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doc
16页观刈麦【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注释】:刈(yì):割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壶浆:壶盛的汤水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秉(bǐ):拿着曾不:从未岁晏(yàn):岁末石(dàn):重量单位【译文】: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作者】:白居易 唐【作者小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 、 《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 、 “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 《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 ”,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 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 ”,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 《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体裁】:五古【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 通押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 ⊙ ●, ● ● ○ ●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 ○ ●, ● ● ● ●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 ○ ●, ○ ● ○ ○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 ○ ●, ○ ● ●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 ● ●, ● ● ○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 ○ ●, ● ● ●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 ● ○, ● ● ●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 ⊙ ●,● ● ⊙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 ● ○, ⊙ ● ○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 ●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 ○ ●,○ ⊙ ●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 ● ●,● ● ●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 ● ●, ● ● ⊙ ○ △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三十六岁)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赏析】: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 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
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观刈麦》中的“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 ,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 俸禄,到年终还“ 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月夜(刘方平)全文: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偏知:才知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 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 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 ”,是“更深” 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
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 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 自“ 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 “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 “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 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 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作者】:温庭筠 唐【作者小传】: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 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 , 《金奁集》 ,存词 70 余首注: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 :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体裁】:五言律诗○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 通押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 【注释】: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注词释义】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作者曾在此寓居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六一诗话》 )李东阳在 《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