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探析.pdf
4页北方经济·2 0 0 6年第8期一、 输入少、 输出多,“竭泽而渔”使得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难以维系良性运转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经济物质、 经济能量的输入严重缺乏,从而使系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与自然生态结构不相协调,自然再 生 产 与经 济 再 生 产 不 相 适应,社会需要系统有更多的输出,特别是市场对畜产品等的需求以及维护生态安全对系统生态效用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又主要依赖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输入使系统运转,这样行为短期化、 掠夺式的系统操作,使得系统的自然生态组成结构遭受严重破坏, 且衰败、 萎缩,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下降如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1 9 5 3—1 9 8 0年间由于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牲畜粪便共输出氮素1 5 7 2 8 . 9 t, 要维持该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氮素平衡, 每年至少要输入5 6 0 t的纯氮,而实际上根本没有经济性氮肥的输入不但系统输入主要是经济输入不足,输入结构也不尽合理经济输入的绝大部分用在草的转化即牲畜的饲养和畜产品的加工上,而用在草的恢复保护、生产加工上的却较少,这样系统物质能量的正金字塔效用与经济输入的倒金字塔作用矛盾激烈,影响系统整体的长远的功能。
从新中国成立到2 0世纪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探析□/王关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经济研究所)草原资源既是经济资源, 更是生态资源, 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第二大生态屏障;然而由于盲目开垦、载超过牧等原因,使得现实的草原严重退化沙化, 其生态防护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不断下降, 特别是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已出现恶性循环、 逆行演替的态势探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的原因, 从而推进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实现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8 0年代初期, 国家对草原及其畜牧业的投资共约4 0亿元,其中6 3 %用于家畜防疫病设施的建设, 用于草原保护建设投资约1 5亿元,平均每亩草原只有0 . 3 2元左右;同期, 内蒙古草原及畜牧业基建投入约1 . 8亿元,平均每亩草场仅有0 . 1 3元 从2 0世纪8 0年代初到9 0年代,随着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草场承包到户、 草场的集体所有权与其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 牲畜作价或无偿归户、 牲畜户有户养实现等, 逐步形成了以户营经济为主体草原畜牧业基本经营制度, 调动了广大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 增加牲畜牧养量的积极性, 牲畜头数与畜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很大; 而相应的国家和集体对草原及其畜牧业的投入特别是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却有减少的趋势,牧户自身的投入也及其有限,这样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经济的输入与输出更加不协调, 草原生态子系统由于 “竭泽而渔” 的掠夺性利用遭受严重破坏, 环境恶化,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开始出现非良性循环也即恶性循环的态势。
如9 0年代初, 典型草原每亩年投入仅有0 . 0 5元,而产出是1 . 9元,投入产出比是1:3 8内蒙古1 9 9 0到1 9 9 7年,草原建设保护共投入3 . 5亿元,每亩草原1 6北方经济·2 0 0 6年第8期NOR T HE R NE C ONOMY 封 面 文 章年平均投入0 . 0 4元;1 9 9 8到2 0 0 1年, 共投入9 . 3 2亿元,每亩年平均0 . 1 6元从1 9 9 9年“西部大开发”启动特别是2 0 0 3年国家 “退牧还草” 工程实施以来, 北方草原保护恢复建设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力度还较小;关键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投入保护建设,才可能达到期望的恢复草原生态子系统、推进草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效果二、 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 , 是 草原生 态 经济系统非良性循环的基础 性原因之一建国以来, 草原牧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人口压力不断增大, 应该说是现实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非良性循环的基础性原因之一我国五大草原省区之一内蒙古的人口密度,1 9 5 3年为5 . 0 8人/平方公里,1 9 8 0年 为1 5 . 6 2人/平 方 公 里 ,1 9 9 0年为1 8 . 2 8人/平方公里,2 0 0 2为2 0 . 1 1人/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2 3 7 8 . 6万人。
从1 9 5 3年到2 0 0 0年, 内蒙古的人口密度增长了2 9 5 . 6 7 %, 全国的人口密度增长了1 1 2 . 9 8 %, 内 蒙 古 比 全 国 多 增 长 了1 8 2 . 6 9 %内蒙古3 3个牧区旗县,1 9 5 0—1 9 8 0年均增加人口约9万人,1 9 8 1—2 0 0 0年均增加人口约4万多人;总人口由1 9 5 0年的不足1 0 0万人增加到2 0 0 0年的5 0 0多万人内蒙古原有的2 4个牧区旗县,解放初有2 6 . 3万人,2 0 0 0年增加到1 9 1 . 5万 人 , 增 加 了6 . 3倍 , 年 均 增 长 率 是3 . 9 7 %从解放初到2 0 0 0年,锡林郭勒盟由2 0 . 5万人增加到9 9 . 3万人,年均增长率3 . 1 4 %;呼伦贝尔市由2 9 . 9万人增加到2 7 3 . 7万人, 年均增长率4 . 4 4 %而从1 9 4 9—2 0 0 0年内蒙古全区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 . 7 1 %,从1 9 5 3—2 0 0 0年全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 . 6 2 %可见, 无论从草原牧区旗县还是盟市看, 其人口增长率都大大超过内蒙古全区人口的增长率和我国全国人口的增长幅度。
然而, 草原牧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高, 草原牧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非自然的外来有组织迁入或自发流入式增长也即机械增长, 增长的人口以非当地主体民族主要是汉族为主,而且迁入及流入人口的素质也较低草原牧区的人口承载力很低, 而且随着草原退化、 沙化的加剧, 草原环境的人口容纳能力还有降低的趋势据有关专家的估计,我国森林草原能容纳1 0—1 3人/平方公里,典型草原可容纳5—7人/平方公里, 荒漠草原可容纳2—2 . 5人/平方公里 按照此标准衡量内蒙古的3 3个牧区旗县,目前已有2 3个旗县的人口超过其环境容量, 占内蒙古全部牧区旗县的7 0 %三、 草原牧区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仍然单一、 层次低草原牧区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及收入来源结构等单一、 低层次, 人们的生产生活还主要依赖草原畜牧业, 人口增加、 经济增长的压力仍然集中在草原资源上, 这样就使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的矛盾加剧, 草原资源由于超限的掠夺式利用而日趋衰退草原牧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特别是草原畜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2 0 0 0年,内蒙古牧区旗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 5 . 4 5 %,同比高出农区1 3 . 4 %, 高出全内蒙古8 . 1 %; 牧区旗县草原畜牧业的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 0 . 4 %。
草原牧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畜牧业2 0 0 2年牧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比重, 内蒙古为9 1 . 7 %,新疆为8 3 . 9 %,青海为9 0 . 0 %, 西藏为9 5 . 7 % 说明草原牧区产业结构特别是收入来源单一, 草原资源承受的压力很大四、“公地悲剧” 与 “狭地制约”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模糊, 生态环境资产( 包括资产存量与增量) 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产权主体的缺位, 这就使 “公地悲剧” 有了滋生的条件中国的自然资源属国有( 全民所有) 或集体所有, 而不同种类、 不同地域、 不同时间的资源存在着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界定不清和混乱如草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和生态生物资源的一部分总体上是国有的, 而草场有的省( 区) 为国家所有、 有的省( 区)为集体所有, 或边远的条件差的草场为国有、 其它是集体所有, 存在着所有权的不清晰; 草场的使用权, 有的地区通过草场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到了牧户,但存在界线不清, 有的地区还是谁有牲畜、 谁就使用草场, 使用权混乱草原资源所有权、使用权、 处置权、 收益权的模糊, 也表现在产权主体的缺位大部分地区的“集体”已成 “空壳” , 集体经济组织名存实亡, 根本没有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所有者来行使草原的所有权。
草原资源所有权主体的缺位, 使其像没有了父母的孩子, 没有谁真正关心其消长、 好坏, 破坏、 浪费似乎也成了必然2 0世纪8 0年代初期开始的“草场公有承包, 牲畜私有户养” 的改革,主要是集体所有、 集体经营的草场由牧户承包经营, 集体所有、 经营的牲畜通过作价归户等形式变为牧户所有、 饲养, 草场的所有权与使用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草原的产权有所明晰草原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 调动了广大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 然而, 由于牲畜是自己的、 草场归根结底还不是自己的等, 人们就更加珍视牲畜,更加关注牲畜牧养量的增加、自有财富的积累; 这也是草原畜牧业承包经营制度建立以来,牲畜头数大幅度增加、 超载过牧日趋严重、 草原退化沙化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还出现了围栏外的草场比围栏内的草场破环严重, 无畜或少畜户的草场比养畜大户的草场破环严重, 通过租赁等形式发生了流转的草场比没有发生的破环严重, 主要是围栏外的草场牲畜可以随便啃食、 踩踏, 无畜或少畜户管理经营自身承包草场的能力弱、有的甚至被一些大户任意牧用, 租赁来的草场不是使用者承包的草场、 只要交清租赁费便可无节制地利用等, 归根结底还是“公地悲剧” 问题。
而这样的问题, 需要草原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完善来解决草原牧区人口较多, 加之又逐步实行了草场分户承包经营的 “小牧” 经济, 既使草原畜牧业缺乏规模效益、竞争优势, 也使草原轮牧式的合理利用受到限制全国牧区及半牧区户均草原利用规模为5 8公顷, 其中内蒙古是7 2公顷; 我国草原牧1 7北方经济·2 0 0 6年第8期区2 0 0 2年户均牲畜的饲养量, 牛为1 0 . 8头、 绵羊为4 1 . 4只、 山羊为1 5 . 6只, 其中内蒙古牧区户均养牛4 . 0头、绵羊4 6 . 1只、 山羊2 6 . 6只 我国北方草原畜牧业较适宜的畜群规模一般为5 0 0—1 0 0 0个羊单位,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近期绝大部分牧户达不到这样的牧养规模,饲养规模低于5 0 0个羊单位的牧户占总牧户的比重在7 5 %以上;饲养规模低于2 0 0个羊单位的牧户占总牧户的比重东乌旗、镶黄旗、 白旗、 兰旗分别约为8 2 %、9 1 %、9 3 %、8 2 %草场承包到户、 面积不再增加的情况下,原来的一户牧民若子女成家便要分成2—3户, 相应的原来的草场再分成2—3块、 牲畜也分成2—3群, 这样经营规模就越来越小了。
而国外草原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一般都较大,如加拿大的牧场主一般牧养3 0 0多头基础母畜,草场面积可达1 0—2 0万亩经营规模狭小是牧户生产效率低下、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几十公顷草场的家庭经营,与发达国家的上万公顷的大牧场竞争,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同时单家独户的牧民, 势单力弱, 在市场交易谈判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与利益受损者因此, 提高广大牧民的自组织与代理组织化水平,以畜牧业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拓展以及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恢复完善为依托,开展不同形式的畜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试点、 推广, 大力发展家庭牧场、 联户经营等, 逐步提高畜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提高牧民在交易谈判中的地位,从而放大畜牧业的竞争能力及其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原来 “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即大区域的轮牧, 还是现在的四季轮牧、 两季轮牧等,科学知识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轮牧式利用草原可以说是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轮牧式利用草原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经营使用的草场面积要足够的大,一是经营使用范围内的草场要有一定的小类型之分———冬春营盘、 夏秋营盘及放牧场、 打草场等, 而当今草原牧区的大部分地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