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6页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学目标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知识结构 三、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道家和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重要的两个学派,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此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致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3)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4)荀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
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道家和法家” 道家和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重要两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道家和法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老子著《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4、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三、 课后练习复习资料配套练习【史料研习】材料一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史料解读】材料一反映的是各国间的兼并战争、争霸战争,说明了“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实际情况各国内部内乱不止,出现了“政归大夫”、“政归陪臣”这样的情景,即士大夫的崛起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材料二描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由于道德的标准不一致,许多人以自己观察的某一方面为“自好”,于是出现众多的学术派别,号称“百家”儒家重在“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即重视“礼”,礼就是伦理和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强本节用,发展生产法家不别亲疏,主张“严刑峻法”用法律制度维护统治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无为”这些学派以发展学术为宗旨,互相攻击,开展“百家争鸣”材料三集中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爱人”包含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礼和仁互为表里,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主观上自我克制和互相妥协,也是十分必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的集中体现拓展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地位。
提示:(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2)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