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培养.doc
7页浅谈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张柳荣内容摘要:正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知恩于心、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些千年古训世代相传,泽被后世我国目前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为社会的主导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不知道怎样去感恩父母,以至长大后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思考感恩的本质,并在自己教学中如何实施感恩教育,真正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教育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 键 词: 感恩意识缺失 感恩教育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正文:上学期,我们政治组的几位老师做了一个关于感恩的课题,我在七、八年级学生中调查关于感恩父母的情况中发现, 许多在班级里都是比较乖巧的学生,我一直认为,他们在家里肯定也是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孝顺父母肯定没问题。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中许多人只知道父母应为我做什么,而不知道我应为父母做什么我开始反思到底是我们的孩子缺失了感恩还是我们没有给他们一个感恩的教育环境?于是,我马上针对这个问题对九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是一样的,许多学生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当然也就没有回报父母的意识看来,感恩教育对他们是缺失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不尊敬父母,而是没有这种意识,从而不能获得一种责任感,不能形成一种内驱力使自己“向善”,主动理解学校的管理与要求并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多想想父母,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一、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有感恩之情古人尚能“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现代社会应有的感恩之心,为什么如此麻木,如此冷漠,如此让人心寒?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青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上,由父母、家庭首先打上的烙印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很多为人父母者却忽视了这一点第一,为了挣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他们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权,交由爷爷奶奶代劳,甚至完全托付给一个文化水平、素质能力不高的保姆第二,对孩子宠爱过度,溺爱无度6+1”家庭模式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一些家长“再穷不能穷孩子”的错误观念和“父母包办、无需回报”的糊涂观念,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稍有不满立即翻脸,只知报怨,根本谈不上感恩第三,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有些家长本身就是只知索取,只知要求他人、要求组织、要求社会的人,他们不愿奉献、不愿回馈他人、不愿回馈组织和社会第四,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和刻薄有的家长因对孩子要求过高从而要求过于刻薄严厉;有的家长因生活困难视孩子为负担,稍不遂愿,非打即骂这些都不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馨、生活的快乐,无也法让孩子对父母报以感恩的心一个没有感恩意识、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当然是不会去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 (二)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孩子从进入小学开始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为了上初中进个好的班级,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嫩稚孩子的腰;为了能考上并考个好的普通高中,学习成绩的排名、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压力,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能考上大学,考个好的大学,“活着就不错了”的高中生流行语,对高中生的生活状况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学习的压力使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习成绩成了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本来苍白无力的德育形同虚设,德育内容的“高大全”和盲目美化、神化英雄人物,由于离孩子的生活太远,让学生望尘莫及,使德育几乎成了口号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没有机会去学会感恩本该在中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的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感恩教育,无奈地交给高等学校来补课,而这又因为错失了感恩教育的最佳年龄段、且不是高等教育的内容而被忽视和淡化,最终导致了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三)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发生扭曲,感恩意识弱化 (四)学生自身缺乏修养 学生只重分数与技能,不重自身德行修养,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也是造成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他们往往为一点小事不合己意即大动干戈、甚至酿成大祸 二、 感恩意识的唤起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识的缺失,归根到底还是缺乏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造成的通过教育培养,可唤起青年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而又紧迫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首先加强亲情教育,教育孩子从感念父母之情出发,不断树立浓厚的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通过亲情产生感恩,通过师情形成敬重,通过友情增强乐群,通过校情促进沟通,进而通过博爱感恩社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一)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一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 感恩意识的培养着先要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发挥好家庭教育这个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父母及家庭成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做到互相感恩,形成感恩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三,要引导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以“养子不图回报”为由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施恩不图报是高尚的,受恩必报是必须提倡的,要教会孩子对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帮助说声“谢谢”孩子做了对父母及他人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吃饭时给你拿了一双筷子,你也要及时向孩子说声“谢谢”,让孩子在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感激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培养感恩意识。
(二)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地方199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感恩意识很难设想不懂感恩、没有感恩心的老师会教育出懂感恩、会感恩的学生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师情、感恩同学情,让学生认识到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能够增进友谊和感情,既善待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三,要注重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让学生在感恩实践中接受感恩教育,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感恩中体验感恩的真谛第四,教育学生感恩生命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
报答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感恩生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而不至于破罐子破摔甚至草率轻生第五,感恩教育要贴近生活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或许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5]感恩教育也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高大全”,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学习生活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切莫让学生感到感恩是英雄和伟人的事情,自己望尘莫及 (三) 全方位营造社会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社会就象一个大染缸,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就是染料,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孩童学子就象一匹匹洁白无暇的布染料是什么颜色,布就会被染成什么颜色因此,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空气,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对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大力开展感恩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人人“饮水思源”的感恩氛围既要广泛宣传任长霞、牛玉儒、徐本禹、洪战辉等人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的人“感动中国”,也要大力谴责那些感情冷淡、不知感恩图报的人和事,在全社会形成感恩光荣、不感恩可耻的舆论氛围和人际环境,让不感恩报恩的人无地自容。
其次,要净化网络和影视作品一些网站卑劣粗俗的宣传内容,少数影视作品粗制滥造的不文明、不健康情节,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必须加强网络和影视作品管理,多建“红网”,多编名剧,多出精品,免使学生遭受腐朽思想的侵蚀第三,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和革命圣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三、在实践中培养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感恩教育,必须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我试图分三个部分来实施感恩教育第一部分即是首先感恩教育要倡导身体力行 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必须从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曾这样写到,“学生们连教师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充分表现出学生的 “向师性”和 “模仿性”作为教师,尤其需要用自身积极的行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悦纳自己,进而通过学生对教师产生的 “偶像感”来引导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
教师用人格魅力来感化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做好 “感恩”榜样,尤其是和学生紧密接触的班主任老师 第二部分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我分三个层次,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次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最后是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感恩,从而学会感恩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我采取下列措施:(1)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直接寄给家长;(后来我们全校都举行这样一次活动,家长反映甚佳,有家长说,“从小到大,还没有真正听过孩子对他讲的这些很感人的话,看了之后,觉得孩子好象长大了很多,很欣慰)(2)双休期间实践一次感恩行动(为父母做家务事,或为父母洗一次脚等);(3)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聘请全体家长参加,使全体同学与家长产生共鸣4)开展 “我最感动的父爱或母爱”评选活动,让学生选出自己父爱或母爱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在班级里交流,最后由班委同学推选出特别感动的事情,以黑板报的形式刊登出来 在进行第二层次时,和学生一起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让学生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尊敬老师,回报老师的教育我抓住教师节这一契机,让学生角色置换,说说当教师的艰辛,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节日也是学生感恩老师的节日;对老师来说,教师节也是“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