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思乐教授发表文章.doc
9页郭思乐教授发表文章:做最宽厚的教育——对生本教育实践的若干阐析(本文刊《人民教育》杂志,刊出时或有删节) 一位教师朋友说,他最心痛的一件事,就是班里一位听不懂课的学生,每天上课时总是纹丝不动、目不转睛地听讲他知道学生是在支持自己,更觉得对不起他,既无力让他听懂,又不能让他过得快乐 我听了这个故事感到震撼其实,我们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心都是善良的我们在许多领域表达着自己的善良和心地的柔软,但唯独在学生学习的领域,在他们学业提升的领域,不得不执行僵硬的方式比如上面所说的,学生听不懂也要端坐着听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在学校教育中,有着许多缺少宽厚、宽容、宽松的思想和方式例如,密集地进行统考抽考,用分数逼迫学生学习;用“优生穿红校服”、“表现不好戴绿领巾”或“罚站”、“按成绩排座位”等来羞辱学生;或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完善毫无隐忍,限时限刻,日清周结虽有改革,但有许多地方仍然是牺牲学生的健康来成就短期的应试成绩,“换汤不换药” 这不仅是学生之伤,更是教者之痛我们实在不应深责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因为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长期以来找不到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宽厚方式,或者这种方式即使存在,也淹没在种种不宽厚的、并未摆脱短期应试框架的改革中。
我们需要人的培养模式的真正创新,以及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实践这种创新 我认为,生本教育是一种宽厚的教育教学方式,办法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首先是生命,被依靠的生命,就变得生气勃勃,只要学会依靠学生,而不是压制,就可以在教者极其宽厚、学生学习快乐的前提下,取得素质提升、终端成绩优异的结果我们的体会是,宽厚是人性和教育本质的汇合,教育原本是自然与人事的和谐,它必然可以宽厚地寓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中,宽厚赢得学生之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本能和潜能,获取我们想要的儿童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理念:深邃带来宽厚 对于幼儿学说话,人们采取了最宽厚的态度在一岁之前,他们咿呀学语,几乎没有一个音是正确的,但我们没有一个人会对他动气我们不会评比“三好宝宝”,也不会因为他学习的音节太少而“罚说”或罚站(当然他还站不稳)其原因,只在于我们知道他一定学得会说话,而不在意他何时学会我们都知道大自然的秘密——小宝宝有本能可以自己学会说话大自然把一切安排得如此得体,那是演化带来的和谐,使得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妙 对人和教育的认识越是深邃,就越会对之采取宽厚的态度。
我们宽厚,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知道生命的自然取向,知道自然取向和社会取向的根本上的一致性我们要给儿童以启蒙和帮助,但我们要把这种启蒙和帮助的创口收到最小,而把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的空间扩到最大比如,我们之所以不提倡使学生被动学习的种种学案,是避免变成“参考书搬家”、“课本搬家”、“考点挂帅”,遮盖学生与思想源头的接触;我们尽量减少用外部使学生就范的压力,不肯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贬损;我们不提倡按程度分班,因为它基于以外部压力为主要动力的教育观,忽视了学生内在动力与群体动力,而后者却会起到使每个学生都进步的作用我们还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考试成绩是隐私,不应公开,更不应以此排队 张九龄诗曰:“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是说人达有时,花开有季,我们深深接受这一见解,因此我们力图模糊表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甚至用评研(在教师关注下学生的自测自评自研)取代评价,既减少对孩子们的压力,又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我们眼里,无论贫富,无论山区还是城市,无论处于怎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老师,无论人家怎样说他,他都是可爱的孩子!——我们全不拒绝我们让孩子快乐学习、素质发展、直至成绩优异,因为我们深知人之性之能,足可以在恰当的方式之下,豁然得势,势如破竹。
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人的了解和尊重,也是对人性的了解和尊重,它凝聚为对人的尊严的敬畏所谓对于人和教育的认识的深邃,是指它关注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质 人是不断成长的个体,也是在成长中彼此有着密切关联的群体教育使每个孩子都从大自然给他的起点开始成长,而重要的是,人的起点非零,他不仅在一般生存意义上,更在发展和高级精神活动的意义上,拥有非凡的本能,使他拥有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等各种学科,以及人格、能力生成和发展的全部凭借这种起点只同大自然有关,而同家境无关,同地域无关我们面前的个体,都是大致平能的、平等的,于是有教无类 也正因为此,社会的各个阶层,都由于教育而抱有希望,教育是命运的重新洗牌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正确的教育会开启不同的道路,但每一条道路都是美的,因为是他们的生命之路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成长,教学的本质是帮助人学习人”——教育成长的对象,是当然的主体,这是大自然的赋予,是教育本身的规定就像园丁旁边的一棵树,是它自己在生长,它自己在进行光合作用,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应是维护、促进这种生长,而不是侵入和干扰我们的教育对象拥有成长的主动力、原动力,它的自然释放,我们求之不得,从道理上无从苛刻。
这样,我们把使我们侵入到人的内在成长活动的“超责任”,交回给大自然,交回给生命,消弭了大量由此而生的不必要的碰撞和矛盾,当然会走向宽厚 在宽厚的教育中,功利退后,学生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学生学习上的知心朋友,师生间充满了不须言说的爱和友谊一位在四类高中工作的英语教师,使他基础很差的学生全都喜欢上了英文原著他的经验是全心地对待学生,他对学生说,“你读了原著写的文章,我会在其中听到你的心声和智慧闪亮老师会把它当做自己的宝贝,老师会把你最初的文章放在保险柜里,钱放 在外面,文章放在里面,十年以后,你来我这里读你的文章,你会看到你当年稚气未脱的自己生本教育的老师们有许多美好的行动,仅这些话语也就可以听到其中的不同凡响这里,不仅是一般的“父母心“,而是一种对人的潜能的自觉,如果,你事先认为他们“教都教不会,还能自己学英语原著吗?”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课程:简单带来极致 拔苗助长的问题,在于作用方式,进而是作用领域的误判园丁固然可以对小苗进行作用,但他的作用必须转化为小苗可以接受的,可以进入小苗的生化活动的过程违反这一规律的作为,均是多余的和有害的。
也就是说,园丁的动作,需以研究小苗的生长方式为依归我们最大限度地依靠小苗,会使整个育苗的过程变得直接而简单 教育也同样,教者要以学生的需要来确定自己教什么和如何教对于学生的研究会使我们感到极其惊诧,就是学生在许多学习区域,并不需要和教者接触,而只需要自己成长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是在不断接触,不断地施加作用,就显得多余了,无用了,有害了,就如拔苗助长于是,整个教育乱像环生,累赘不堪,带来天文数字的矛盾 生本教育的研究,就集中在儿童是怎样在该领域中成长的,并以之为据大开大合,去改革自身最核心的部分,直至课程和教材例如,我们研究语文素养的成长,发现依靠学生的语言和文法敏感的本能,就足以学好语文,这带来了极大的简单而且只有这样简单的教学,用“草船借箭”式的发挥对方作用的“简单”的智慧,才能得到更多的“箭”,使人发展到极致 生本教育实验13年,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无数事实诉说着生命的神奇,描绘着教育的美景,展现了最普通而又为人忽视的认识——教育可以凭借大自然的力量,把人培养到极致其中的原理,犹如老子所说的“无为而为”,“我无为而民自化” 对于语文,我们强调语文教学应当摆脱语文分析,即对字词句篇的分析的羁绊,而强调语文实践。
我们主张,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可以去掉冗繁那么,教者简单作为和人的发展的极致之间那片广袤的开阔地,是什么填补了它,又如何填补了呢? 我们说,这首先需要对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有所认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极想在这里与朋友们讨论这几句话,因为它虽然短,却隐含了万物之理 我的理解是,我们都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两种精神活动自觉的,谓之有名,有名可以知道“徼”,什么是“徼”?我给它一个拆字式的解释双人旁,隐含可交往和传讯,而“白”隐含可清晰地意识化,“方”表可规则的,“文”表可加工的,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可命名、可传讯的领域的精神活动的特征无名是我们不可命名的领域,有一部分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有一大部连意会的机会都没有,但是它存在着,而且正是由于此,我们可以默会事物之妙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无论是意识还是非意识,这两者都出自人的机能机能的无限深邃就是老子所说的“玄”玄大大超越了意识又包含非意识,所以包容众妙 但是,在西方的客观主义的科学观里,“被意识”或“被逻辑”是事物存在的先决条件,于是一大片不被意识的人的机能——玄,就被忽略,或讥为唯心主义而被掩盖。
人之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被涂上了可逻辑的色彩,而失去了其开放和自主的本质,缺失了创造的、进取的锐气好在我们可以从大自然母亲那里吸取力量,知道人的悟性远不是意识、逻辑所能规范,其中有许多本能的反应最明显的、永恒的例证,就是0到1岁的孩子们,如同林中树木,默默地成长在生本教育课堂上,我们也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比如,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小四年级讨论长方体的时候,一位学生说:“它有8个顶点另一位说:“你这是数出来的,我却是算出来的:一个长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和两个顶点连接,所以实际上有12×2=24条与顶点连接的棱,但每个顶点都有3条这样的棱和它连接,所以长方体顶点数为24÷3=8个这是多么有趣的想法!它拐弯子,但作者努力要将它算式化,他不自觉地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出于创造本能的策动 人的举一反三的空间是如此地庞大,而且学生可以如此自主和自由,我们可以守一而求三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语文、数学、外语及各门学科,都采取了教者做得很少,而学生做得很多的格局 我们非常幸运,大自然是广袤的,但其内部又是不断地重复和密切联系的,它总是把关键、要害、根本之处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们提示可以举一反三的信息。
太阳系和粒子的运动,都遵循类似于库仑定律的法则;光线和跑向食物的小狗走的都是最短路线;在幼年李白眼里,“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他已经把月亮看作是天上一面镜子,这同今天“月球反射太阳光”的天文判断是那么一致无论是语言、史地还是理化的知识发生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个以简驭繁的历程当事物被提炼为知识,当知识被学习运用,都指向举一反三,指向我们可以紧着课程,宽作期限,大作功夫 管理:静待带来蓬勃“生本教育”在对学生关注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生命活动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它为教师正位: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任何动作的替代者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会自动形成品格,例如:自信、合作、自爱、乐学、诚实、勤奋等,也会得到知识和智慧一切都是会有的,需要的是大人们的等待 牧者的特征就是把牛羊放牧到水草丰美之处,而让他们恣意吃草然而这需要静待的功夫具体来说,当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学习的时候,我们任何时候去检查它,常常错误百出一个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在做数学的思维的时候,你也许需要去检查督促有关工具的把握,例如语文的最小的表意单位——字的把握,以及此前的数学概念和表述方式的把握,但你很难去测量人的思维,很难去测量人的阅读,因为那是一种需要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