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doc
3页实验三 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 (2)熟悉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变动的计算方法,并理解两者的含义和区 别 (二) 实验内容 (1)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2)根据测得值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变动 (三) 计量器具说明 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千分尺、公法线指示卡规和万能测齿仪等测量 公法线千分尺应用最多如图 3-1 所示,它与普通外径千分尺相似,只是改用了一对 直径为 30mm 的盘形平面测头,其读数方法与普通千分尺相同图 3-1 公法线长度测量 (四) 测量原理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 W 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 W 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 差 测量时,要求测头的测量平面在齿轮分度圆附近与左、右齿廓相切,因此跨齿数 k不 是任取得当齿形角α=20°,齿数为 z 时,取 的整数(四舍五入) 5 . 0 9 z k 对于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 W 可按下式计算: sin 2 ] ) 5 . 0 ( [ cos xm zinv k m W 式中: m————被测齿轮模数; α————齿形角; z—————齿数; k—————跨齿数; x—————变位系数。
当α=20°,变位系数 x = 0时, ] 014 . 0 ) 1 2 ( 476 . 1 [ z k m W W 和 k值也可从表 3-1 中查出 表 3-1 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α=20°,m=1,x=0) (五) 测量步骤 (1)根据被测齿轮的α,m,z值,按上述公式计算或查表3-1确定被测齿轮的跨齿 数k和公法线公称长度 (2)用标准校对棒或量块校对所用千分尺的零位 (3)用左手捏住公法线千分尺,将两测头伸入齿槽,夹住齿侧测量公法线长度,齿轮 不动,左右摆动千分尺,同时用右手旋动千分尺套筒,使两测头合拢,直到手感到测头夹 紧齿侧后,从千分尺的标尺上读数,此数即为公法线长度 (4)依次测量齿轮上均布的六处公法线长度,记下各读数 (5)计算公法线长度变动ΔF W 取六个测得值中的最大值(W max )与最小值 (W min )之差,即ΔF W = W max — W min (6)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F W 取六个测得值的平均值 与公称值 W 之差, W即ΔE W = — W W (7)根据齿轮的技术要求,查出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 F W ,齿圈径向跳动公差 F r ,齿 厚上偏差 E ss 和齿厚下偏差 E si ,按下式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的上偏差 E ws 和下偏差 E wi 。
α=20°) r si r si wi r ss r ss ws F E F E E F E F E E 25 . 0 94 . 0 sin 72 . 0 cos 25 . 0 94 . 0 sin 72 . 0 cos 按 和 判断合格性 w w F F ws w wi E E E (六) 思考题 (1)测量ΔF W 和ΔE W 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2)测量公法线长度偏差,为何取平均值? (3)若一个齿轮经测量后确定其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合格,而公法线长度变动不合格, 试分析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