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英译本显化特征考察——语料库翻译学研究.doc
17页《三体》英译本显化特征考察——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陈建生 王琪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2015 年,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凭借其宏大的格局和高远的立意获得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 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 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而这一奖项与其英译者刘宇昆的翻译是分不开的译者凭借着精通汉英双语的这一优势, 通过灵活的翻译技巧, 将《三体》成功地介绍到美国, 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本文借助语料库, 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从词汇, 句法两个角度, 考察和验证《三体》英译本中是否存在翻译共性中的显化特征结果表明《三体》英译本仅表现出了部分的显化特征, 而非全部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三体》; 翻译共性; 显化; 作者简介:陈建生, 硕士,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作者简介:王琪,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Exploring explicita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anti : A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yChen Jiansheng Wang 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In 2015, the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Santi ( The Three-Body Problem) won the 73 th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 because of its grand pattern and its lofty conception, which is praised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and is also known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ilestone in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However, this honor should be owed to its translator Ken Liu, a brilliant bilingual master, who introduced it successfully into America by virtue of the flexible translation skill, facilitat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is paper aims to verify one of the translation universals, explicitation, in The Three-Body Problem, in an approach which combin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exicon and syntax on the basis of corpus dat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masterpiece partly, but not completely, shows the explicitation both from lexicon and syntax.Keyword: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Three-Body Problem; translation universals; explicitation; 翻译古来有之。
在西方, 翻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 最著名的当属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 即后人所称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在中国, 《礼记》中已有相关的记载: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 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 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 长期以来, 中西方都致力于提出规范性的翻译方法, 试图以偏概全来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但是, 随着翻译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再也无法满足人们对翻译方法研究的要求, 描写翻译学应运而生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语料库语言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它以大量真实的语言使用实例为研究对象, 借助于统计学的手段和方法得出客观、可靠的语言数据, 从而寻找语言使用的规律 (余国良 2009:3) 语料库语言学本身的特点为其与翻译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基础Laviosa (1988) 指出: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语料库研究途径已发展成为一种复合型的研究范式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是利用语料库分析工具对语料库数据进行检索, 对反映语言特征的多个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如词汇密度、词频、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等 (余国良 2009:85) 。
近二十年来, 语料库翻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包括翻译共性 (Translation Universals) 、翻译规范 (Translational Norm) 和译者风格 (Translator’s Style) 等方面最早提出翻译共性的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世界翻译学界的著名人物Mona Baker:翻译共性是指译文中会存在一些共同的语言特征, 这些特征独立于原文, “植根于翻译活动之中, 与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两种语言的影响无关” (Baker et al.1993:243) 目前对于翻译共性假设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显化 (explicitation) 、简化 (simplification) 、规范化 (normalisation) 、净化 (sanitisation) 等科幻小说 (Science Fiction, Sci-Fi) 是小说的类别之一, 是叙述科学技术幻想以及在这种幻想中发生的故事的小说其中, 科学推断或假设的可能性和逻辑合理性是这类小说的前提, 而事件大多发生在虚幻的、非现实的时空环境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12 卷:2009:563) 。
《三体》系列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 作者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全书格局宏大, 立意高远, 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 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三体》系列科幻小说已经被译成英语在国外出版其中的第一、三部由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 (Ken Liu) 翻译而成, 第二部的译者是乔尔·马丁森 (Joel Martinsen) 2015 年 8 月 23 日, 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而这一奖项与其英译作者刘宇昆的翻译是分不开的, 译者凭借着精通汉英双语这一优势, 通过灵活的翻译技巧, 将《三体》成功地介绍到美国, 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三体》英译本的成功为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此之前, 基于语料库的小说的英译研究一直围绕着叙事体、传记等方面的题材进行, 如刘克强 (2013) 、缪佳 (2014) 等而对科幻小说英译本的翻译共性方面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知名的科幻小说比较匮乏因而《三体》英译本成为本研究的选材本文拟从词汇、句法两个角度对《三体》英译本中可能存在的翻译共性———显化进行考察。
1 理论基础显化 (explicitation) 又称为明晰化, 是指把原文中可能隐含的信息表达出来的一种趋势 (Baker1996:180) Blum-Kulka (1986:19) 最早提出显化理论假设:翻译过程会使得译文相对于原文更加冗长, 其表现形式为衔接方式的显化程度提高黄立波 (2008) 在分析了前人关于显化的具体观点之后, 明确提出了语内显化 (inner-language explicitation) 和语际显化 (inter-language explicitation) 前者存在于同种语言之间, 通过对比翻译文本和非翻译文本的特征来验证显化现象;而后者则注重于将翻译文本与源语文本进行对比来验证显化Chesterman (2004:39) 将翻译共性划分为目标语型共性 (T-universal) 和源语型共性 (S-universal) 的标准也是如此Baker 所提及的包括显化在内的翻译共性实际上是目标语型共性, 旨在找寻翻译文本的本质特征目前国内有关显化的研究大部分则是围绕语际显化进行柯飞 (2005) 提出假设, 由形式化程度较高的语言翻译成形式化程度较低的语言时, 显化现象发生递减, 而隐化 (或仿译) 现象发生递增。
若是相反的翻译方向, 显化递增, 隐化递减极少数的研究将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来进行研究, 如黄立波 (2008) , 任小华 (2015) 等黄立波 (2008) 通过研究北外通用汉英平行语料库中的文学和非文学文本, 发现汉译英过程中, 人称代词主语的语际显化表现突出, 文学与非文学文本翻译中的类比显化均不明显;英译汉中, 类比显化突出, 文学与非文学文本翻译中的类比显化表现比较高, 进而得出了“语言形式化程度是影响翻译转换中形式方面显化与否的重要因素”的结论任小华 (2015) 通过对比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 LCMC (The 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 和浙江大学汉语译文语料库 ZCTC (The ZJU Corpus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 发现人称代词在不同文体的翻译文本中的显化程度有明显的不同以上观点均表明,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倾向于采用显化的翻译策略, 但是此类推论均忽视了一点, 即译者的文化身份随着翻译研究的广泛和深入, 人们不再将译者看作是“透明人”, 而是逐渐开始考虑译者自身各种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形成了对于译者风格研究的趋势。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受其母语文化的影响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因此, 仅凭显化这个假说似乎很难具有说服力本文试图在验证显化这一翻译共性的同时, 将译者的文化身份也考虑进去, 从多角度来验证和揭示翻译共性中显化现象2 语料库的建立和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包括:科幻小说《三体》的汉语文本、对应的英译文本和英文科幻小说的原创文本《三体》的汉语文本语料库 (COC) 的语料选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于 2006 年 5 月完成的《三体》“地球往事”系列的第一部, 汉语字数约为 19 万对应的英文译文文本语料库 (TB-PC) 的语料选自 2014 年底在美国出版的 The Three-Body Problem, 总词数约为 11 万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建立了一个英文原创文本语料库 (EOC) 作为对比语料库, 其语料选自出版年代接近的同种题材的美国科幻小说 13 部, 共计 126 万词左右具体语料见附录为了统计和观察两个英文文本库中的词性特征, 本研究分别对两个英文文本库进行了词性附码附码操作采用的是 CLAWS 词性附码器和分类详细的 CLAWS 7附码集3 结果的讨论与分析3.1 词汇方面在词汇方面, 本研究拟通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