm,涌泉穴使用6*6cm是否待改进9.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告知患者贴敷时间(大黄粉及豆蔻粉4h;五倍子粉及吴茱萸次日晨取下,取下后洗净局部皮肤),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是否待改进10.协助患者整理床单位,安置舒适体位整理用物,洗手。
是否待改进11.记录治疗部位、时间、反应情况、疗效,签名是否待改进12.取下贴敷药物后观察治疗(贴敷)部位皮肤情况,疗效评估是否待改进待改进流程记录:(二)穴位贴敷标准化技术流程图示 使用定量勺取药 用纱布包裹药物 评估后将药物置于治疗(贴敷) 部位 使用合适的敷贴固定,观察局 部反应 参考文献 [1] 倪斐琳,桑丽清,沈勤等. 五倍子粉敷脐联合拔罐治疗盗汗的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4):828-830. [2] 陈燕.外用吴茱萸治顽疾[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6):61-62. [3] 汪永坚,陈晓洁, 胡婵娟. 复方大黄膏敷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便秘的效果观察[J]. 护理与康复,2011,10(1):82-83. [4] 王慎美,田敏.肉豆蔻粉贴敷脐部治疗腹泻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5):1495. [5] 吴利亚.豆蔻粉敷脐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4). 帖敷流程30 (二)、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药丸现做现贴,研细末为宜注意饮食禁忌:治疗期间避免食生冷、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避免冷水浴交替使用穴位,避免连续用药避免头面部、关节、心脏、大血管等部位; 出现过敏现象,及时停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 低过敏胶带或绷带固定药物。
残留药膏避免用汽油或肥皂擦拭,用清水擦净31 一穴位贴敷标准化技术流程查核表项目:穴位贴敷标准化技术程查核表流程查核结果1.接医生医嘱,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取得配合是否待改进2.评估患者治疗(贴敷)部位皮肤情况,询问有无过敏史是否待改进3.治疗室准备贴敷用药,使用定量勺准确获取药物放置单层纱布是否待改进4备齐用物(贴敷药物、敷贴),携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治疗(贴敷)部位、贴敷药物是否待改进5.协助患者大小便,松开衣着,安置合适体位,暴露治疗(贴敷)部位是否待改进6.再次核对并确定治疗(贴敷)部位,铺上治疗巾或大毛巾,注意保暖是否待改进7.用75%酒精棉球清洁貼敷部位,范围大于敷贴固定区域是否待改进8.药物敷于治疗(贴敷)部位,用敷贴固定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尺寸的敷贴,神阙穴使用6*9cm,涌泉穴使用6*6cm是否待改进9.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告知患者贴敷时间(大黄粉及豆蔻粉4h;五倍子粉及吴茱萸次日晨取下,取下后洗净局部皮肤),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是否待改进10.协助患者整理床单位,安置舒适体位整理用物,洗手。
是否待改进11.记录治疗部位、时间、反应情况、疗效,签名是否待改进12.取下贴敷药物后观察治疗(贴敷)部位皮肤情况,疗效评估是否待改进待改进流程记录:(二)穴位贴敷标准化技术流程图示 使用定量勺取药 用纱布包裹药物 评估后将药物置于治疗(贴敷) 部位 使用合适的敷贴固定,观察局 部反应 参考文献 [1] 倪斐琳,桑丽清,沈勤等. 五倍子粉敷脐联合拔罐治疗盗汗的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4):828-830. [2] 陈燕.外用吴茱萸治顽疾[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6):61-62. [3] 汪永坚,陈晓洁, 胡婵娟. 复方大黄膏敷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便秘的效果观察[J]. 护理与康复,2011,10(1):82-83. [4] 王慎美,田敏.肉豆蔻粉贴敷脐部治疗腹泻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5):1495. [5] 吴利亚.豆蔻粉敷脐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4). 谢谢!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