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哲学家眼中的民国.pdf
1页北京晨报主编/蔡辉 编辑/井彩霞 美编/李梦远 校对/郭解2 0 1 5年 5月6日 星期三C06慢阅读■每日连载11月19日,用阿伦·克拉克的话说,“一种可怕的新声音覆盖了”轻 武 器 的 嘎 嘎声———“北面沃罗诺夫 2000门大炮雷鸣般的射击”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的反攻打响了为了集结尽可能多的德国部队攻打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在其他地区精打细算,让他的附属部队,即罗马尼亚军、匈牙利军和意大利军,在城北和城南在草原战线范围内顺着顿河排列简而言之,斯大林格勒集结的兵力的核心是德国人;外壳则不是整个秋天,希特勒对东线德军部署上的这个弱点置若罔闻现在,苏联人发觉,如果打垮脆弱的外壳,他们无须直接与第6集团军战斗,就可包围、战胜它天王星”行动(苏联反攻计划的代号)启动时,希特勒正在贝希特斯加登他的私人别墅里,缓解着打苏联之战的紧张心绪他立即乘火车前往拉斯滕堡,11月23日在此会见了蔡茨勒,不顾总参谋长的建议,不容分说签署了灾难性的命令:“我们不能离开伏尔加河在下个星期,他拙劣地采取了将使第6集团军死守阵地的权宜之计德国空军将支援它;保卢斯声明每天需要“700吨”补给,被假定为“实际”意味着300吨。
目前由20至30架容克斯52运输机每天运抵该城60吨补给,理论上可用的运输机会使补给数量有所增加,达到保卢斯要求的数量这种希望仅仅是幻觉而已1月,德国在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一点点削弱德国空军向区域内的三个机场平均每天运送70吨的物资;三天围攻(12月7日、21日和 31日)时,运送的物资超过需要维持抵抗的300吨最低限额1月10日后,斯大林格勒区域内主要的飞机跑道陷落,着陆变得非常困难,大部分物资补给采取空投的形式,伤员不再能被定期空运撤离至1月 24日,陷入困境的军队有五分之一、将近2万人只是将就躺在常常缺少取暖设施的医院,室外温度为摄氏零下30度三周前,由于担心触犯元首,保卢斯拒绝了曼施泰因让他撤退的请求,现在他也不会考虑这样的抗命行为可怕的战斗仍在继续之中1月 10日,苏军为了突破第6集团军的防线,用7000门大炮发起轰击,这是历史上集结的最大规模的炮兵部队至1月17日,德军士兵被迫退回该城的废墟,至1月24日,德军被一分为二转天,伏尔加河东岸的苏军渡河与街垒工厂和红十月工厂附近包围敌军的崔可夫率领的第62集团军精锐会合希特勒希望德军光荣地战斗到底,1月30日发电晋升保卢斯为陆军元帅。
由于还不曾有德国陆军元帅向敌人投降过,他现在“便把一把 (自杀的)手枪塞在保卢斯的手里”保卢斯拒绝了这种临危授命1月 30日,他的指挥部被攻占,他和他的人投降了一个月后,未来的苏联元帅崔可夫率领该军前往顿涅茨河再见,伏尔加河,”在离开斯大林格勒之时,他不禁回想,“再见,这个悲惨而又荒芜的城市我们还会再见到你吗?那时你将变成什么样子?再见,我们的朋友们,静静地躺在那片浸着我们民族血液的土地里我们要去西部,我们的责任是为你们报仇雪恨 ”当崔可夫及其将士再次为一个城市而战时,他们将身处柏林的街道完)保卢斯选择了投降德国哲学家眼中的民国■闲话书事通过他的日记,不难看出他对中国儒学的极度推崇,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水准通常是很高的,值得西方人学习●秦俊峰历史:《二战史》作者:(英)基根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鲁迅痛斥名人荐书商务印书馆的“星期标准书”,是王云五任总经理期间,推出的一种书籍营销模式,距今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了与当时名人们纷纷荐举不同,鲁迅可能是最早公开批评过“星期标准书”的同时代最著名者1936年1月,《海燕》月刊1月号刊出署名为“何干”的鲁迅短文一篇,题曰“大小奇迹”文中很不客气地批评了“星期标准书”的荐书名人与参与其事者们。
显然,鲁迅对罗家伦将《我的奋斗》一书选定为 “星期标准书”,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文章发表40年之后,给《鲁迅全集》做注释的编辑王仰晨,为“星期标准书”致信巴金,求教该注释的细节1976年7月 19日,巴金在复王仰晨的函中,基本认可了王仰晨的注释,巴金将自己保存的一张“星期标准书”封套随信附寄,从中可见,与今天“名人推荐”完全雷同■说古论今●肖伊绯赫尔曼·凯泽林(1880- 1946),旧译盖沙令,德国社会哲学家出生于爱沙尼亚的世袭伯爵家庭,祖父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顾问,祖母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财政大臣之女从小在贵族环境下长大的凯泽林对其家世颇为自豪:“我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俄国贵族”,称自己生来就具有“征服者和统治者的本性”青年时代,凯泽林游学于欧洲各国,博览群书,矢志攻读哲学他首创了一种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的松散哲学,兼采众家之长,化为己用 《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成书于1919年,首版后即引起轰动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埃及、锡兰、印度等,下卷包括中国、日本、美国等这部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旅游记录,借用凯泽林自己的话“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是小说”在这本书中,凯泽林以较浓的笔墨叙述了自己在中国的旅行经历及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另眼看共和: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游记》(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即摘取了该书下卷第四章 《远东行》之中国篇凯泽林想象中国首先应当是一个充满伦理和道德、达到完美极致的理想国度认为道义和礼仪是维持中国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力量,中国文化归根究底是一种伦理学或首先是实践哲学,中国人则是当今世界最高尚、最完美的民族他对中国的美化和赞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建立了二元对立的模式,将中国作为人类精神和希望的代表,而西方则表现出了更多的物质性和颓废性在他看来,中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而西方社会则已千疮百孔,非动大手术不可本书并非以传统的日记体裁撰写,所有章节均只根据旅行地点顺序粗略排序,并未标明具体日期,因此,我们只能推算出凯泽林到达中国的日期约在1912年初,适值辛亥革命刚刚结束,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大致路径为香港-广州-澳门-青岛-山东其他城市-济南-北京-汉口-长江-上海,即由南至北,再由北至南,最后由上海离开中国,前往日本凯泽林初到中国,即感受到了弥漫中国的革命气息作为出身贵族家庭的保守派人士,他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和共和制度的怀疑以及对席卷世界的民主革命之风忧心忡忡在广州,作为一名精英的知识分子代表,他对充斥广东的商业氛围以及贫乏的精神生活深感失望。
在青岛,通过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介绍,结识了许多清廷的遗老遗少,对他们在变革的漩涡中处世不惊深表赞赏在北京,他结识了国学大师辜鸿铭,两人时常一起游览北京名胜、品尝佳肴,探讨中西哲学在上海,经辜鸿铭介绍,结识了学贯中西的沈曾植,为其儒学大师的风范所倾迷十余年后,凯泽林辗转寄给了沈曾植一张签名照,以作对当时会见的纪念,而此时距沈曾植离世已逾8年综观凯泽林的整个中国之行,也是他对中国哲学世界由浅入深、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他的日记,不难看出他对中国儒学的极度推崇,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水准通常是很高的,值得西方人学习另一方面,他也对中国过分讲求实际的民族性格以及“庸人之气”提出了批评,值得中国人反思 当0 0后也开始做 “自媒体” 孩子玩,这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笔者近日发现,已有孩子不满足于将作为社交工具,而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开设公众号,向外传播自己生产的内容,成为了“小小的”自媒体今年12岁的杨贝就是“小小自媒体”的实践者弘包的手法的答案以及一切的一切将在后三章揭晓!SPH以及苏九身份的解密马上会出,敬请期待……”这一段“下集预告”出自杨贝的公众号“杨家大少”我喜欢写文字 ”与小说中略显成熟的故事架构和文笔相比,杨贝有着他这个年龄所有的活泼、单纯的微笑,他告诉笔者,“我想当小说家。
”诚如他所说,“杨家大少”的功能介绍就是“原创小学生天马行空小说”从2月8日的首次推送到现在,账号都在连载他的原创小说《我想成为小说家》据杨贝的母亲孙女士介绍,杨贝长期写小说,他的父亲每次都会拍下儿子的手写稿上传朋友圈,“后来觉得这样挺麻烦”,某次一家人在分享公众号趣味内容时,杨贝感叹,他如果也有个人账号,就能够自己发文章,不需要麻烦爸爸了,“当时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父子俩就开起了 ”父亲开通账号后,写小说、发内容全部由杨贝负责 “这个很有意思,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发送给喜欢自己的人 ”杨贝认为,做公众号是件有成就感的事情,他很享受这个过程孙女士介绍,“杨家大少”现在的粉丝数超过 2000,“孩子不介意这数据,但是哪篇文章点赞数多起来或者后台有人给他留言,他眼睛都会笑眯起来 ”杨贝毫不掩饰自己收到赞时的高兴,“但有时候没人点赞,我会有点失落,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篇哪儿不够好,哪儿还可以再改进 ”“杨家大少”未来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事我自己决定,”杨贝握着告诉记者,会继续朝自己的作家理想努力,账号依然推送原创小说,但是会不断优化内容据去年年底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至 2014)》,在对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100多所学校10至17岁的在读学生调查时发现,47%的未成年人在使用。
电子设备普及范围不断扩大,现代的孩子也更加有主见,可以预见,未来或将有更多孩子加入“自媒体”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