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第9版)配套-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九节 登革热.ppt
30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作者,:,龚国忠,单位,:,中南大学,第九节,登革热,一、概述,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发病机制,五、临床表现,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七、治疗,八、预防,概 述,一,传染病学(第,9,版),一、概述,(一)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二)重型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一、概述,重症,登革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多器官较大量出血和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肿大多见于儿童,病死率高按有无休克表现分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病原学,二,1.,登革病毒,二、病原学,传染病学(第,9,版),是一类,RNA,病毒,归属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
基因组为单链正股,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和核心蛋白一同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和衣壳外层为脂蛋白组成的包膜按包膜上抗原种类的不同,可分为,DEN-1,4,四种血清型2.,理化特点,传染病学(第,9,版),(,1,)病毒培养及分离:,登革病毒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及新生小白鼠脑中生长良好,;目前,最常用,C6/36,细胞株来分离登革病毒2,)生理特性:,登革病毒不耐热,,60 30,分钟或,100 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20,可存活,5,年,,-70,存活,8,年以上登革病毒对酸、洗涤剂、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敏感流 行 病 学,三,1.,流行特征,三、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第,9,版),(,1,)地理分布:主要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和美洲地区登革热目前已波及全球约,14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约,5000,万人遭受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我国主要以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和广西为主要流行区2,)季节性:多流行于夏秋雨季,与伊蚊孳生有关3,)周期性:部分地区具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但近年来流行周期常不规则。
2.,传播特点,三、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第,9,版),(,1,)传播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3,)人群易感性:,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当地成年居民,在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故发病以儿童为主,传染病学(第,9,版),特别指出:,重型登革热流行特点,其易感人群多见于流行区的原住民,外来人少见,可能与促进性抗体有关;引起,DHF,最常见血清型是,DEN-2,三、流行病学,发 病 机 制,四,二次病毒血症,登革病毒,伊蚊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病毒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复制,再定位,病毒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抗登革病毒抗体,免疫系统,抗原呈递,免疫复合物,补体系统激活,血浆蛋白漏出,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传染病学(第,9,版),四、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五,五、临床表现,传染病学(第,9,版),隐性感染,登革热,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重型登革热,重症登革热,潜伏期,3,14,天(平均,7,天),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五、临床表现,传染病学(第,9,版),1.,典型登革热,(,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5,7,天后骤退至正常,,亦可出现马鞍热。
2,)皮疹:,病程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全身广泛分布,持续,3,4,天3,)出血:,25,50,病例有出血现象,,多在病程的第,5,8,天出现4,)其它:约,1/4,患者可有轻度肝肿大典型登革热,五、临床表现,传染病学(第,9,版),2.,轻型登革热,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1,4,天3.,重型登革热,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多,表现为脑膜脑炎,,,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此型病情凶险,多于,24,小时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六,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1.,个人史:,登革热流行区居住史或近期旅游史2.,临床特征:,急起发热、皮疹、乏力、全身疼痛、出血、淋巴结大、束臂实验阳性1,)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可有,ALT,轻度升高2,)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升高,4,倍者可确诊;单份血清补体结合实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素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具有诊断意义。
3,)病毒分离和,RT-PCR,直接寻找病毒颗粒或成分3.,实验室检查,4.,鉴别诊断:,流感、麻疹、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等登革病毒在,C6/36,细胞中生长,(二)重型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1.,诊断标准,(,1,),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3,),肝肿大具备其中23项,同时血小板在100,10,9,/L以下,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者,为登革出血热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2.,鉴别诊断,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治 疗,七,七、治疗,(一)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1.,一般治疗:,卧床,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1,)降低体温:首选物理降温,慎用,NSAIDS,类药物,必要时可使用激素2,)液体疗法:体液丢失过多者应及时补液,以口服补液为主3,)治疗出血:视情况采用不同手段进行止血2.,对症治疗,3.,防治并发症:,症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者应及早使用,20%,甘露醇脱水同时静滴地塞米松;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及时使用人工呼吸器二)重型登革热,传染病学(第,9,版),1.,一般治疗:,卧床,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
1,)防治休克:,休克病例应尽快输液以扩张血容量,加用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但不宜输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静脉滴注激素2,)纠正代谢紊乱: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3,)治疗出血:严重出血者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2.,支持治疗,3.,防治并发症:,有,DIC,证据者应积极治疗,DIC,预 防,八,八、预防,传染病学(第,9,版),1.,控制传染源:,加强登革热疫情监测和国境卫生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在疫情高发区推广登革热疫苗的使用,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