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和内隐的动作控制重新审视一些早期的证据.doc
3页外顯和內隱的動作控制︰重新審視一些早期的證據題目:Implicit and explicit control of motor actions: Revisiting some early evidence作者:Richard Mullen*, Lew Hardy and Anthony Oldham出處: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7), 98, 141–156原文摘要 Two studies have questioned Masters’ (1992) contention that skills acquired in implicit practice conditions are less likely to fail under pressure than those acquired explicitly.The studies produced conflicting result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revisit the designs of both studies in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Thirty-two participants were allocated to one of three separate implicit training groups or an explicit training group, and practised putting golf balls. Participants were exposed to an anxiety intervention at two points during practice. Putting performance across practice and anxiety phases were analysed using the number of putt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s the main dependent variable. We found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suggestion that motor skills are robust under pressure when acquired in implicit practice conditions.前言 本篇文章核心概念是對運動學習理論對照推論,學習是需要通過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Fitts &Posner, 1967)。
動作學習早期階段是經由認知意識控制,一步一步的進行動作執行,此類型的學習模式是外顯控制(Reber, 1993)後續的練習使得動作技巧逐漸發展成自動執行,此階段的動作自動化執行,動作執行者通常無法用言語表達,動作執行者不需意識的知道「怎麼做」相對於佔主導地位的外顯學習,內隱學習主張動作學習可以不須經由意識性的外顯逐步技巧分析學習,而經由直接跨入動作自動化執行階段,避開動作學習的分段具體練習階段,內隱學習的優點學者認為可預防動作執行者,在壓力情境下因過於分析動作而表現失常1990年代初期已證明內隱訓練在動作學習上的好處,(美國名人賽1992)內隱練習者表現往往超過傳統外顯學習者,在面對壓力時,外顯學習者掌握的動作技能往往受到破壞高技能選手試圖自覺監控自己的行為,在此意識干擾的情境下,動作自動執行被意識性的動作控制策略取代,表現因此受到不好的影響,相對的內隱學習者,因動作不是經由外顯分析逐步獲得,可有效的阻斷在強大的心理壓力下的比現失常在1992年有兩項研究質疑此結論且產生了相互矛盾的實驗結果本研究旨在藉由Bright 和 Freed man、Hardy等人的研究重新設計,針對不同的實踐條件影響高爾夫推桿的表現,來釐清上述結果的差異。
方法 受試者:36名志願者(18男,18女,平均年齡= 23,標準差= 6.2)參加了這項研究所有與會者慣用手都是右手,志願者以前沒有打高爾夫球和運動心理學的學習經驗,並簽同意書方可參與這項研究 儀器:一座與推桿表面完全相同的人工草皮,推桿的基準線和球洞之間有1.5米,距基準線30厘米,兩個點之間用1米長的25%梯度按照美國職業高爾夫球規則,球洞直徑10.8厘米,白色高爾夫球直徑4.27厘米一個電子節拍器,作為隨機採樣依據實驗設計:本實驗主要計算成功完成推桿次數,實驗分為兩階段分佈在五天完成,第一階段研究是反映Bright 和 Freedman(1998)的架構設計,成員分為四個區塊,在第一天內完成,另有40個在競爭的情境下完成,目的在提高其狀態性焦慮第二階段的研究,使用Hardy等人的架構設計,進行四天的練習賽,分為兩個區塊,各執行相隔短暫休息的50次推桿,另外有兩回合的50推桿,在填寫狀態性焦慮量表(CSAI2)下完成實驗流程:實驗情境包含外顯學習練習組(EL)、內隱RLG練習組兩組ILRLG1和ILRLG2、內隱學習練習組(IL)。
受試者採樣方式,400個試驗中用電子節拍器點擊後的1.5秒內揮桿,後來改為1秒,減少點擊時間間隔是為了增加推桿的難度,確保外顯控制的抑制結果 Phase 1: Bright and Freedman method1、雙因子混合分析ANOVA(4×4,GROUP×BLOCK)檢視經過習學群體的表現,F(9,93)<1,P>.05;所以GROUP×BLOCK介入是沒有達顯著差異2、分為4個BLOCK;F(3,93)=19.01,P<.05顯示達顯著差異;3、分為4個GROUP; F(3,31)<1,P<.05顯示達顯著差異4、根據測驗結果顯示,外顯學習練習組(EL)表現比內隱RLG練習組ILRLG1好Phase 2: Masters and Hardy, Mullen and Jones method1、雙因子混合分析ANOVA(4 ×3, Group ×Day)F(6,64)=1.61,P>.05顯示沒有顯著差異2、分為3天;F(6,4)=7.76,P<.05顯示達顯著差異。
3、為4個GROUP; F(1,31)=5.00,P<.05顯示沒有顯著差異4、測驗結果顯示EL組和IL組表現較優於ILRLG1 討論與結論 1、 相對於Bright and Freedman,本研究假設,不論經過160次推桿和500次推桿學習試驗,內隱學習練習組,不論它們推桿為單一或雙重作業狀態,都不會受到焦慮壓力之影響2、 外顯練習組,很可能在160推桿試驗後,動作尚未形成固定形式及發展至自動化階段,因此使外顯練習組,沒有因為壓力之增加,重新意識性分析動作,而破壞其表現3、 第一階段的焦慮介入的結果顯示,即使是外顯學習型態,未必會影響早期高爾夫學習推桿在壓力下之表現4、 本研究著手解決過去相關研究結果之不一致,目前的研究發現,不支持Bright and Freedman的批評,堅決的支持在高焦慮狀態下,內隱學習優於外顯學習評論及心得 人類的神經系統可以發揮雙重控制在單一行動,因此可以準確的分離感覺的訊號,日後可以朝不同的運動項目需求,做不同的隱性學習和顯性學習分配控制做研究。
2009/12/11 林建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