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施工工艺.doc
10页火灾自动报警〔FAS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1 材料与机具1.1 材料 各种探测器、手动报警钮、警铃等 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专用配线箱或接线箱、消防控制柜〔盘〕等 金属钢管、线槽等 各种铜芯导线或铜芯电缆、配套使用的灯位盒,镀锌螺丝、螺母、垫圈、接线端子、绝缘带、终端电阻等1.2 机具钳、电工刀、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剥线钳、尖嘴钳等 万用表、兆欧表、梯子、工具袋、等2 作业条件2.1 装修工作全部完毕,及管线预埋全部整修完毕,才能进展防火设施安装 2.2 管线、导线、预埋盒全部完成2.3 导线间绝缘电阻值经测试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编号3 施工工艺3.1 系统概述火灾报警与自动灭火的功能是:自动捕捉火灾监测区域内火灾发生时的烟雾和热气,从而可以发出声光报警并联动其它设备的输出接点,可以控制自动灭火系统、事故播送、事故照明、消防给水和排烟系统实现监测、报警和灭火的自动化火灾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包括火警自动监测和自动灭火控制两个联动的子系统见图7-3-1图 7-3-13.2 工艺流程3.3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探测器工作条件,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应在下述环境条件工作:a)工作电压:直流DC24V20%;供电电源允许偏向220土10%。
超过此范围应配置,交流稳压装置 b)环境温度:应符合设计及使用条件 c)安装方式:外露式、半嵌入式〔需装接线盒〕 根据火灾的特点选择火灾探测器时,应符合以下原那么:a)火灾初期有阻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或没有火焰辐射,应选用感烟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的灵敏度以“感光率〞表示其定义为:在1m间隔 内,由于烟的遮挡,使透过的光减少的百分比分为:10%、20%、30%三档与之相对应的探测器分为:I、II、III,三个级I级灵敏度最高,适用于禁烟场所,II级适用于允许有少量烟的场所,III级适应用于允许有较多烟的场所b)火灾开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应选用火焰探测器火焰探测器的灵敏度以其温度及温度变化的反响来划分,分为三个等级定温、差定温两种探测器在升温不大于1℃/min时,动作温度不大于54℃其各级灵敏度的探测器动作温度应分别大于以下数值:一级为62℃;二级为70℃;三级为78℃除动作温度外,响应时间应符合表7-3-1要求差温探测器不分等级,当升温速度在5℃/min至30℃/min之间时,其响应时间上限为10.5min至1min表7-3-1升温速率℃/min响应时间下限响 应 时 间 上 限各级灵敏度Ⅰ级灵敏度Ⅱ级灵敏度Ⅲ级灵敏度minsminsminsmins12903784054934494011361820022.5211255337323.4 探测器线制:指每个探测器的接线根数。
在我国一般使用以下三种:a)四线制:十、一、信号、检查; b)三线制:十、一、信号; c)二线制:十、一、信号〔或不分正负极〕3.5 导线敷设要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取绝缘导线,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电压等级不应低于交流250V,并选择满足自动报警装置技术条件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机械强度要求见表7-3-2所示表7-3-2类 别线芯的最小截面(mm)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多芯电缆1.000.750.5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用非延燃性材料绝缘护套的导线应穿金属管或阻燃硬质PCV保护管进展明、暗敷设 消防控制:通讯和报警线路应穿金属管保护,并应暗敷在非燃烧体构造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假设必须明敷时,应在金属管上采取防火措施 采用绝缘护套为非延燃性材料的电缆时,可不穿金属保护管,但应敷设在电缆井内 不同系统、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根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内3.5.5 横向敷设的报警系统传输线路如采取穿管布线时,不同防火分区的线路不应穿入同一根管内 弱电线路的电缆竖井与强电线路的电缆竖井要分别设置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同一竖井时应分别布置在竖井的两侧。
火灾探测器的传输线路应选择不同颜色的绝缘导线,同一工程中一样线别的绝缘导线颜色要一致,接线端子应有标识穿管绝缘导线或电缆的总截面积不应超过管内截面积的40%敷设于封闭线槽内的绝缘导线或电缆的总截面积不应超过线槽面积的50% 布线使用的非金属管材、线槽及其附件均应采用阻燃〔非燃性〕材料制成3.6 探测器的安装探测器的安装定位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感温、感光探测器距光源应大于1m,根据房间高度选择探测器按表7-3-3确定表7-3-3房间高度h(m)感烟探测器感 温 探 测 器火焰探测器一级二级三级12<h≤20不适宜不适宜不适宜不适宜适宜8<h≤12适宜不适宜不适宜不适宜适宜6<h≤8适宜适宜不适宜不适宜适宜4<h≤6适宜适宜适宜不适宜适宜h≤4适宜适宜适宜适宜适宜 感烟、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按表7-3-4所示表7-3-4火灾探测器的种类地面面积S(m2)房间高度h(m)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层 顶 坡 度 θθ≤150150<θ≤300θ>300A(m2)R(m)A(m2)R(m)A(m2)R(m)感烟探测器S≤80h≤12806.7807.2808.0S>806<h≤12806.71008.01209.9h≤6605.8807.21009.0感温探测器S≤30h≤8304.4304.9305.5S>30h≤8203.6304.9406.3 探测器一般安装在室内顶棚上。
当顶棚上有梁时,梁的间距净距如小于1m,视为平顶棚在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mm的顶棚上设置感烟、感温探测器时,可不考虑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当梁深突出顶棚的高度在200~600mm时及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在600mm以上时,被梁隔断的区域至少设置一只探测器,应按规定图、表确定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安装在顶棚上的探测器边缘与以下设置的边缘程度间间隔 宜保持在:a)与照明灯具的程度净距不应小于200mm; b)感温探测器距高温光源灯具〔如碘钨灯、容量大于100W的白炽灯等〕的净距不应小于500mm;c)距电风扇的净距不应小于1.5m; d)距不突出的扬声器净距不应小于100mm; e)与各种自动喷水灭火喷头净距不应小于300mm; f)距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净距不应小于500mm; g)与防火门、防火卷帘的间距,一般在1~2m 的适当位置图 7-3-2 探测器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设置图 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至端墙的间隔 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如图7-3-2所示。
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程度间隔 ,不应小于500mm如图7-3-3所示 探测器周围500mm内,不应有遮挡物 房间被书架、设备或隔断等分隔,其顶部至顶棚或梁的间隔 小于房间净高5%时,那么每个被隔开的局部应至少安装一只探测器,如图7-3-4所示图 7-3-3 探测器至墙、梁程度间隔 示意图 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程度间隔 不应小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程度间隔 不应小于500mm如图7-3-5所示 当房屋顶部有热屏障时,感烟探测器下外表至顶棚的间隔 ,符合表7-3-5的规定 锯齿型屋顶和坡度大于150的人字型屋顶,应在每个屋脊处设置一排探测器探测器下外表距屋顶最高处的间隔 也应符合表7-3-5的规定 探测器宜程度安装,如必须倾斜安装时,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0图 7-3-4 房间被分割,探测器设置示意图在厨房、开水房、浴室等房间连接的走廊安装探测器时,应避开其入口升降机边缘1.5m 安装3.6.14 在电梯井、井内安装探测器时,应将其安装在井的机房顶棚上瓦斯探测器在室内安装位置如图7-3-6所示以下场所可不设火灾探测器:厨厕、浴室、不能有效探测火灾的场所,不便于使用、维修的场所〔重点部位除外〕。
图 7-3-5表7-3-5图 7-3-63.7 探测器的固定探测器的固定,主要是底座的固定,探测器旋转卡固定在底座上探测器属于精细电子仪器,在建筑施工的穿插作业中,一定要保护好探测器等火灾报警设备先将预留在盒内的导线剥去外皮,露出线芯10~15mm 〔注意不要碰掉编号套管〕,顺时针压接在探测器底座的各个接线端子上,然后将底座用配套 的机螺丝固定在预埋盒上,并上好防尘防潮罩最后按设计图纸要求检查无误后,再拧上探测器头安装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a)最后一个探测器加终端电阻值其阻大小应根据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规定取值 并联探测器的数值一般取5-56KΩ有的产品不需要接终端电阻,但有的终端用半导体硅二极管〔ZCK型或ZCZ型〕和一个电阻并联,应注意安装二极管时,其负极必须接在24V电源正端子或底座上 b)并联探测器数量一般以少于5个为宜,其它有关要求见产品技术说明书 c)假设安装外接门灯必须采用专业底座 d)当采用防水型探测器有预留线时,要采用接线端子板过渡分别压接,压接后的端子必须用胶皮包缠好,放入盒内后再固定火灾探测器。
e)采用总线制,并要进展编码的探测器,应在安装前对照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规定,按楼层或区域事先进展编码分类,然后再按照上述工艺要求安装探测器 f)为了使探测器安装后外形美观,可以加预埋盒如图7-3-7所示3.8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安装:报警区域内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任何位置到最邻近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步行间隔 ,不应大于30m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安装根本上与火灾探测器一样,需采用相配套的灯位盒安装3.9 警铃安装警铃是火灾报警的一种讯响设备,一般应安装在门口、走廊和楼梯人员众多的场所警铃安装在室内距楼〔地〕面2.5m以上,固定螺丝上要加弹簧垫3.10 端子箱安装 设置在专用竖井内的端子箱,应根据设计要求位置用金属膨胀螺栓将箱体固定在墙壁上〔明装〕管进箱处应带好护口,将干线电缆及支线分别引入图 7-3-7 剥去电缆绝缘层和导线绝缘层,使用对线耳机,两人分别路两端逐根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