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时--角的分类及画法.doc
6页第三单元 角 第3课时 角的分类及画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它们之间的的关系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角的画法难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副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这副三角板中的直角2.设置悬念:如果我们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会变成一个什么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分类及画法)二、互动新授1.认识平角(1)出示两个三角板的直角拼成的图形教师:观察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它的度数应该是多少?①学生观察思考②集体汇报学生1:角的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学生2:它的度数是180°(2)讲解:这样的角是平角因为它由两个直角组成,一个直角是90°,所以它的度数是180°也就是:1平角=2直角=180°2.认识锐角和钝角(1)让学生打开教材第45页,用量角器量出例2中各个角的度数,并比较一下左右两个角和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①学生动手量出角的度数②小组交流、讨论“有什么不同?”。
③集体汇报(左边的角比90°小,右边的角比90°大教师小结: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即:锐角<直角 直角<钝角<平角3.认识周角提出问题: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1周所围成的角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点?(多媒体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轨迹)(1)学生观察、思考(2)集体汇报(旋转的时候这条射线画了一个圆,并且终点和起点完全重合了小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1周所成的角是周角周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且1周角=360°4.探究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问: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三种角的度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呢?(1)小组内讨论后完成教材第45页例2下面的“填一填”(2)展示交流讨论结果(从它们的度数上看,这三种角存在着这样的关系:1周角=2平角=4直角5.动手操作(1)拼角、量角同桌合作完成教材第45~46页“课堂活动”第1、2题(2)制作活动角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46页“课堂活动”第3题6.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角的分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怎样来画角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用量角器画角请大家仔细观看这段动画,想想用量角器是怎么画角的?(动画演示)(1)学生观看动画,思考提出的问题。
(2)集体汇报(先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确定的点重合,再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已经画好的一条边重合;然后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做一个记号;最后连接确定的点与做好的记号画一条射线(3)教师在黑板上再次演示用量角器画角的过程(4)让学生画一个75°角①学生独立完成②指名板演,集体订正③教师总结归纳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先画一条射线,然后让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接着按照所画的角的度数,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处画一个点;最后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过刚才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即是所要画的角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6页“课堂活动”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板演,并说明拼角的方法强调:画完角要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2.完成教材第47页“课堂活动”第2题指名让学生上前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3.完成教材第47页“课堂活动”第3题 小组合作完成后,集体交流四、课堂小结1.教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识了平角、周角学生2:我知道了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学生3:我知道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4:我学会了用量角器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角的分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平角=2平角=4直角;还学会了用量角器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五、作业设计1.课堂作业本次课堂作业请登录查询下载“课堂作业设计”word版,可修改)2. 课后作业板书笔记角的分类及画法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周角=2评价=4直角画指定度数的角:(1)画1条射线;(2)让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3)按照所画的角的度数,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画1点;(4)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过刚才画的1点,再画1条射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延伸虽然学生对于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但那仅仅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对角做进一步的研究,促使学生对于角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新课一开始就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三角板引入新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信心对于画角这一部分,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用自己的手去画、去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总结。
最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完成了教学目标,后面的巩固练习安排得较多,时间不够,一部分题只能留到课下完成如果选取有代表性的题作为巩固练习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今后一定要继续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力求每一节课都趋于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