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庄子视界中的儒家.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328842
  • 上传时间:2018-05-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庄子视界中的儒家庄子虽是先秦道家的著名代表,可是, 《庄子》一书记载次数最多的人物不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而是儒家的开创者孔子;记载人数最多的也不是道家人物,而是儒家人物庄子批评孔子、批评儒家处甚多,庄子的一些重要思想如心斋、坐忘等,又都是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另外,庄子多次提及儒家经典、儒家学说这表明庄子谙熟儒家著作,甚至精通儒家思想 从庄子的视域看儒家,我们发现庄子对儒家的理解是精确而深刻的,且丝毫不逊色于与其同时代的儒家著名人物孟子 一、儒家之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自孔子创立儒家始,儒家即以《诗》、 《书》、 《礼》、 《乐》等教育弟子孔子问其子孔鲤“学诗乎”、 “学礼乎?”并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要求孔鲤学习《诗》、 《礼》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言诗、礼、乐之于人生炼养的价值,可见其教育弟子离不开《诗》、 《礼》、 《乐》等至于《书》,也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教材据《论语·宪问》载,孔子弟子子张与孔子有关于《书》的问答:“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这是孔子以《书》教育弟子的明证孔子四十多岁时曾感叹:“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希望能够活到五十岁,从而有时间学《易》学《易》之后,孔子即以《易》为教材教育弟子 《论语·子路》载孔子引《易经》恒卦的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然后评论道:“不占而已矣”,这即是证据从《论语》来看,虽没有载孔子用《春秋》2教育弟子,但是, 《春秋》由孔子本人所作,孔子视之甚重[①],想必会以之作教材的 在《诗》、 《书》、 《礼》、 《乐》等教材中,孔子教授最多的应是《诗》因此, 《论语》载孔子谈《诗》处较多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是对《诗》的内容、意旨的高度概括;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是对《诗》中具体诗篇的评价;“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殉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这是对《诗》中具体诗句的解读孔子教授《诗》,用力甚多,恐与孔子的“兴于诗”的主张有关 由于孔子以《诗》、 《书》、 《礼》、 《乐》等教育弟子,也由于儒家思想与《诗》、 《书》、 《礼》、《乐》等关系密切,多是对其解读、发挥和利用。

      可以说,离开了《诗》、 《书》、 《礼》、 《乐》等,儒家就失去了其根基所以,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多重视《诗》、 《书》、 《礼》、 《乐》等,并利用其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郭店儒简中的《性自命出》出现《诗》、 《书》、 《礼》、 《乐》并举:“《诗》、 《书》、 《礼》、 《乐》,其始出皆生于人 《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 《乐》,有为举之也”;《六德》出现《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并举:“观诸《诗》、 《书》则亦在矣,观诸《礼》、 《乐》则亦在矣,观诸《易》、 《春秋》则亦在矣”;而郭店儒简中的《缁衣》、 《五行》、 《成之闻之》等篇的作者即是引《诗》、 《书》以表述己意 庄子看到了这一点,谓古之道术“在于《诗》、 《书》、 《礼》、 《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天下》),并且,刻意通过老子与孔子的对话,经由孔子之口,把上述著作称为儒家之“经”:“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3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此处,庄子笔下的孔子称《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为儒家之“经”,而与其“对话”的老子也承认这一事实,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以为儒家之“经”承载“先王之道”,而老子认为儒家之“经”所记载的乃是“先王之陈迹”而已 关于儒家各“经”之旨,孔子只以“思无邪”(《论语·为政》)概括《诗》,而于其他诸经并无概括;郭店儒简作者云:“《诗》,所以会古今之诗也者”, “[《书》,□□□□]者也”,“《礼》,交之行述也”, “《乐》,或生或教者也”, “《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语丛一》),虽有概括,却拘限于各“经”的内容或所涉及的范围,且也不甚准确;庄子却以极其精彩而准确的文字概括之,他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这种概括,透显庄子对于儒家之“经”的深入思考和精准把握 因为把《诗》、 《书》、 《礼》、 《乐》等看作儒家之“经”,庄子在讽刺、丑化儒家时即时常引用之例如,庄子讽刺儒者极力用《诗》、 《书》、 《礼》、 《乐》取悦于君王,却适得其反:“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 “武侯大悦而笑。

      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 《书》、 《礼》、 《乐》,从说之则以《金板》、 《六弢》,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徐无鬼曰:‘吾直告之吾相狗马耳’”(《庄子·徐无鬼》)再如,庄子丑化儒者盗墓还引经据典时云:“儒以《诗》、 《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4’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庄子·外物》) 二、儒家思想之核心:仁义 儒家的经典是《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等六经,六经各有其旨,由六经发展出来的儒家思想深刻而丰富这深刻而丰富的儒家思想有没有其核心?如果有,其核心是什么? 我们先看孔子孔子虽然曾云:“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谓其思想有核心,可是,未曾明言其核心究竟是什么,至于曾参所解读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以忠恕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不准确的忠恕只是为仁的方法而已后世学者,或云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或云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或折衷以上两种说法,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这些说法各有道理,又均难以说服反对者再看郭店儒简儒简中的《五行》将仁义礼智圣并举,列为“五行”;《六德》将圣、智、仁、义、忠、信并列为“六德”,曰:“何谓六德?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忠信之道》则将忠、信并举,集中讨论忠、信无论是从郭店儒简各篇,还是从郭店儒简总体上看,都难究郭店儒简思想之核心这表明,要看出孔子思想的核心、郭店儒简思想的核心,并指出其核心是什么,是非常困难的;而要把握从孔子到郭店儒简的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并揭示出其核心是什么,更是困难重重 庄子认为儒家思想从总体上讲可以仁义礼乐概括之庄子在描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被毁坏时说:“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批评儒家思想是破坏“至德之世”的根由,把儒家思想解读为仁义礼乐与此相同,庄子在解释“赫胥氏之时”的灭亡时说道:“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5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同样指责儒家思想毁灭了“赫胥氏之时”,把儒家思想解读为仁义礼乐。

      另外,庄子曾云:“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庄子·天道》),要求圣人持守道德而脱离仁义、摈弃礼乐,用道家思想否定儒家思想,用道家的道、德否定儒家的仁义、礼乐,这也是把儒家思想理解为仁义礼乐 儒家思想主要是仁义礼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庄子认为是“仁义” 《庄子》一书, “仁义”连用处颇多庄子谈及儒家、批评儒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直指仁义这些,就是证据例如,庄子批评儒家时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即是用“仁义”代表儒家思想再如,庄子批评儒家的君子时说:“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庄子·骈拇》),也是用“仁义”代表儒家思想另外,庄子通过儒道对比论述道的特征时说:“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庄子·大宗师》),以道与仁义相对,而道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由此也可推知庄子以仁义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庄子设计孔子与老子相见时大谈“仁义”:“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庄子·天运》)孔老相见,所谈应是自己学说的主旨从孔子谈“仁义”,从老子反对“仁义”,可以看出,庄子是以仁义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的庄子还设计孔子长久未能得道而求见老子,老子批评孔子说:“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6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庄子·天运》)此处,孔子言其未得道,老子却批评仁义,指出固执于仁义才是阻隔道的根源可见,庄子笔下的老子是把仁义当作孔子之道,也即当作儒家思想之核心的此外,庄子还记述孔子师生被困于陈、蔡时,孔子与其弟子子路的所谓对话:“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庄子·让王》)在对话中,孔子明确说明其所谓的“道”是仁义之道,把“仁义”看作自己思想的核心这是庄子以仁义为儒家思想之核心使然 庄子在《庄子·天道》中写到,孔子欲将自己所著的著作藏于周王室,子路劝孔子先拜见已隐居在家的“征藏史”老子,请老子作中介,孔子赞同这一办法,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纟番十二经以说。

      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义’ ”这里,由于儒道观点、主张大不相同,老子对孔子著作不以为然,而孔子情急之下试图说服老子,明知老子知晓自己的思想还在老子面前谈论、介绍自己的思想,老子不愿详听,希望孔子简介其主要观点,孔子概括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这是庄子通过孔子之口,说出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 三、儒家人性之内容:仁义和感官欲望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子贡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本身就说明了孔子有丰富的人性学说遗憾的是, 《论语》所载孔子人性言论仅“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一句话郭店儒简始有“圣人之性”与“中人之性”(《成之闻之》)的划分,有“仁,性之方也”和“喜怒哀悲之气,性7也”(《性自命出》)这两种关于人性内容的解读 庄子认为儒家内部对人性内容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大致包括以仁义为性和以感官欲望为性这两种类型关于儒家人性的内容是“仁义”,庄子首先是通过孔子与老子论辩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