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中音乐教学内容《标准》中音乐教学领域.doc
52页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薛晖“教学领域”是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对音乐课程内容所作的“课标式”表述,在一定意义上说,可等同于原《九年义教育全日制音乐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中的“教学内容” 《大纲》将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分为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与视唱听音等五个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将《大纲》中教学内容中五部分内容与《标准》中四大领域进行比较,是整合与拓展的关系,即《大纲》中的“欣赏”等同于《标准》中的“感受与鉴赏” ;《大纲》中唱歌、唱游、器乐、识谱与视唱等内容综合成《标准》中的“表现领域”;而创告、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教学领域是《标准》中新拓展的新教学内容如下图所示:《大纲》中音乐教学内容 《标准》中音乐教学领域1、唱歌 1、感受与鉴赏2、器乐 2、表现3、唱游 3、创造4、欣赏 4、音乐与相关文化5、视谱与视唱听音音乐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突出了音乐听觉艺术的特点,强调了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更注重学生音乐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与过去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知识体系、过分强调学习结果的《大纲》教学内容相比, 《课标》教学内容更具人文性、艺术性、科学性与时代性音乐教学领域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虽然常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每个领域又是相对独立的板块,且每一领域又由若干相关内容组成由不同的内容组成如下图所示: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演唱、 演奏、综合性艺术、识读乐谱表 现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创 造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音乐与相关文化、本章重点探讨音乐学科四个教学领域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小学阶段各教学领域的内容标准与要求,以及小学阶段各领域教学实施的建议第一节 感受与鉴赏领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耳朵”,使之成为具有一定音乐艺术文化素养、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人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提出了音乐教育的两个重要基本点:一方面要培养积极的“主动的音乐性”,能够唱自己想唱的歌,弹奏自己喜欢的乐器等;另一方面还要培养“音乐的感受性”,能够感受他人通过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美感。
学生“音乐的感受性”的培养,主要有赖于“感受与鉴赏 ”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 “感受与鉴赏”,是人们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能够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音乐体裁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标准》中也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标准》实验音乐教材中, “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到了教材全部内容的 40%左右此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力保证一、小学阶段感受与鉴赏领域的内容标准及简析《标准》对小学阶段“感受与鉴赏领域”所包含的四方面内容及其标准分两个学段进行了明确的表述这是教师组织“感受与欣赏”教学的依据,也可以看作是小学阶段感受与鉴赏教学的主要评价标准一)音乐表现要素1-2 年级标准: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做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2、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3、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4、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3-6 年级标准: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任何音乐都是由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等等,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欣赏音乐实际上就是对这些要素的感受,让学生了解、分析音乐要素是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钥匙,能更好地了解音乐语言,使学生比较深入、全面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感受力,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保证唱歌、演奏、创作等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二)音乐情绪与情感1-2 年级标准:1、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2、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3-6 年级标准: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做简单描述2、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音乐通过组成音响的各种要素,在相互运动的过程中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感受音乐情感与情绪变化,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可以整体把握音乐的情绪与情感,获得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三)音乐体裁与形式1-2 年级标准:1、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2、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3-6 年级标准: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4、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 2-4 首在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音乐体裁与形式是多样化的让学生广泛倾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四)音乐风格与流派1-2 年级标准: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乐曲或乐曲片断,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3-6 年级标准: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术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世界各民族都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聆听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作品,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学习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能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认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和责任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听赏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启发音乐想象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小学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我们常常称之为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影响,音乐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不太理想一方面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音响播放设备缺乏,音响资料不齐,无法开展该领域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是受音乐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自身音乐素养欠缺,对音乐审美理论、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片面,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深入,教学中,或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体验,不能体现音乐欣赏教学的特点;或将“感受与鉴赏”等同时“ 聆听音乐 ”,只进行“ 浏览式”欣赏,等等。
致使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审美经验的积极和审美能力的提高1、重教师讲解而轻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在目前学校音乐欣赏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解时间过长,讲解内容过多的现象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对音乐听赏,以教师对音乐感受替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采用概念化、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来解释音乐,将音乐欣赏的目的归结为获取某些音乐知识,将对音乐的聆听与欣赏变成了积累相关音乐知识的辅助手段音乐教学中老师对音乐内容和审美感觉讲解过多是不科学也是不切实际的,这种做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阻碍创造力的发展,无益于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音乐是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的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音乐的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显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是主要方式,讲解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学中切忌把“讲解”放在主要的位置,以至走上一条有悖于音乐欣赏课审美体验原则的道路但话又说回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各种独特体验感受,另一方面学生如果违背偏离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还处于茫然状态,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作品的基本意义,并获得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以提高鉴赏能力。
否则,我们的音乐鉴赏课就失去了意义2、重感受与体验惟一性而轻学生体验的个性音乐的非语义性使音乐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和“ 多解性”,面对同一首乐曲,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想象;又由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各自生活和审美经验的差异,他们对同一音乐作品的感悟必然是不同的其实,这些差异不仅不会降低审美体验的质量,还为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能力提供了可能为此, 《标准》对“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提出了“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的教学指导性建议而在音乐教学实施中,许多老师以《教学参考》 、 《欣赏指南》上的现成文本作为“标准答案”,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时,以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为依据来判断学生是否“听懂”了音乐,用现存的结论框死了学生的思维,不允许学生有独具个性的体验与理解音乐欣赏是个体通过听觉积极地感受音乐和独自体会音乐内涵的心路历程,而音乐欣赏教学的要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在积极而良好地感知音乐音响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进而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发展对音乐的想象力,激发审美兴趣只有在音乐欣赏中重视对音乐音响本身的听觉感知,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培养音乐思维,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3、重音乐表现对像的感受而轻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中表现作用的揭示音乐要素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要素来体验和感受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音乐的审美就是通过音乐要素完美的表现而体现出来的音乐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形象,而忽视在教学中揭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对音乐中的各种要素的感知能力,是在音乐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习得和提高的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要从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整体音响中发现音乐各要素的表现作用,培养学生具备“音乐的耳朵”著名学者周海宏曾就此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针对音乐表现对象的活跃的理解活动,会强化并丰富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提高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但在音乐欣赏中过分强调对音乐对象的体验与领悟,或浮想联翩、沉浸在领悟音乐之外,或完全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以在音乐中寻求这种性质的表现对象为音乐审美的惟一目的,其结果必然阻碍了对音乐美的感受日本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谈如何发展学生音乐感觉时说道:“ 为了学生音乐感觉得到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那些容易识别的、具有明显对比的音乐要素。
这就是: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音色、乐句等发展学生识别这些要素及其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