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9编号福建自然地理知识.pdf
5页1 自然地理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 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福建简称闽, 省会为福州市 全省陆域面积 12.14 万平方公里, 东西宽约 540 公里,南北长约 550 公里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 岸平行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 海拔 2158 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 在沿海地区,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侵、海退,形成多级不同高度的海滨阶地、海蚀平台原 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 总面积 1865 平方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海域面积 13.63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 3324 公里,居全国第二分布大小岛屿 1202 个,港湾 125 个, 拥有福州、厦门、湄洲湾、宁德三都澳等许多天然良港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拥有 29 个水系,663 条河流,内河长度达 13569 公里,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500 多条,大多流程短、水 量大、水流湍急 气候特点 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气候的显著特色。
年 平均气温 15-22,从西北向东南递升一月 5-13,七月 25-30福建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 一 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 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 118 种(含亚矿种) ,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 煤、地热等 2 种,金属矿产 31 种,非金属矿产 82 种,水气矿产 1 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土、水泥石 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 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有浅海 619 万亩,滩涂 299 万亩,沿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等各种可再生资源 2.水力资源:水力理论蕴藏量 1046 万千瓦,可装机容量 705 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3.森林资源:福建又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 1 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 林覆盖率达 57.3%,居全国首位 4.水产资源:海洋生物 3000 余种,其中鱼类 750 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 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 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二、旅游资源 福建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风光名胜和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厦门鼓浪屿、湄洲岛妈祖文化、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上杭古田会址、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大旅游品 牌影响日益扩大。
福州市还拥有马尾船政文化、石鼓名山、三坊七巷、西禅寺、森林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 景观 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15 个,国家旅游渡假区 2 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已建成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7 个、 国家园林城市 3 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1 个,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境界 历史概况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福建简称闽,因闽江为境内最大河流、古为闽越族居住地而得名唐开元 21 年(公元 733 年)置福建经 略使,始称福建北宋置福建路,南宋设 1 府 5 州 2 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又称八闽明清置福建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后置福建省1949 年 8 月 24 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 2 周晋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国亡于楚越王族于是航 海入闽,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建长乐县)越族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 文化,闽越族由此形成无疆又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族的首领公元前 202 年,汉高祖因无 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
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 余善在闽中筑城抵御汉军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 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闽越国 92 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 至 257 年, 62 年来五次出兵平闽, 闽中方归孙权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 吴国于 260 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 5 个县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 面 唐朝末年, 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绪由于无法应付大军阀秦宗权的勒索, 悉举光、 寿兵五千人, 驱吏民渡江 于 885 年进入福建,有众数万 945 年,王氏大闽国被南唐灭亡,南唐和吴越分割建州与福州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 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 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 42 县 1276 年,元军占领临安,益王赵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1278 年,福建全 境入元版图1356 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1367 年,朱元璋在东南一带击败方国珍,决定分水陆两路向福建进军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 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廷为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成功联系,不准本地商船运货出海,又下诏沿 海地区内迁三十里后来虽允复界,但又实行闭关政策,沿海一带仍然恢复缓慢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 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 民国 22 年(1933 年) ,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 民国 23 年 (1934 年) 人民革命政府解散, 又成立福建省政府, 7 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 民国 27 年 (1938 年)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民国 30 年(1941 年)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迁往福安民国 34 年(1945 年)省 政府迁回福州民国 35 年(1946 年)福州市正式成立 1949 年五六月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闽北大部地区和闽东北部分地区8 月 17 日 7 时许全市解放1949 年 8 月 24 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 第二节 历史文化遗产 一、福建文化名人 福建历来尊师重教,英才辈出,涌现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教育家朱熹一生都在福建传道 授业,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 爱国华侨陈嘉赓等都诞生在福建。
在代表我国自然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科学院、 工程院两院院士中, 福建籍的有 100 位,他们在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二、民间表演艺术类 民间文学:畲族小说歌(霞浦县) 、闽南童谣(厦门市) 民间音乐:畲族民歌(宁德市)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龙岩市) 、茶亭十番音乐(福州市) 、南音(泉州市、厦 门市) 、泉州北管(泉州市) 、泉州拍胸舞(泉州市) 、莆田九鲤鱼灯舞(莆田市) 、高山族拉手舞(华安县) 、黄 石惠洋十音(莆田市) 、大田板灯龙(大田县) 、邵武傩舞(邵武市) 民间戏曲:梨园戏(泉州市) 、莆仙戏(莆田市) 、永安大腔戏(永安市) 、四平戏(屏南县、政和县) 、泰宁 梅林戏(泰宁县) 、闽西汉剧(龙岩市) 、闽剧(福州市) 、高甲戏(泉州市、厦门市) 、歌仔戏(漳州市、厦门市) 、 泉州提线木偶线(泉州市) 、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 、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市) 、打城戏(泉州市) 、屏南平 讲戏(屏南县) 、高甲戏(柯派) (晋江市) 、越剧(尹派) (芳华越剧团) 民间曲艺:福州评话(福州市) 、福州伬艺(福州市) 、南平南词(南平市) 、锦歌(漳州市) 、东山歌册(东 山县) 、答嘴鼓(厦门市) 、宁德霍童线狮(宁德市) 、讲古(厦门市思明区) 、五祖拳(泉州市) 、建瓯挑幡(建 3 瓯市) 三、民间造型艺术类 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市) 、 寿山石雕 (福州市) 、 惠安石雕 (惠安县) 、 漳州木偶头雕刻 (漳州市) 、 泉州花灯 (泉州 市) 、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龙岩市)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州市) 、厦门漆线雕 技艺(厦门市)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武夷山市) 、软木画(福州市) 、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漳 州市) 、漳州八宝印泥(漳州市)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晋江市、宁德市蕉城区) 、铁观音制作技艺(安溪县) 、 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市)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寿宁县、屏南县)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鲤 城区) 、药膳八珍汤、灵源万应茶(晋江市) 、永定万应茶(永定县) 、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罗源县) 、漳浦 剪纸(漳浦县) 、泉州刻纸(泉州市) 、柘荣剪纸(柘荣县)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市) 、竹纸制作技艺(将乐 县) 、雕版印刷技艺(连城县) 四、民俗风情类 妈祖祭典(莆田市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 、惠安女服饰(惠安县) 、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福州市马尾区) 、 泉州闹元宵习俗 (泉州市) 、 闽台东石灯俗 (晋江市) 、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仙游县) 、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连城县) 、 南安英都拔拔灯 (南安市) 、 汤和信俗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 、 保生大帝信俗 (龙海市、 古田县) 、 陈靖姑信俗 (福 州市仓山区) 、霍童铁枝(宁德市蕉城区) 、福鼎沙埕铁枝(福鼎市) 、屏南双溪铁枝(屏南县) 、蟳埔女习俗(泉 州市丰泽区) 、畲族服饰(罗源县) 、安海嗦啰嗹习俗(福建省晋江市) 、中秋博饼(厦门市) 第三节 历史经济 越国人善冶炼, 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剑池, 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自西汉设立冶县, 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 196 年),历 300 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 东汉末福建户数已发展到 10 万户左右 南宋时泉州与广州并称为全国两大商港元代掌握泉州军政大权的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非不但没有受 到破坏,反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许多穆斯林从海上丝绸之路 直接涌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清真寺,由于伊斯兰教过于兴盛,以至不少汉人被融合而皈伊斯兰教当时不 仅泉州,闽中、闽北也出现许多伊斯兰教徒天主教于元代传入泉州,元代中国天主教仅有两个教区,一个在泉 州,另一个在北京 明代福建在造船业、 印刷业、 制瓷业等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福建如果凭借长期发展起来的工商经济机制, 凭借其特有的沿海地理条件,应该在全国最早崛起但明代统治者志在铲除东南沿海已有的城市经济基础,再加 上倭祸严重,明代统治者多次在福建沿海实施严厉的海禁,规定濒海百姓不得擅自下海与番国买卖,并强迫沿海 一些岛屿居民内迁大陆。
二百年的海禁,极大遏制了福建的发展海禁促使民间走私贸易发达,走私的中心是漳 州龙海的月港,成为与福州港、泉州港、厦门港并称的福建古代四大外贸商港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才准许商民 出海贸易,福建对外贸易转至以厦门为中心,漳州、泉州为两翼 福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红色政权的地区之一,1934 年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 清剿,被杀害、被迫流浪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