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形而上学的蜕变与思想的开端【思想哲学专业论文】.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723095
  • 上传时间:2017-09-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形而上学的蜕变与思想的开端提要: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存在-思想的非形而上学之思,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一大主题他认为,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遗忘存在的历史,在存在历史的舞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交替出现共同演绎了形而上学蜕变的轨迹;海德格尔主张,思想的道路要实行“返回的步伐” ,回到早期希腊思想的源头,回到思想的第一个开端那里去思存在之原始的意义通过阐释荷尔德林的诗以及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一方面海德格尔试图寻获一种能够表达非形而上学存在之思的非形而上学的语言,亦即“道说”的可能性;一方面指明了当今欧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以及现代技术的绝对统治所蕴含的巨大危险,从而开启出思想的另一个开端关键词:形而上学 思想 海德格尔 克服一 形而上学的蜕变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遗忘存在的历史当然这里的遗忘并不完全是否定意义的,遗忘意味着对存在的遮蔽、存在的隐匿如果真理就是对存在的一种敞开、解蔽,那么这种遮蔽、隐匿则就是对存在的保有、抢救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历史性批判就是建立在揭示这种遮蔽、隐匿的基础上的,在这个意义上,存在真理作为解蔽、敞开、澄明始终伴随着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

      对形而上学的克服在海德格尔这里并不意味着对形而上学的遗弃,他说:“形而上学不能像一个观点那样被放弃人们决不能把形而上学当作一种不再被相信和拥护的学说被抛弃掉 ”(海德格尔,2005 年, 《演讲与论文集》 ,第 69 页)形而上学的追问乃是发自人的本性,一方面,形而上学从存在本身而来自行发生;另一方面,形而上学的克服也作为存在之消隐而自行发生因此,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是在存在历史上被思考的,它是关于存在之被遗忘状态的原初经受的征兆,克服就是把形而上学移交到它自己的真理之中形而上学作为遗忘存在的历史具体表现为形而上学历史上的一次次蜕变,海德格尔坚信,早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的蜕变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希腊以降的形而上学追问的是存在者(what is) ,但它并不追问具体的存在者是什么?比如这个存在者或那个存在者是什么?而是“是什么”本身?也就是说,它追问的是一般存在者的根据问题这个一般存在者首先在柏拉图那里被思考为δα[相],进而在康德那里被理解为对象的对象性(表象性) ,最后在尼采这里被把握为强力意志根据海德格尔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蜕变概括为三个典型阶段:⑴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⑵近代笛卡尔-康德时期;⑶现代尼采时期。

      ⑴ 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形而上学的蜕变首先就发生在希腊人那里,早在希腊人把存在规定为持续的在场时,对存在者是什么的追问,就已不再是追问存在而是追问存在者了海德2格尔认为,希腊人追问“是什么?”而这个“什么”总是指向某个存在者,因此问存在者是什么,被问及的仍然是一个存在者而已也就说,这种作为在场状态的存在者的优先地位使得希腊人对是什么的追问指向了存在者的普遍本质,而普遍性、共性就成为存在规定的尺度因此,当希腊人开始追问存在者是什么的时候,存在者之存在作为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根据,并没有真正地被问及、被把捉到海德格尔认为,在柏拉图那里,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异已经开始消失,δα[相]作为存在者的本质,根本上指的仍是存在者,作为δα 的存在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者他通过剖析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指出,从δα 这里开始, “真理不再作为无蔽状态,不再是存在的基本特征,相反,由于乞灵于理念,真理变成了正确性,此后就成为存在者之认识的称号了 ”(海德格尔,2001 年,第 269 页)自柏拉图以来,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思考便成为“哲学” ,而这种首先从柏拉图发端的“哲学” ,此后便具有了后人所谓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作为希腊哲学的完成,由他所规定的 πρτη οσα(第一在场、第一实体)自然也不再是存在的原初现身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从存在者的运动状态出发来寻找存在者存在的原因的希腊人,他在《物理学》中给出了一个关于 φσι的解释,这个解释支托并且指导着后世对“自然”之本质的解说从他开始,运动存在(Bewegtsein)才被作为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特别地被探究和把握运动状态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就是在场化的方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不同,亚里士多德主张,当下个别的存在者决不是非存在者,相反,就它们自行置入到在场化之中而言,它们恰恰就是存在者这里的关键在于 μορφ[入于外观的设置]和置入到在场化之中,然而,μορφ并非某种在质料那里现成的、存在着的特性,而是一种存在方式,即 οσα;“入于外观的设置”同时也意味着一种κυησι[运动状态]当罗马人把 μορφ翻译成“形式”(Form)时,这些意蕴都丧失掉了亚里士多德说,仅仅具有δυνμει[适合性/潜能]的东西,还不能说是在场可见,在他那里,μορφ构成了 φσι的本质,或者说,至少是参与构成了 φσι的本质,而且相较于λη[质料],μορφ在构成 φσι的本质中具有优先地位。

      因为, “我们是在某物以ντελχεια[隐德莱希] [①]的方式存在之际,才把它称为真正的存在者的所以,μορφ必定以某种方式于自身中包含着ντελχεια 之特征 ”(海德格尔,2001 年,第 328 页)海德格尔认为这个亚里士多德自造的名称ντελχεια[隐德莱希]包含着那种标志着希腊哲学之完成的关于存在的知识,而且也包含着那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后世的形而上学与开端性的希腊思想的疏远程度,也可以根据对这个概念的曲解加以衡量⑵ 近代笛卡尔-康德时期:如果说形而上学的第一次蜕变发生在古希腊,那么它的第二次蜕变则完成于近代持续的在场被规定为实存,实存进而被规定为知觉如果说在希腊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通过视觉隐喻把存在规定为在场状态,那么近代以来,这种3视觉隐喻就以表象性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不管是笛卡尔的“我思我在”对 res cogitans 的设定,还是康德的“先验自我”的功能化设定都表达着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确立当世界被人类的理性之光一分为二,一边是不能思想的res extensa,一边是能够思想的 res cogitans,二者的同一性问题就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才会有 esse is percipi,才会有康德对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的追问。

      当康德把“我思” 、先验统觉看作是经验知识的最终来源时, “存在”在康德那里除了逻辑的用法之外,还有存在的存在者状态上的用法前者关键在于命题主词与谓词之间的关系的设定,后者关键在于自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设定,也就是对象之对象性与人类认识主体之主体性之间的纯粹关系的设定存在在康德这里就被等同于设定;现实性、实存被等同于绝对的设定,等同于知觉而不同的“被设定状态”又都是从原始的设定的源泉中获得其规定的这个源泉在康德那里就是被称为“极点”的“先验统觉的纯粹综合” ,即“先验自我”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通过对作为经验对象之对象性的存在的批判和解释,通过“对象性”之规定,自古以来起支配作用的存在之意义——持续的在场状态——就以一个别具一格的形态重新显露出来在康德这里,存在、存在的样态——可能存在、现实存在和必然存在——并非关于对象(客体)是什么的陈述,而是关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之如何的陈述康德语言中的“对-象”(Gegen-stand)和“客-体”(Ob-jekt)始终回响着那种与思维着的自我主体的关系而主体性、对象与反思是共属一体的海德格尔指出:“惟在人变成为主体,主体变成为自我,而自我变成为 ego cogito[我思]的地方,才会有客体(Ob-jekt)意义上的对象;惟在这种 cogitare[思想]在其本质中被把捉为‘先验统觉的原始综合的统一体’的地方,惟在‘逻辑学’的极点被达到(在作为‘我思’之确信的真理中) ,才有客体意义上的对象。

      惟在这种地方,对象之本质才在其对立状态中揭示自身 ”(海德格尔,2005 年, 《演讲与论文集》 ,第 85 页)因此,存在者作为现象乃是对认识主体而言的客体、对象存在“只是断定”就揭示了对象之对象性与主体之主体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通过存在的不同样态: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揭示出来的作为断定的存在被探讨,实际上就是被安置于作为其本质渊源之位置的人类主体性之构造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主体性形而上学在康德这里完成了⑶ 现代尼采时期:海德格尔说,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也就说,尼采代表着肇始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的终结在这里,终结的意思是说,形而上学对存在问题的追问的最内在的本质可能性的枯竭,在形而上学的语境中,从笛卡尔、莱布尼茨开始,通过康德、黑格尔、尼采的努力,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形而上学的思想空间已被发挥到极致,再也不能生发出新的思想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形而上学”始终表示着柏拉图主义,那么这种柏拉图主义则在尼采的阐释中向当代世界呈现出来,尼采只是把柏拉图主义完全颠倒过来了,把感性的东西看作是真实的世界,而超感性的东西看作是非真实的世界,他与十九世纪实证主义意义上的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一样,依然只不过是形而上学的最后一次努力,只不过是对存在之被遗忘状态的完成。

      4海德格尔根据一般形而上学的本质设置了尼采形而上学的基础位置:形而上学考虑的是存在真理本身和整体性,它追问的是存在者是什么——尼采把强力的意志具体化为存在者的存在;它讨论的是存在者的整体性——尼采把存在者的整体性看作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形而上学把存在者带入它们的无蔽或真理——尼采把存在的真理思考为公正;存在的真理作为历史——在尼采看来,这一历史是虚无主义;这一历史要求一种人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真理提供决定性的采纳、构造和保存——这种人就是尼采的超人所以,在海德格尔看来, “依照柏拉图以来的全部西方思想来看,尼采思想乃是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2002 年,第 889 页)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形而上学的这五个基本词语“强力意志” 、 “虚无主义” 、“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 “超人” 、 “公正”共同命名着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本质他说:“‘强力意志’是表示存在者本身之存在的词语,即表示存在者之essentia[本质]的词语 ‘虚无主义’是表示如此这般被规定的存在者之真理的历史的名称 ‘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意指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即存在者之existentia[实存] ‘超人’描绘的是那种人类,为这个整体所要求的那种人类。

      ‘公正’则是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本质 ”(海德格尔,2002 年,第892 页)海德格尔之所以把尼采看作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那是因为,一方面尼采是一个激进的形而上学批判者,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柏拉图主义——有着清楚透彻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基本学说的完全彻底的颠倒,尼采建立了最后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即“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 ,一种极端的和完成了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从而把形而上学带向了完成和终结[②]面对形而上学的终结,追问存在的意义、追问存在的真理,就成为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海德格尔“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要义所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对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革命海德格尔说,要从存在者身上拷问出存在来,首先要追问的是拷问者,也就是说,谁来拷问,谁会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照看存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认为,这个追问者以及照看者就是此在因此, 《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就是围绕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而展开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认为他已经克服了形而上学,并把这种克服看作是关于存在的思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他不是一个哲学家或一个形而上学家,而是一个思想者。

      但是海德格尔不是一个存在论者吗?存在不正是他要努力探讨的话题吗?在一个宽泛的意义上,是的,但是对海德格尔来说,讨论存在者与讨论存在者的存在之间的区分(存在论差异)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他必须拒斥“存在论者”这个不合时宜的头衔在《存在与时间》中,他引入了“基础存在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