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传统竹艺制品创新策略研究.docx
11页云南传统竹艺制品创新策略研究 何蕊 黄圣游 徐俊华摘要:云南省有著极其丰富的竹资源,少数民族传统竹艺及竹制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一些蕴合生活智慧的传统竹艺却在消失挖掘传统竹工艺精髓,使其“活化”为今用,是竹艺传承最好的方式文章归纳了云南竹艺特征及竹艺制品特点,分析了现代竹制品的审美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现代审美观念的设计立场、功能、形式、工艺等四方面的创新策略,旨在让云南传统竹艺制品焕发新的生命力关键词:云南;传统竹艺;特征;设计创新;创新策略:TB472 :A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3-0103-03竹子从古至今因其较强的繁殖能力,较快的生长周期,相对低的材料能耗而受到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广泛应用,建筑、家具、各种家居产品中均可见将编、刻等多种技艺的运用到极致竹制品云南人民种竹、用竹的民俗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1]少数民族竹器的使用充斥着生活空间,传统竹艺在广泛的竹器加工、使用、崇尚过程中得以发展云南传统竹艺紧扣生活的脉搏,将人们的生产、生活、艺术和科技巧妙地结合起来[2]1 云南传统竹艺种类云南传统竹艺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竹编、竹丝、竹刻、圆竹。
竹编工艺是将原竹剖劈成竹蔑或竹丝后再编织成形的一种技艺[3]在云南众多民族中,傣族、哈尼族、德昂族、景颇族、基诺族、拉枯族、布朗族、布依族、佤族、傈僳族等都流传着精湛的竹编技艺[1、4]从生活器具、生产器具、家具、乐器、到交通工具、建筑,覆盖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德昂族、基诺族、拉枯族、佤族、等主要集中在生活用具,以粗编为主,而傣族、景颇族和云南彝良地区汉族竹编既有生活用具的粗丝竹编也有较为精细的细丝竹编不同手艺人的竹编技法会有不同,但基本工序包括选材、裁竹、剖劈成蔑(丝)、编织、装饰,编织方法有挑、压、折、曲、箍等,并根据功能需求调整疏密十字纹、六角纹、人字纹、龟背纹是傣族竹编里常见纹样[5-7]竹丝工艺是随着竹编工艺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竹材加工方法,纤细是其最大的特点竹材沿着纤维方向劈成细丝,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云南宜良茴香村竹编传承了数百年,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加云擅长细丝竹编,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此外,他利用竹丝编织容器可以用来装水而不渗漏,技艺堪称精湛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
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云南传统竹雕制品雕刻简练、古朴大方,如哈尼族竹响蔑和口弦筒上雕刻鱼纹,用点、线勾画简朴的鱼样彝族和佤族把图腾纹样雕刻于竹筒之上,纹饰繁密,变幻无穷[4]圆竹工艺是指利用竹筒的中空结构为器皿的主要构件,辅助以竹片、竹蔑的工艺手法圆竹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竹材本身独特的肌理和自然性2 云南传统竹艺制品特点及发展概况云南传统竹艺讲求化材成器、适宜的材料、成就器物的设计与特点[8]0滇南龙竹、慈竹,滇西凤尾竹、泰竹,竹种节间长度长,纤维韧性好,易于劈蔑,成就了傣族、哈尼族人民的竹编技艺,滇西南佤族和拉枯族地区有大量的巨龙竹,直径粗、竹筒壁厚,故圆竹家具、器皿比较盛行[9]云南竹艺善于利用竹子的特性,并把材料分解成竹丝、蔑片,粗、细、厚、薄不同形态不同规格并相互搭配,同时把不同竹种材色组合,竹青竹黄有选择的利用,充分体现竹材的自然质地美感云南传统竹艺品主要突出功能性的设计意识,如图1,怒族竹双耳酒杯利用圆竹中空结构作为产品主体结构,为了方便提携设计双耳,通过竹编紧固于竹筒上,从造型上拓展了虚实空间的对比,打破了整个竹筒的单一肌理[8]如图2,傣族的鱼箩内外双层结构,纵横编织,肚大颈小,既考虑容器的容装量又保证放入的鱼不易逃脱。
从制品造型上多为肚大口小的中空结构,造型多为中空对称,几何框架结合流畅的有机曲线与曲面,形态饱满、生动,给人舒畅、自然、和谐、亲近的感觉云南竹艺多与生产、生活相关,突出实用性,纯观赏性的制品较少,但在追求实用方便的基础上又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工艺美,表现出超高的工巧性云南传统竹艺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表现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壮美山河外,还有更多表现各少数民族的典故人物、宗教、神话传说等云南传统竹艺是手工创造的特殊技艺,竹艺产品不仅需要手艺人的精湛技艺,而且更需要融入手艺人丰富的个人情感,表现出个体的审美趣味然而,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工业化程度的迅速发展,竹作手艺受到巨大冲击,日渐凋敝,一些技艺甚至面临失传,仅存的技艺也走在了现代社会生活的边缘,传统竹艺制品淡出市场,一些小件的产品即使还保留着小部分市场需求,因其低廉的价格,也没有市场影响力另一些大件的产品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2.1 材趣之味由于材料的视觉和触觉等自然特征引起观者心灵上的审美愉悦称之为材趣材趣所由,首先是材料的自然属性及特征给人的视觉感受和联想,其次是人对材料的认识、加工、创造中产生[10]现代竹制品对竹材的利用和表现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或宏观的视角,也不只强化竹传统,而是表现材料的不同面,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打破传统工艺的思维定式,改变传统工艺的表现形式。
旨在表达竹之新“材趣”如图3,竹制灯饰基座,运用竹块拼接的新技术展现了竹材横截面的肌理之美原竹的竹纤维和维管束在横切面点状肌理清晰统一,具有细小的凹凸感,呈现厚重、粗糙、坚硬的视觉特征,能让人产生粗犷、古朴的审美感受如图4,“旋”灯运用的是传统竹丝工艺,打破了传统竹丝编织、镶嵌、穿丝的表现形式,利用竹丝博、细且韧性好的特点进行旋转弯曲,曲线形式流畅多变旋”,代表着在生命的热流中绽放、旋舞,自由不羁、坚韧的外在下,散发着温柔、优雅的情怀2.2 悟趣之妙现代竹制品对传统竹艺的传承是技艺承袭而非固有形式表象嫁接,现代情境下的竹制品开发融合了当代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生态需求,赋予了竹艺制品新的印象[11]悟趣之妙讲求设计师领悟,承袭传统竹艺“技”的程式性和艺术性[12],将传统技艺精髓融入内心,而后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功用、情感的自然流露如图5的竹椅布局巧妙,下部圆竹整体支撑,椅面、椅背由圆竹劈蔑粗编,整体贯通、虚实相生、造型流畅在一个优雅的椅子上融合了圆竹和竹编工艺,同时呈现竹的韧性、弹性与刚性,刚柔并济的意象信息借助形态构造得以展现2.3 理趣之韵理趣其要旨在于理之于象,象为趣化现代竹制品设计的理趣之韵表现为在知性的结构里注入审美情趣,在造型中灌以机智、幽默、博识,传达出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哲理感悟,融趣入理,化理为趣,在简洁的视觉表达中,理之趣隐隐出现,使人在不自觉中品到理,尝到趣。
如图6,来自2010年红点设计奖作品的“竹细胞”是一个由竹子和聚醋树脂组成的凳子许多竹子竖向直立形成圆形,构成为凳腿和凳座的基础从座面上看,就像看到了一个个的“竹细胞”这样的形式可以保证强度,同时能够适应批量化生产,却不失趣味的表现3 竹艺产品创新策略研究3.1 表达文化自信的设计立场创新云南传统竹艺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地取材,结合各民族审美取向的工艺文化形态能够表现民族社会特色竹文化的手工艺,既是工艺技术,也是民族文化价值的凝聚和象征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竹艺在消失,传统竹器被大量工业化产品所取代,对竹艺、竹器的关注更多的源于被动顺应,目的在于用外界所熟知的竹形象表达身份,设计形式的趋同未来,我们应秉承着多元文化立场,转变设计思想将各少数民族竹文化和竹传统进行现代化转译[13],接受审美和文化差异,不拘泥于文化自信的抒发,而是发自内心文化价值认同的自觉表达引导传统民族民间竹艺从被认可的设计立场到平等交流对话的递进,提高设计境界如图7,竹灯以圆竹为主,辅助雕刻工艺使竹筒中部形成曲线镂空,光源从镂空处流出整个灯饰只用了最简单的无修饰的圆竹杆来造型,竹杆的排列形成了韵律美感的造型。
无即是有”,用物质上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表现出独特的意境美3.2 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功能创新传统竹艺伴随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审美意识的改变而改变传统竹艺产品服务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的转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的竹艺制品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一些产品如竹质碗箩、鱼箩、撮箕已经变的非常小众,它们原有的功能价值也在逐渐消退,而另外一些产品如竹饭盒、竹编水果箩等实用功能已被其他材质的工业化产品所替代,故竹制产品的功能创新对竹艺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功能创新中,第一是功能的转换,传统竹艺产品多具有典型的产品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仅代表着某种具体的使用功能,更多的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印记和情感连接的纽带这些产品形象在现代生活中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生活的回忆,可以增添现代生活中的温情功能的转换需要在考虑现代生活需求导向下考虑产品属性,并把该属性和传统竹艺产品形象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延申及再设计通过运用功能、形式的打散再构,让传统的形态焕发新的生命力第二是功能的拓展,云南传统竹编、圆竹产品本身大多具有很好的容装性和韵律美感,设计师可以把竹艺与灯饰、茶道、香道、花道、文创,甚至产品包装相结合,挖掘满足现代生活形态的新功能,让竹艺产品重新走入大众生活。
如图8,云南普洱和临沧地区目前流行的普洱茶叶包装盒,在传统竹编饭盒基础上编织纹样、肌理对比上做出了符合现代审美观念改变,实用美观,延申了传统竹编饭盒的用途,与普洱茶文化的结合也推广了竹艺制品的生态性3.3 符台现代审美倾向的形式创新形式是竹艺产品內在要素组合的呈现方式,也是竹艺视觉中最直观的感受因素云南竹艺应保有自己技艺的精髓和文化延续性,充分展示地域、民族、人文的特色,但不应禁锢于传统形式,而应融入现代审美观念的新艺术形式才会让竹艺有新的活力从造型来说,云南传统竹艺制品注重使用功能大多繁缛复杂,形体偏大,多运用对称均衡的美学标准,讲求规矩、平稳,样式陈旧现代生活崇尚简洁时尚,形体偏小但注重空间的变化和意象化表现在设计中布局可以打破对称,从均衡中寻求变化,通过切割、旋转、揿压、插接等有新意的造型手法,使竹艺制品造型向多维空间展开,通过自由的形态展现出独立的艺术观念,以丰富竹艺制品的美学意境从肌理表现上,传统竹艺呈现方式单一,不同竹艺之间缺乏交叉故不同竹艺可以结合表现,圆竹与竹编、圆竹与竹刻,面与线,虚与实的对比丰富了视觉层次和触觉体验就单一竹编而言,可以从竹蔑粗细、编织间距、编织方向变化组合,打破传统竹编质感印象。
如图9,竹编头饰打破了常规竹编的形式,中部细编,外部粗编,曲线交错旋转,整个造型因为粗编曲线的扭曲变化而灵巧生动材质的多样性,有其丰富的潜能,就竹材本身而言,横、纵不同角度切面呈现的肌理大相径庭,横切面维维管束的点状纹样,纵切面竹纤维的线条感竹材与其他材质的搭配使用增强了对比也缩减了编织的时间3.4 顺应现在生产方式的工艺创新竹作手艺是以手工加工为核心的传统生产工艺,整个过程融入了手艺人的情感与智慧,但产量和效率方面制约了竹艺制品的发展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求新的工艺形式让竹艺产品能匹配市场需求,让竹艺能传承的有效方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的革新生产出很多方便的工具,好的工具可以把手工劳动程度降到最低,让手工技术保留在关键工序,实现机械与手工技艺的优势互补比如竹编之前还有裁竹、开片、刮青、车节、剖蔑等工序,可以利用机械完成,简单纹样的平面编织也可借由机械完成,而人工主要在特殊纹样的立体编织再者,通过模块化设计,个体的群化组合实现整体造型,让不同手艺人专注单一的形式,提高整体的效率利用计算机进行整体造型结构比例设计,制作辅助模具,辅助竹艺产品标准化4 结语云南省有着丰富的竹资源和多元的民族竹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