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璞归真数学还是那个数学.docx
6页返璞归真,数学还是那个数学 内容摘要“数学还是那个数学,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一种平衡?”让数学课返璞归真,还学生一个简约而不单一,活跃而不浮躁的自然的数学课关键词数学 自然 想象 深度正文课程改革已不再是新鲜词,已让一线教师热热闹闹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回首我们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数学课堂已成为一个教师表演的舞台,许多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常常把课件做得十分绚丽多彩,额外自己掏腰包买来道具,整堂课热闹而兴奋,却失去了数学课的平实和自然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课,可以既不偏离数学课的特性,又能让人感受到简约而不简单,活跃而不肤浅,展示出数学课堂的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浮夸的美感?面对喧闹的数学课堂,我们是否该呼唤把“本色教学”放归于课堂,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自然的学习环境下领会数学教学的灵魂之所在呢? 正如斯苗儿老师曾说过的:“数学还是那个数学,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一种平衡?”一、引入:少一些浮华,多一些自然拿新课导入来说,它的形式可谓丰富之极,可以用故事和谜语的形式引入,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他们探密的乐趣;可以将生活中的数学直观化,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可以以原有的知识作为垫脚石,自然过渡。
不论哪一种方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都必须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不能让学生有所得,那么,它再华丽也是白搭有一位教师在上《年、月、日》这一课,他用上了先进的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一共有365.25636日,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是24小时把学生看得眼花瞭乱,兴奋不已其实,一年有365天,一日有24小时,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吗?如果把这段资料放到课的结尾处,让学生对年月日有个更深的了解,那倒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的数学课堂并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学生们想要的只是拨开不合身的外衣,探知实实在在的数学本质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这就意味着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挑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双赢效果《年、月、日》课堂引入可以这样进行:师:关于年、月、日,你知道多少?说给大家听听,可以吗?生1:一年有365天生2:不对,有时有366天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对,有时是365天,有时366天2008年就有399天生3:一天有24小时1小时有60分生4:一个月有30天,也有31天的.生5、我知道10月有31天。
生6:我的生日是4月30日,这个月只有30天生7:我还知道国庆节是10月1日生:我也知道……师: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年历卡里还有很多知识在里面,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让学生从学具里拿出一张小小的年历卡,并仔细观察)师:通过观察,你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关于年月日,你知道多少?说给大家听听可以吗?”以一种商量的语气引发学生的各抒己见,不仅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能量储备,又让教师探知了学生对这块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师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更加明确哪些知识应该重点突破,哪些知识可以轻描淡写而过年、月、日的许多知识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熟识的,不需要教师一一讲解,让学生先说出来,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尊重,远比从教师口中得到的更有效因为教师的讲解是威严的,不容质疑的,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的交流更能激起了他们积极思维,敢于质疑的本质只有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本色的数学活动过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二、课时:少一些铺设,多一些想象空间许多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体积时,常常会用到数小方块的方法让学生推算长方体的体积,并且会让学生准备尽量充足的小方块,使数学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但是给足小正方体,会学生过多注意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机械地数小方块的个数,而不去做深入的思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却没有一点用处虽然这样也能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理解过于肤浅,在实际应用中,起不了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没有生气的学习,而是具有挑战性的、深藏趣味的一件事我认为《长方体体积计算》这样推算更妥帖:师:长方小纸盒的体积到底是多少,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生: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摆由于每个学生的手中最多只有20个,无法把长方体摆满,学生,一时无法下手,嘀咕了一会儿,有些同学又开始动手交流情况如下:第1 种方法:同桌两人合作,把小正方体合在一起,将长方体摆满,得出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第2种方法:把长方体底面摆满,用去了23=6(个),高只摆一道,发现有4层,得出64=24(立方厘米)第3种方法:把小正方体全部摆入,发现还少4个,得出20+4=24(立方厘米)第4种方法:在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摆一道,得出234=24(立方厘米)。
第5种方法:在长方体的一个侧面摆满,用去了24=8(个),底面也摆满,23=6(个),一共用去12个,数出有3个8,一共24个,就是24立方厘米其他方法与以上方法大同小异在这样的教学中,当学生碰到小正方体的个数不足时,不得已,只能在操作不完全的情况下,作深一层的思考:怎样摆才能得出长方体的体积?于是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出了一切可行的方法,把长方体的体积理解得更为透彻正因为学具的不足,反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想象、思维空间,用思维填补了空白处,树立了初级的空间观念学生在越过“小正方体个数不足”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空间想象力,进一步明确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如此吧三、巩固:少一些重复,多一些深度数学课堂上的巩固练习往往会是对新知识的不断重复,一题接着一题,直到学生能够熟练地解答为止但这种学习方式是机械地、没有任何创新的成分,学生虽然会做了,但是换种类型,对他们来说又是新的,模糊的,这样不能灵活运用的所谓的知识,学了又有什么用处!如上完《三角形面积》后,有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题:三角形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底为6厘米 ,三角形的高是多少?学生立刻动笔计算,除了个别同学忘了2,大部分学生没有错误,然后大家皆大欢喜。
这道题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如果这位教师能再往深处挖掘一下,会得到更大的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了机会作业的含金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刚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的提升简单的作业只是起到对知识熟练程度的加深,而好的习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让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深度、广度的延伸就像上面那个习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完高后,进一步深入师:请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画出这个三角形 (画有平行线纸课前发放)(师拿一些学生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师问:你从这些三角形中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这些三角形大小一样,形状各异生2: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你能在同一组平行线上画一画吗?(学生画三角形,教师巡视)师:你画的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之处?生1:它们的面积相等师:哦,还有呢?生2:它们的底和高也相等它们的底和高也相等,我们简称等底等高像这样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是……生:相等的……(接着又推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本来是一题极为平常的数学题,单纯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学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但是经过教师精心的变化,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广的延伸。
在集合了学生的作品,补充画一画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点,得出等底等高的特征,增加学生思维的含量,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过: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1. 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2. 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苦役我想,要想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首先,教师要把孩子培养成一名思考者,这样的学生才能让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参考文献目录索引《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译 210— 211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价》 斯苗儿 著57—70页 浙江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杨九俊著 81—87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