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高三总复习.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38468662
  • 上传时间:2022-08-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04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高三总复习 考点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比确定答案 1、审清题干,了解考查角度 “概念”考查通常是让学生判断所给选项是否与概念的含义相符合 2、筛选信息,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筛选信息需要考生站在全文的角度去整合分散在文章各个部分的与概念有关的信息 3、通过对比,确定答案 要注意选项与概念相关信息的对比,判断选项是否与概念的内容相符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典籍往往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福泽中华民族后世千年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 材料二: 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再到讲述《史记》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的思想光芒,让节目在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之外,更有着强大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内核 ——人民网2021年04月06日07版评论员张凡《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材料三: 《典籍里的中国》“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新的文化的表现。

      节目第一期《尚书》一开播,即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惊喜 《尚书》可以说是中国典籍中极为重要,但也相对来说比较难懂和当代人接触相对较少的典籍一方面它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元典,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涵另一方面,由于它和当下相隔久远,是上古流传的文书文献,不容易为一般公众所了解,和当代人有更多的“隔”,难以被电视文艺所呈现但事实证明,这一期很好地让不可能化为了可能,让《尚书》活在了21世纪的电视屏幕上,让普通观众一窥这部中国文化元典的内涵和了解这部典籍的传承和流布历程,在得到关于《尚书》诸多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可以说,这是以“活”化“隔”的成功探索 节目通过古今对话,也是以“今”入“古”,跨越历史时空,让古代的历史通过现场演绎的片段来得到呈现,知识的介绍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融汇于节目中节目精心选择了在《尚书》传承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伏生作为节目的最关键人物,让他在汉朝时将今文《尚书》传承下来的历程作为这期节目的关键点通过展现节目组的探究和排演的过程,让一个活的伏生在屏幕上得以呈现国家话剧院演员的精心演绎,让历史场景得以再现同时让主持人撒贝宁作为一个21世纪的当代人和伏生有了穿越古今的“对话”。

      观众仿佛被带入到历史情境之中,通过伏生,使中国文化那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文明延续和传承的力量得以展现 同时,这个节目也做到了将《尚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生动具体的介绍,以“小”见“大”一方面通过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呈现《尚书》的基本面貌和传承历史介绍简明而不单调,让人们对于《尚书》的理解有了深化同时,通过对武王伐纣的场景再现,将“天命”就是“民意”,以民为本才有国之强盛的思想内涵作出展现,让我们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尚书》一个方面的思想有所领悟,让传承守护经典的意义得到呈现这也会吸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更多地了解《尚书》的思想和精神内核这些介绍不求将古籍的所有内容都呈现给观众,而是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让人获得感悟,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 《典籍里的中国》突破了电视文艺的传统形态,让中国的历史典籍的巨大精神魅力有了一个在屏幕上展现的空间这种以“活”化“隔”、以“今”入“古”、以“小”见“大”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难能可贵的,也为电视文艺表现中华文明提供了独到的方式和路径 ——2021年03月22日光明网张颐武《让经典“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华夏儿女只有将典籍作为媒介代代相传,才能使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而文脉不绝 B.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典籍里的中国》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以期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C.《典籍里的中国》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是其创新性表现所产生的魅力之一 D.《典籍里的中国》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以“小”见“大”,将古籍的内容全面呈现给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尚书》一个方面的思想有所领悟,让传承守护经典的意义得到呈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籍里的中国》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文化精髓展示出来,让节目的精神内核更加具有感染力,更为动人 B.《典籍里的中国》中《尚书》的成功演绎是难能可贵的,掌握《尚书》的演绎模式后,任何一本文化典籍根据模板都能在节目中展现典籍的价值和意涵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满足了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人们追求更高文化品位的要求。

      D.从典籍里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让年轻人爱上典籍,让五千年灿烂文化薪火相传,给中华民族以绵延不绝的滋养,是策划《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的初衷 3.“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下列与《典籍里的中国》呈现形式不同的一项是() A.《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家文物背后的传奇 B.《上新了!故宫》用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带领观众去寻觅 C.《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现象 D.《开讲啦》让名师专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4.材料三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5.近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逐渐丰富,为了防止此类节目流于形式,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这一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最需要注重什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要求和条件,是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是不断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治理实践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构建乡村治理命运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力量增进有效治理是由以下两点决定的。

      适应国家宏观乡村治理的新时代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但是伴随农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乡政村治”型的分治格局越来越难以承载流动、异质、离散的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国家先后对乡村基层治理做出了适应乡村新时代发展的统一制度安排,强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这些战略安排意味着要夯实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超越竞争与“分治”思维,运用“共治”“融合”“命运共同体”等思维和机制增进乡村有效治理 顺应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治理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多元化、异质型的乡村社会发展变迁日益挑战着原有乡村基层组织的整合与内聚功能一是乡村社会自主性增强与公共性不足并存受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等结构性外力的推拉,村庄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日益超越地缘共同体限制。

      一方面建立在静止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的社会有机团结日益受到严重挑战,乡土社会离散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乡村社会自主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公共性弱化这决定了乡村社会发展需要激活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将多元主体的公共性、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嵌入治理命运共同体这一制度性关系和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在农耕型社会基础上的同质型生存需求向建立在复合型社会基础上的异质型发展需求转型面对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向度、多类型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乡村社会何以从更快向更好发展,单方治理主体供给模式提襟见肘,协调与整合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自然成为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三是乡村显性距离在缩小的同时隐性距离在加大在一定意义上,随着交通技术愈来愈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不再是空间距离,更多的是理念、思维等隐性的心理距离,阻碍了乡土认同,这就需要通过治理命运共同体的形塑,缩短无形距离,更好增进多方主体的互信,夯实乡土认同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应小丽《以共同体思维与合力推进乡村有效治理》) 材料二: “治大国如烹小鲜”,乡村治理是一门大学问自治、法治、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发挥着“自治为本、法安天下、德润民心”的功能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法治太‘硬’,德治太‘软’,自治太‘任性’”的局限性。

      单一治理方式存在“短板”,两两结合的治理方式能够取长补短,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