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考纲.doc
7页《公共心理学》考纲(专科)一、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科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明确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什么是心理学(识记)二、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识记)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理解)二、 心理学的具体任务(理解)三、 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理解)四、 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理解)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 研究原则(理解)1、 客观性原则2、 发展性原则3、 系统性原则4、 实践性原则二、 研究方法(理解)三、 观察法1、 调查法(①问卷法②谈话法)2、 测验法3、 实验法第四节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 精神分析学派二、 行为主义学派三、 人本主义学派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了解脑的结构,了解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反射,知道心理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第一节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一、 脑是心理的器官(识记)二、 人脑的结构(了解) 脑神经1、 外周神经系统 脊神经植物性神经脑:大脑、间脑、脑干、小脑2、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三、 反射(识记)1、 非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2、 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四、 反射弧第二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理解)二、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理解) 三、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理解)第三章 注意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注意的概念,了解注意的种类及特征,弄清楚注意的规律,学会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第一节 注意的一般概念一、 什么是注意(识记)二、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理解)第二节 注意种类一、 无意注意1、 什么是无意注意(识记)2、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理解)二、 有意注意1、 什么是有意注意(识记)2、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理解)三、 有意后注意(识记)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一、 注意的广度(识记并领会)二、 注意的稳定性(识记并领会)三、 注意的分配(识记并领会)四、 注意的转移(识记并领会)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感觉和知觉的种类第一节 感觉一、 什么是感受(识记)二、 感受性及其测定1、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识记)2、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识记)三、 感觉的现象(理解)四、 感觉的种类第二节 知觉一、 什么是知觉(识记)二、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理解)三、 知觉和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的关系(理解)四、 知觉的种类五、 知觉的特性(识记并领会)六、 错觉(识记定义、分析原因)第五章 记忆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期,要求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的种类,了解遗忘规律,掌握避免遗忘的方法,提高记忆能力。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一、 什么是记忆(识记)二、 记忆的种类(识记)三、 记忆的表象(识记)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一、 识记(识记并领会)1、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二、 保持(识记并领会)三、 再认和回忆(识记并领会)第三节 遗忘和遗忘规律一、 什么是遗忘(识记)二、 遗忘规律(识记)三、 制约遗忘发展的条件(理解)四、 遗忘的原因(理解)五、 复习(领会并运用)第四节 良好的记忆品质一、 记忆的敏捷性(识记)二、 记忆的持久性(识记)三、 记忆的准确性(识记)四、 记忆的准备性(识记)第六章 思维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思维的基本特点,了解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思考和讨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一、 什么是思维(识记)二、 思维的特征(识记)三、 思维的种类(识记)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一、 分析和综合(理解)二、 比较(理解)三、 抽象和概括(理解)四、 具体化和系统化(理解)第三节 问题解决一、 问题解决(识记)二、 问题解决的理论,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理论(理解)三、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识记并领会)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领会并运用)第四节 思维的品质一、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识记)二、 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识记)三、 思维的逻辑性(识记)四、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识记)第七章 想象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想象的概念,种类,了解创造想象的条件以及再造想象的意义。
第一节 想象的概述一、 什么是想象(识记)二、 想象以实践经验和知识作基础(理解)三、 想象受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制约(理解)第二节 想象的种类一、 无意想象(识记定义)1、 梦的特点(了解)2、 梦的起因(了解)二、 有意想象(识记定义)1、 再造想象2、 创造想象3、 幻想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了解情绪情感的分类,了解挫折的概念及挫折产生的原因,讨论处理挫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一节 概述一、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识记)二、 情感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识记并领会)三、 情绪、情感和需要的关系(理解)四、 情绪的机体状态(识记几种表情动作)五、 情绪的学说(理解)第二节 情绪的表现形式一、 心境(识记并领会)二、 激情(识记并领会)三、 应激(识记并领会)第三节 情感的分类一、 道德感(识记并领会)二、 美感(识记并领会)三、 理智感(识记并领会)第四节 挫折一、 挫折的概念(识记)二、 挫折后的表现形式(了解)三、 适应挫折的方式(了解)四、 处理挫折的策略(简单运用)第九章 意志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意志,了解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一节 意志的概述一、 什么是意志(识记)二、 意志的本质是意识的积极调节方面(理解)三、 意志的特征(识记)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一、 动机斗争(领会几种动机冲突)二、 确定行动的目的三、 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四、 做出决定(制定计划)五、 执行决定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一、 意志的品质(识记)1、 意志的自觉性2、 意志的果断性3、 意志的坚持性4、 意志的自制力二、 意志品质的培养(领会并运用)1、 加强目的教育、培养道德情感2、 使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3、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4、 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第十章 性格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性格的概念及结构,了解性格的类型和测定,分析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第一节 性格的概述一、 什么是性格(识记)二、 性格的结构特征(识记并运用)第二节 性格的类型和测定一、 性格的类型(了解)二、 性格的测定第三节 性格的形成一、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领会)1、 家庭2、 学校3、 社会实践4、 自我教育第十一章 气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气质及分类,了解气质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明白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
一、 什么是气质(识记)二、 气质的分类(识记并领会)三、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了解)四、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简单运用)第十二章 能力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能力及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了解能力的测量及能力的个别差异,了解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一、 什么是能力(识记)二、 能力的种类(识记)三、 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识记并运用)第二节 能力的结构一、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识记名称及人物)二、 瑟斯顿的群因素说(识记名称及人物)三、 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说(识记名称及人物)四、 吉尔福特的“智慧结构” (识记名称及人物)第三节 能力的测量一、 智力测量二、 特殊能力测量三、 创造力测量第四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一、 能力的类型差异(理解)二、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理解)三、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理解)第五节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一、 先天素质和营养状况(理解)1、 先天素质2、 营养状况二、 早期环境和早期经验(理解)三、 教育内容与方法(理解)四、 实践活动(理解)五、 个性品质(理解)说明:1、个性的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贯穿在以上章节中讲授。
需要”在第八章情绪情感中讲授;“动机”在第九章意志中讲授;“兴趣”在第三章注意中讲授,故“个性的倾向性”不专门列为一章进行讲授2、本课程为学前教育系专业基础课,周学时为4节,一学期完成二、考核形式及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2、考核方式:考试3、考核时间:120分钟4、试卷满分:100分5、试题类型:填空题(10分)、选择题(40分)、判断题(10分)、简述题(12分)、案例分析题(16分)、论述题(12分)6、难易度比例: 易40%、 中40%、 难20%7、参考成绩评定方式:总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20%+出勤成绩10%+期末成绩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