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记历史不是传播仇恨(修改).doc
3页牢记历史不是传播仇恨周日的傍晚,教工食堂正在播放抗日剧冷清的食堂里,唯一具有动感的电视声像在漫不经心地吃饭之时,也似乎具有了消遣的吸引力然而,几幅这样的画面随之而来:一位八路军领导对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说:“今天日本鬼子要公开枪毙一个囚犯,你知道是谁吗?是你的爸爸!!”孩子怒不可遏,——“我要和他们拼了!”八路军当即制止:“你拿什么去和他们拼?我们不如牢记这种仇恨,等到你有能力了,再去找小鬼子报仇!”孩子咬牙切齿,却只能眼泪汪汪 “今天我带你去亲眼看着日本鬼子对你父亲犯下的罪恶,你答应我观看的时候默不作声,否则我就不带你去孩子擒住泪水,点了点头 老实说,我实在不明白八路军为什么要让孩子亲眼看着自己父亲被处死,是为了让孩子牢记这种仇恨么?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假如这是现实,他该承受怎样的失去父亲的苦痛,更何况还要亲眼看着父亲死于敌人之手如果这种苦痛必须转化为一种仇恨,那这仇恨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如何承受?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仇恨会否在孩子的心灵成长过程中发挥巨大的负面影响?当仇恨积聚到一定程度,他又该如何去释放?抗战毕竟只有八年,当战争结束,孩子心中一切的一切能否也随之结束? 事实证明,没有。
不但没有,连未曾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下一代和下下代的孩子们也被以“牢记历史”的名义培育着这种仇恨冤有头,债有主斯人已去,彼此的后代们却要在“父债子还”的圈圈里继续画地为牢,保持着楚河汉界的藩篱死死不放 电视里开始出现日本鬼子枪毙囚犯的场面旁边的食堂师傅脱口一句:“打死这帮小鬼子!……”我没有机会统计在中国的电视剧中抗日剧所占的比重有多大,虽说不上铺天盖地,但总是时时处处“有机会”碰到抗战胜利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国人还在电视剧的“意淫”中继续“抗战”了几十年牢记历史”不是回到过去,更不应成为后人宣泄仇恨的借口而不确定的仇恨一旦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二货青年所吸收,他们宣泄的目标很可能就是身边无辜的自己人,前年郑州的反日游行所造成的恶果不就如此吗?这些借着“爱国”名义的暴恶,受害的何止是那些被施暴的普通百姓?把拳头挥向日本车主便以“爱国青年”自居者的愚蠢不同样可悲么?而这一切的结果,我们这个社会无形的“教育”和引导不也难逃其咎么?历史终究是历史,如果重演历史仅仅是戏说和消遣,本无可厚非,毕竟“手撕鬼子”的荒谬尽人皆知然而,以“再现真实”的名义传播仇恨,确是值得警醒的事情了曾见某访谈节目上某位大学教授公然说他“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就是打日本鬼子了”,先不说此公的水平能否因之可见一斑,单说教授所受的影响尚且如此,其他等而次之、无法自持的青年们岂不更让人步步惊心?梁启超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斗转星移之间,我们早已来到了二十一世纪,而今日之中国强在哪里又弱在哪里?我们缺乏跃跃欲试的冲动吗?我们缺乏蠢蠢欲动的愤恨吗?我们缺乏摩拳擦掌的呐喊吗?难道我们不该赋予下一代的青年们以一个冷静的大脑?一个清晰的思维?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宽厚的仁爱之心? (徐向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