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三奇”大美--甄洛.docx
9页史记:“三奇”大美--甄洛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桂冠,早已被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摘取,并已成定式,然而,前二者“沉鱼落雁”的妩媚明丽也好,后二者“闭月羞花”的妖冶端庄也罢,说究竟,这些美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表象美而已,好像缺少了些许对内在总体素养的考量,其立足,略显得有点头重脚轻,笔者认为,能称得起古代美女者,除了应具有超凡脱俗的外在表象美之外,更应当有德才兼备的内在素养美,只有到达了这二者的统一,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美以此而言,倒觉得生于公元182年,死于221年,几乎和小说文学创作虚构人物貂蝉同一时代,早于杨玉环500多年,被魏文帝曹丕之弟安乡侯曹植在《洛神赋》中誉为“洛神”的奇绝美女甄洛,应列“四美“之首,她秀外慧中,德、才、貌兼备然,不知何故,却被史家、文人忘记,摈除于“四美”之外,每每想起,都如骨鲠在喉那么,毕竟是因遗漏、偏见或其它,还是因甄洛身家地位和美貌程度级别更高,或许都是,也或许都不是总之,古之美女名无甄洛,实乃史之悲伤,美之失色,文之缺憾。
为完正史,撰文拾遗,还甄洛之真,还历史之本,以正视听 【神姿仙貌】 甄洛(甄宓),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她既是空前绝后、无以伦比的古之绝世美女,更是名妃名后其貌美可称得上,如神如仙、如花如玉、如梦如幻“六如”之大美 说她“如神如仙”,是因儿时就有神萦仙绕神敬仙倾之象据史书载:甄洛还在襁褓的时候,每次入睡时,她的家人总是仿佛看到半空中有天仙将玉衣盖在她身上,对此,举家都如蒙雾里,常惊异不已后来有个叫刘良的相命先生为甄家子女看相,当看到其还幼小的甄洛时,大惊失色道:“这个小姑娘大福大命,日后贵不行言关于这一点《魏书》有载,曰:“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惊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行言’” 说她“如花如玉”,是因她花容月貌,倾国倾城,既艳压天下,又美崇“三曹”早在东汉末期就有汉末三大美女“江南大小乔,河北甄宓俏”之说,足见北方甄宓之美绝胜于江南美女大小二乔另外就是广为流传的甄宓与曹家父子的那段缠绵情结再证其美官渡大战袁绍惨败后,曹操兵围邺城袁绍官邸,操早就闻知袁绍二儿媳甄氏美艳绝伦,又听从袁绍处投诚过来的谋士许攸说甄氏多么多么明丽并和绍夫人刘氏一块留在城中,操听后怦然心动,拥纳之心突然而起,再加上操与绍又有旧交,便以重义之名,行暧昧之实,下令兵将不得进入袁府骚扰,并派心腹卫队把守,《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就有“操先下令,如入冀州,休得杀害袁氏一门老小”之记载。
操子曹丕偷听得知这一状况后,按捺不住对甄氏妩媚妩媚的诱惑,竟不顾曹操禁令,擅自领兵闯入袁府,抢先夺得了甄氏《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世语》又曰:“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绍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系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也有“时操破冀州,丕随父在军中,先领随身军径投袁绍家,下马拔剑而入有一将当之曰:‘丞相有命,诸人不许入绍府’丕叱退,提剑入后堂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丕向前欲杀之第三十三回“忽见红光满目”,同样地描述甄洛披发垢面,还芳容不掩,照旧春风满面,光芒四射,实乃美到极致据有关史料记载,甄洛成为曹丕夫人后,极受宠爱,丕每逢邀请文人墨客饮宴时,都让甄洛伴随,一次宴席之上,曹丕乘着酒兴,把甄洛向文友们盛大推出,众人出于尊卑礼节,大都不敢直视,只是伏头偷觑,唯其中一位叫刘祯的胆大妄为,直视望美,竟被甄洛特别美貌惊得脖硬神痴。
甄洛之美能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不仅让人想起了《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锄者亡其田,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那种场景然而,甄洛的美貌更得到魏文帝弟弟一代文豪曹植的由衷赞誉,为其非常鄙视、敬重的嫂嫂甄洛写了《感甄赋》,后改《洛神赋》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形容把甄洛的美推崇到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境地,这种至美,和美、华美、奇绝美,“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略逊一筹,稍欠风骚的此乃“一奇”也 【大贤至孝】 甄洛的美不只表现在她外在的相貌上,珍贵的是还表现在她内在的心灵上,更为她原来的外在表象美增加了无限的光耀和颜色,是一个标准的古代妇女温顺和善、贤惠通达孝道的出色代表和光芒典范 她从小就知操守女德,乐善好施,劝母敬嫂 操守女德据《魏书》载:“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 乐善好施《魏书》曰:“后三岁失父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贝,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余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贝,匹夫无罪,怀璧为罪。
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劝母敬嫂《魏略》曰:“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伤过制,事寡嫂谦敬,是处其劳抚养俨子,慈祥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说她孝道,曾取悦“二婆”据有关史料称,甄洛初嫁袁府,便深得婆母宠爱据说袁绍妻刘夫人性格刁蛮苛刻,其他几个儿媳她都看不上,所以也没一个能侍候得了她,唯独甄洛贤孝温存,爱护入微,能把她侍候打发得欢天喜地,因此,她疼爱有加,视若己出,这才有了后来邺城被破,只有甄洛和刘夫人在一起被曹丕所获那一幕再嫁曹丕后,又深得婆母卞氏倾爱,赢得婆母武宣皇后卞氏“此真孝妇也”的赞誉《魏书》载:建安(公元221年)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担心,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欢悦建安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
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余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建安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行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至此可以说她把“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语演绎得美轮美奂,到达了境地在袁府她为了践行孝道,宁在新婚燕尔舍夫取义,不跟丈夫去幽州,而留在邺城侍婆母,见《魏略》“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在曹府她虽受舍夫别子之痛,还说:“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让婆母快乐因此,她死后,其儿子曹睿称帝,三公奏曰:“盖孝敬之道,笃乎其亲,乃四海所以承化,天地所以明察,是为生则为其养,殁则光其灵,诵述以尽其美,宣扬以显其名者也”的记载后来不但追为文昭皇后,而且还为其建立七庙“文昭庙”,以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着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 其贤,她身居显位不示傲,不干政议政,胸怀宽广坦荡曾“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她劝帝纳妾,向曹丕进言:“皇帝基业稳固,后代兴盛,主要缘由是妃妾多、子孙多。
我的愿望就是为你广求名媛淑女,使继嗣兴盛兴盛她友善团结,谦让宽人,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曾经魏文帝废黜甄后之仇敌任氏,后涕之为其求情,把责任归于自己她对待其他嫔妃也很好,“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全部这些都在《魏书》上具体记载 如此种种,足见甄洛其人的品德和素养是何等的高尚和超凡呀,几乎到达了一个美玉无瑕登峰造极的程度,如此怎不让世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呢?此心灵美乃“二奇”也 【奇才旷代】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这句话对于甄洛来说,是不适用的,她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和造诣,是一个出类拔萃,无以伦比,德才兼备完善无缺的古代女性才华”则是甄洛谓之大美的又一特征 她是中国古代文学较早的女诗人,关于这一点,史有记载,举世公认甄宓在丈夫带兵征战时,在家创作了大量抒发个人苦闷心情的“闺怨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最为,该诗以景抒情,以物喻人,深入浅出,愁肠百转,婉约丽质,朗朗上口,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属《相和歌·清调曲》的一种乐府古辞,可配乐演唱,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最初编入南朝《玉台新咏》、唐《艺文类聚》等诗集,承传于后世。
当代《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中国皇后全传》等着作,都录有此诗 她又是历较早的女书法家,几乎与中国第一位女书法家蔡文姬同一时代关于这一点,史书确无明确记载,但这也绝非空穴来风,蓄意臆造那么我们现在就从现有的文史资料中去查找她爱好书法的蛛丝马迹 首先,据《魏书》载,甄后“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数用诸兄笔砚”就是屡次用几个哥哥的笔砚习字,而且肯定是毛笔字,即书法其次,甄洛在皇宫行奏章,写诗赋肯定都是管毫行文,不存在用什么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等尤其是甄洛身居皇妃在与丈夫文帝奏表行文中,其字绝非一般,不用说非得到达后来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馆阁体标准,但起码也得笔迹犀利俊美,讲究章法,清爽标致再加上甄洛聪颖过人,悟性极高,从九岁习字,练到成年人时期,多少年的书法历练,不就对她的书法造诣和功夫可想而知了吗 除此之外,她对妇女梳妆上也有讨论和创意,据说她创造了“灵蛇髻”《采兰杂志》就有这方面的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此诗、书、才美,谓之“三奇”也 说甄洛古之大美,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理有据真实存在的,主要表现是貌、德、才三个方面集于一身,然而,美人今古如甄妃者又有几许?鲜哉寡矣!写到这里,可能有史家学者不禁要问,甄洛先熙后丕,不忠再嫁,视为不贞,不能对此评价过高,我认为大可不必试想,中国在汉晋时期还没有贞节的道德观念,能用后来的道德标准衡量以前的人和事吗?再说,在那战火纷燃的汉末*年月,甄洛作为一个手无寸铁,身无缚鸡之力的被俘弱女子,她就像战火燃烧中的一颗枯萎的小草,能有何抵抗力量,她能做出的壮举只能是化为灰烬,以死相抗,然而,曹丕能让她化为灰烬吗?曹丕一见钟情,早已叮嘱部下守护,就是想死也是不行能的了,何况婆婆刘氏也情愿和快乐让甄氏嫁与曹丕,《世语》曰:“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亦有“刘氏出拜曰:‘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之描述 如按后来“三从四德”封建礼教严格要,甄氏再嫁,这可能也算点小污,然而,这点小污比起人所共知的古代“四大美人”中,西施甘当肮脏龌龊美人计的工具;杨玉环儿媳改嫁公公;貂蝉送吕秋波,报董妩媚之大垢来说,还算什么呢?况且,貂蝉还是一个历史古籍上没有记载,纯属小说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被堂而皇之的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