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分子中毒课件.ppt
46页高分子中毒提 纲n高分子化合物概述n氯乙烯n含氟塑料n丙烯腈概 述1.概念:高分子化合物(high molecular compound)也称聚合物或共聚物,是由一种或几种单体聚合或缩聚而成的分子量高达几千至几百万的大分子物质聚合:指许多单体连接起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过程,此过程中不析出任何副产品,例如聚乙烯缩聚:是指单体间首先缩合析出一分子的水、氨、氯化氢或醇以后,再聚合为高分子化合物的过程,例如酚醛树脂是由苯酚与甲醛缩聚而成 概 述2. 分类:高分子化合物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棉、天然橡胶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树脂概 述 3. 特性与应用l特性:强度高、耐腐蚀、绝缘性好、质量轻、隔热、隔音、透光、成品无毒或低毒l应用:工业、农业、化工、建筑、通讯、国防、医学、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 概 述高分子化合物在正常条件下比较稳定,无毒或毒性小弱的刺激或致敏作用轻度肺纤维化概 述生产基本原料合成单体单体聚合聚合物树脂加工塑制煤焦油、天然气和石油裂解气多为不饱和烯烃、芳香烃及其卤代化合物、氰类、二醇、二胺类化合物4. 高分子化合物的生产过程二氟一氯甲烷 (石油裂解)高温裂解四氟乙烯单体聚合四氟乙烯粉聚四氟乙烯塑料制品聚四氟乙烯塑料的生产过程概 述5. 生产过程对健康的影响基本原料:苯、甲苯、二甲苯苯、甲苯、二甲苯单体:氯乙烯、丙烯腈、四氟乙烯氯乙烯、丙烯腈、四氟乙烯助剂:氯化汞、无机铅盐氯化汞、无机铅盐 、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甲苯酯加工、受热产物:COCO、HClHCl、HCNHCN、光气、氯气、光气、氯气、HFHF等等高分子化合物中毒事故n实例 1996年1月,几个民工在住所附近一个面积约300平方米、深80公分的坑内点火取乐,该坑填埋着某电厂的工业垃圾,主要是塑料、橡胶等。
燃烧产生大量混合性化学烟气直接逸入附近民工的住宅,致使三间住房内的8位民工不同程度的化学烟气中毒经现场检测,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塑料热解气和硫化物等这8位民工经抢救无生命危险 n事故发生原因:垃圾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裂解气和化学反应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等,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同时又严重污染了环境氯乙烯(vinyl chloride)1.分子式:CHCl=CH22.特性:无色略带芳香味的气体,沸点:-13.9易燃易爆;爆炸极限4%22%(体积),在加压下更易爆炸燃烧时可分解出氯化氢、CO2、CO、光气等n制造聚氯乙烯的单体,可与醋酸乙烯、丙烯腈、偏二氯乙烯等生成共聚物n绝缘材料、粘合剂、涂料、合成纤维等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n1928年开始投产n2004年全世界产量:3458万吨n我国1957年投产,1985年50万吨,2004年551万吨,2011年1295.2万吨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合成树脂生产国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生产方法n乙炔法:乙炔与氯化氢经HgCl2催化合成 CHCH+HClCH2=CHCl n乙烯氧氯化法氯化 CH2=CH2 +Cl2CH2ClCH2Cl氧化 CH2=CH2 +2HCl+1/2 O2ClCH2CH2Cl+ H2OClCH2CH2ClCH2=CHCl +HCl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2.接触机会n单体生产:转化器、分馏塔、贮槽、压缩机n合成树脂:聚合反应的聚合釜、离心机特别:进入聚合釜内清洗或抢修设备时,易接触大量VC。
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3.毒理:小鼠10m最低麻醉浓度199.7-286.7g/m3最低致死浓度573.4-691.2g/m3人麻醉阈浓度:182g/m34.进入和代谢:主要经由呼吸道进入 ,皮肤仅有少量吸收n代谢: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 氧化作用氯乙烯代谢示意图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4.进入和代谢:n主要经由呼吸道进入 ,皮肤仅有少量吸收(液态)n分布:主要分布于肝、肾,其次为皮肤、血浆,再次为脂肪n排除: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出n代谢: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氧化作用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 4. 毒作用表现:急性毒性主要为麻醉作用和刺激作用n中枢神经系统呈现麻醉作用轻度中毒者有眩晕、头痛、恶心、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重度中毒可出现意识障碍,可有急性肺损伤甚至脑水肿的表现,严重患者可持续昏迷甚至死亡n皮肤接触可引起局部损害,表现为麻木、红斑、浮肿甚至组织坏死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 4. 毒作用表现:慢性毒性:n神经系统:类神经症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n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肝脾肿大,肝功异常等n肢端溶骨症:早期:雷诺综合征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指骨变粗短,似鼓槌(杵状指)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5. 临床表现n急性中毒:麻醉作用 皮肤:局部损害如麻木、红斑、以至坏死n慢性中毒神经系统:神衰综合征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消化系统:肝脏损害,肝血管肉瘤、肝癌血液系统:溶血和贫血倾向皮肤:干燥、皲裂、角化肢端溶骨症 早期表现为雷诺综合征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 4. 毒作用表现:慢性毒性:n血液:溶血和贫血n皮肤:干燥、皲裂、皮炎n肿瘤:确认人类致癌物肝血管肉瘤肝血管肉瘤肝癌其它部位肿瘤也有报道n其它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 6. 诊断:n急性:大量氯乙烯吸入+现场卫生调查和 患者麻醉症状n慢性:接触史、现场卫生调查和病史n参见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90-2002)n急性氯乙烯中毒短时间内吸入大剂量氯乙烯气体,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为主要临床表现,并排除其它病因,方可诊断为急性氯乙烯中毒n慢性氯乙烯中毒有长期接触氯乙烯的职业史,主要有肝脏和/或脾脏损害、肢端溶骨症及肝血管肉瘤等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类似损害,方可诊断为慢性氯乙烯中毒。
n观察对象长期接触氯乙烯的人员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睡眠障碍等脑衰弱综合征及恶心、食欲减退、肝区胀痛等消化功能障碍,但肝功能试验正常者n诊断分级标准n急性氯乙烯中毒轻度中毒:出现轻度意识障碍重度中毒:具有下列表现之-者:a)中度以上意识障碍;b)呼吸、循环衰竭n 慢性氯乙烯中毒n 轻度中毒:出现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且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肝脏胀痛、肿大;b)肝功能试验轻度异常;c)雷诺氏症;n 中度中毒:前述全身症状加重,且具下列表现之一者:a)肢端溶骨症;b)肝脏进行性肿大;c)肝功能试验持续异常;d)脾脏肿大n重度中毒:肝硬化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7. 处理原则n急性:脱离毒物接触,脱除污染衣物,清洗污染皮肤,呼吸新鲜空气对症治疗 重度:急救,予吸氧、呼吸兴奋剂;呼吸循环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n慢性:对症治疗、营养、休息,有肝损害和肢端溶骨症者及时调离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8. 预防n生产车间管道密闭,车间通风n进釜出料和清洗前,应通风换气,或用高压水或无害溶剂冲洗,穿戴好防护服和送气式防毒面具,并有人监护方可进入n加强健康监护:每年1次体检,接触浓度高者每12年做手指X线检查,并查肝功能。
n职业禁忌症: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及慢性皮肤病患者氯乙烯(vinyl chloride, VC)职业接触限值:nPC-TWA: 10mg/m3n超限倍数:2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 1特性:无色、易燃易爆易燃易爆、易挥发性液体,带杏仁气味沸点:77.3 n液体比水轻,蒸气比空气重1.9倍故意外泄漏事故后,丙烯腈蒸气聚集在低处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 2接触机会:工业上丙烯腈主要用于:腈纶纤维、丁腈橡胶、ABS工程塑料及丙烯酸酯、丙烯酸树脂的制造等n在化工、检修、清理、装卸、分析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其蒸气和液体而中毒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 3. 毒理:高毒类AN主要以析出的氰根发挥毒性n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 4临床表现:n急性中毒:症状与氢氰酸中毒相似缓慢n慢性中毒:未定论,接触性皮炎 5. 诊断 职业接触史+症状+现场卫生学调查 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 6处理原则n立即救离现场;皮肤污染者应脱去污染衣物,以 5硫代硫酸钠或肥皂、清水洗净皮肤;n早期吸氧预防心、脑器官损害。
对症支持疗法,尤其是积极防治各重要器官的损伤,是此类中毒治疗处理的重点n使用氰化物解毒药物,静注硫代硫酸钠,重度者先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再静注硫代硫酸钠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 7预防n生产车间管道密闭,车间通风n尽量采用露天框架建筑,便于毒物扩散稀释,进入反应器内进行清洗作业必须进行充分排风,以排除残留的毒物,此外应佩带使用防毒面具进行作业n污染后立即用温水和肥皂水清洗n禁忌症:心血管和神经精神系统疾患、肝肾疾病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 职业接触限值nPC-TWA 1mg/m3nPC-STEL 2mg/m3含氟塑料1特性:白色晶体、颗粒或粉末,由有机氟化合物聚合n化学性质稳定,250医学基本不分解n耐高温、低温、耐腐蚀、抗酸、放辐射n广泛用于化工、电子、航空、火箭以及日常生活,医学上的导管、瓣膜等含氟塑料2接触机会:n单体制备n聚合物的加工、烧结过程n聚四氟乙烯占含氟塑料的85%90%含氟塑料3毒理:n有机氟塑料本身无毒或低毒,但单体或裂解产物有毒n毒性:八氟异丁烯氟光气氟化氢,其余为低毒类氟原子越多,毒性越大)n裂解物强氧化物n长期接触可致骨骼改变。
含氟塑料3代谢n呼吸道吸入为主n分布:肺、肝、肾n排出:呼吸道和肾脏含氟塑料4临床表现:n急性中毒:呼吸系统损害无明显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呈现头晕、咳嗽、咽痛、胸闷,肺水肿,肺纹理增多、模糊阴影等n氟聚合物烟尘热(fluoropolymer fume fever):聚四乙烯、聚六氟丙烯热加工成型时,烧结温度达350-380时,形成氟聚合物热解物微粒,作业者吸入发病 表现为发热和感冒样症状,发热、寒战、乏力、头昏、肌肉酸痛,多在吸入后0.510小时发生,体温37.539.5,持续约412小时,检查见眼及咽部充血,常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12天可自愈含氟塑料4临床表现:n慢性中毒类神经征骨密度增高、纹理增粗等改变含氟塑料 5. 诊断: 职业史+临床表现+现场卫生学调查 参照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GBZ66-2002)含氟塑料 6. 处理原则n注意观察n早期给氧n尽早、足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防肺水肿和肺纤维化n维持呼吸道通畅n对症治疗含氟塑料 职业接触限值: 六氟丙烯: PCT-TWA 4mg/m3超限倍数:2.5有机氟中毒事例上海某铰链厂试制一种以四氟乙烯、六氟乙烯共聚物(简称F46)为原料的工程塑料零件。
其工艺流程为:F46加热至330热压成型 1992年5月22日,该厂4名中班工人试制该品,晚上8时即感咳嗽、喉痛、胸闷、气急等,至晚11时,试制仍未成功,下班回家后,4人均感上述症状加重,并伴乏力、肌肉酸痛等,当晚至次晨去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有机氟聚合物热裂解物中毒经现场调查,车间内无防护措施,通风条件差,也未见有个体防护用品 事故发生原因,由于是试制的新产品,厂方和职工不了解事故发生原因,由于是试制的新产品,厂方和职工不了解F46F46热裂热裂解物的毒性,生产现场又无任何防护措施和机械通风设施;职工自解物的毒性,生产现场又无任何防护措施和机械通风设施;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在作业过程中已感到不适仍继续作业我保护意识不够,在作业过程中已感到。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