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pdf
30页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总体而言,世界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距海较近地带、海拔较低地带,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最基本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地形平原工农业生产大都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U居住在平原区高原土层瘠薄,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稀疏气候气温降水北半球温带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约80%的人口分布在这一地带;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降水多则人口密集,降水少则人口稀疏水资源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的人口逐水而居,稠密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1-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矿产资源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例如,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三)政治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政策、历史因素、文化教育状况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文化差异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婚俗初婚年龄发展中国家早婚,加快了入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不婚,降低了出生率婚姻稳定某些国家、地区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高,再婚现象较多,降低了出生率宗教对人口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宗教不反对人口增殖,导致高出生率第三节人口空间变化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又称为机械增长,是一段时间内人的雌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分:入口迁移需要有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跨越特定行政界线),长达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以上)人门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第2页 共3 0页二、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人口迁移阶段15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迁移路线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的人口迁移;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的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外籍劳工和技术移民迁移;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迁移;因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环境移民;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特点由“旧大陆”(欧、亚、非)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I);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永久性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原因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了劳动力分布不均的状况(二)国内人口迁移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迁出地迁入地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大批迁移迁往自然条件较好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当代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由东部迁往西北、东北;由沿海迁往内陆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西藏持平)其余省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改革开放政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城乡、地区间收入差距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由内地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由农村迁往城市农村、内地、山区、贫困区城市、平原、工矿区、上海等经济发达区和大城市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L自然环境因素(1)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2)淡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3)土地: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4)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恶化、灾害频发、资源耗竭的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2 .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促进人们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2)交通通信发展,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人口迁移3 .社会因素(1)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2)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3)政治因素:政策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社会变革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二)城市与乡村间的人口迁移城市拉力因素工作机会多嫌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相对较好教育与升迁机会多现代建筑居住舒适置业与致富机会多社会地位高人口迁移城i l l化、过中,口集久于乡村推力因素农村生活困难就业机会不多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老式房屋生活不便社会地位低人口密度大失业率高犯罪率高建筑物密集房地产价格高交通拥挤逆城市化人口流失人口总髭少劳动力老化农业投资少农业生产条件差农田荒废环境质量好第4页 共3 0页四、人口迁移的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大敢廉价劳动力更好地开发回促进迁入地前/流通)和经济的发履 J J倪迸迂入地第N产业-I的发展利用土地击JJ好致当地人才外说,劳I动力不足J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I步发展 Jz 迁出地Il迁(加Ir迁入地与外界科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0的发及“丹(地加/公共设施的负履和城市管理的度 j在住房、交通、里生、L教育、城市环境3方面(产生巨大乐力第 四 节 人口容量一、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项目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区别参考角度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体现的意生 存(临界值)发 展(适度人口)二、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义人口数量天小共同点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进行相对定量估t,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十,即具有相对确定性因素影响关系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正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起重要作用正相关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的高低会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产生一定影响。
在资源环境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则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越小负相关对外开放程度在一个对外开放的地区,资源的互补性强,可大大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反之,在一个封闭的地区,由于某些重要资源匮乏,则大大降低正相关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一节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2)乡村土地利用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公共设施: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j外围: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空间结构4 公共服务设施:位于村落的中心内部I 居住用地:住宅由村落中心向外豆级分布第6页 共3 0页第二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镇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镇中常见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城镇功能区无明显的界限,某一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住宅区: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分布最广泛,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环境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 点状或条状分布通常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旦商业区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工业区:集聚成片分布在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并逐步向外缘移动二、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除了经济因素外,社会、历史、行政等因素也会影响聚落内部空间结构住宅递减居中付租水平地租水平经济因素景市区背城分史响能历影功历史因素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功能区分化主要原因城市功能分区成因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因素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措施及其意义措施意义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第二节城镇化一、城市化的含义及动力机制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又叫城镇化。
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第8页 共3 0页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二、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成熟阶段(N 以后)城市化水平校高,达 70%,城市化水平的增长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城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块使接个大城市人口或少.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中期阶段(M、N之 间)城市化水平发展加速,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人口比重超 过 30%.出 现 郊 区 城 市 化 现 配 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级慢发展阶段(M以前)城市化水平较低,低 于 3隙,城铁人口增长域慢.区域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三、世界城市化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起步早,水平高,一些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总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大多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四、世界城市化影响及措施世界城市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同时也会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破坏原有河网系统,产生生活污染、工业“三废”,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另外城市、交通、住宅、社会等问题也随之发生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建设生态城市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地域文化: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城乡景观:是城镇和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典型例子民居特色气候、地形、建筑材料西双版纳的竹楼、因纽特人的冰屋、土耳其洞穴房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城市格局历史文化、经济结构明清北京城、威尼斯水城建筑风格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