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pdf
39页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序言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江西、湖南两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大部分县属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范围,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 2011〕10 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 号)、《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 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2〕43 号)与《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 2011〕7 号)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结合罗霄山片区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江西、湖南两省24 个县(市、区),其中有23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市(以下简称片区县),有16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3 个革命老区县(市)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 年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条件规划区域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及其与南岭、武夷山连接地区, 国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1414-1866 毫米该区域是长江支流赣江和珠江支流东江的发源地,是湘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森林覆盖率为72%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末,总人口 1170.1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47.6 万人当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10614 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21.9 元,分别是2001 年的 3.2倍和 3.8 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78.8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75.4元, 分别是 2001 年的 2.6 倍和 2.0 倍 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1 年的 33.8:31.0:35.2调整为 2010 年的 20.5:42.1:37.4;城镇化率由2001 年的 20.5%提升到 2010 年的30.7%京九等铁路和大广、济广、厦蓉、泉南等高速公路,以及赣州黄金机场、井冈山机场等,为构建该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了基础2001至 2010年, 适龄儿童入学率从91.7%提高到 96.8%, 青壮年文盲率从1. 82%下降到 1.02%,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1 年增加到 8.5 年。
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为 79 人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卫生院,85% 的村建立了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 91.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2010 年参保人数达157.6 万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第三节发展优势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连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邻近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内地连接粤港澳与厦漳泉地区的重要通道,直接面向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消费市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区位优势特色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富集,钨和稀土、钽铌等稀有金属储量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分布广泛,光热充沛,生物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高,发展柑橘、油茶、毛竹等特色农林产业条件优越革命遗址众多,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地瑞金等红色旅游胜地,红色文化积淀深厚,老区精神影响深远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炎帝陵等文化古迹具有重大影响,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矿产资源采掘与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日益突出,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逐渐形成品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各类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进程明显加快商品意识传统深厚,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区域经济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农户收入水平低,老区振兴任务重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53.6%;1274 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97.1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2%农村危旧房多,土坯房比重大大部分农户家底薄、积累少,自我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受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7%,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明显交通运输能力不足,高速公路发展滞后,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不高,县乡公路网络化程度低,6.7%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自然村(组)出行条件差输变电设施建设滞后,电力供应能力不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 4.7%的自然村不通电, 10.3%的行政村未完成农网改造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重,病险水库较多,防洪设施薄弱,部分农户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2010 年,人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项支出为1005.3 元普通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少,专业设置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15% 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17.8%的村卫生室没有合格村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不足山洪地质自然灾害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潜在风险大该区域是赣江、东江和湘江等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防治任务重第五节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该区域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加快建设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优化发展、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推进,为加强对内对外开发与合作、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第六节重大意义加快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步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与条件;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壮大综合经济实力;着力促进就业和开发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加快发展为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扶贫攻坚促进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点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加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精深加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开放相结合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强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优势互补和协作发展,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序开发特色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广大干部群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第三节战略定位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扬老区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大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老区振兴发展与扶贫攻坚统筹推进新路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示范。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交通通道立足紧邻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 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作用,构建北上鄂豫皖、南达粤港澳、东接闽浙沪、西连渝川黔的战略通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周边城市产业转移坚持市场导向,加强规划统筹,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色农业和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柑橘、油茶、茶叶、毛竹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有序推进钨、稀土、钽铌等优势稀有金属资源开发,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和既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建设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加强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湘赣根据地革命遗址保护,推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传承创新红色文化,建成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游、历史文化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推进跨省协作,壮大旅游产业。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治,继续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四节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到 2020 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专栏 1 主要发展指标指标2010 年“十二五”“十三五”属性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4%* >11% >11% 期间数预期性2 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三项支出1005.3 元达到本省平均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期末数预期性3 城镇化率30.7% >35% >40% 期末数预期性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2.7%* >12% 高于全国平均增幅期间数预期性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