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专题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基本结构.doc
6页历史知识点专题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基本结构历史知识点专题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知识点专题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点大全: ◆ ◆ ◆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 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 ◆ ◆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 ◆ ◆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 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 ◆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 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 素 ◆ ◆ ◆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 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 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 品 3.特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 ◆ ◆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 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 代 黄道婆 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 活用品,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 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 ◆ ◆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 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 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 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 了市场发育 ◆ ◆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 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 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 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 也较完备; (6) 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 ◆ ◆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 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 ◆ ◆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 会的大量兴起 ◆ ◆ ◆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p 这一政策得以 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 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 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 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 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 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 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 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 ◆ ◆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 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 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 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 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 立面 ◆ ◆ ◆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 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 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 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 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 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 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