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扩展阅读(四)——中国文化中的“道”.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19059300
  • 上传时间:2024-02-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35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文化中的“道” “道”的原初含义之一是“道路”,道路又可以引申为行走的意思,所谓“道,行之而成”道又有言说之意,并体现为真理与之相联系,道的追寻内在地涉及言和行、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言说,抑或真理,均有如何具体贯彻和践行的问题道所内含的如上含义,同步也规定了抱负人格的存在方式: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总是内在地指向知和行、言和行的统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是中国文化所反复强调的,这种观念同步也是“为道”的题中之义 一、“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国文化老式的核心观念 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 从历史上看,不同的文化老式总是涉及某些基本或核心的概念以西方文化而言,其比较核心的概念一方面体现为逻各斯(logos)在谈西方文化时,如果追本溯源、从古希腊说起,我们常常会提到那个时代的核心概念,即逻各斯同样,中国的文化老式也有其核心观念,后者在“道”那里得到具体体现道”的原始涵义波及道路,从《诗经》中便不难看到这一点:“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里的“道”便指道路道路作为人之所履,既可以通达四方,又坚实而有根基,道路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为其进一步提高、泛化为涵盖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提供了也许,而在中国文化的演进中,道确乎被逐渐赋予以上的普遍内涵。

      作为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道一方面被用以解释、阐明世界上多种不同的现象,后者既涉及天地万物,也波及社会领域;另一方面又被视为存在的终极根据:千差万别的多种事物,其最后本源往往都被追溯到道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又展开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典型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论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一方面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有关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波及的,重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并且处在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与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体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有关联,体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种方面体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一方面波及广义的社会抱负、文化抱负、政治抱负、道德抱负等等,它同步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论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谋道”,便波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体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抱负、文化抱负、道德抱负等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义的社会文化抱负或政治道德抱负价值抱负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少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互相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体现的意思孔子有关道的另一种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弘道”,是指人可以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抱负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价值抱负为内容,体目前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步体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当做之事;从背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

      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目前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互相联系:如前所述,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的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通过提高后来,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中国文化多次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既体现为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体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固然,相对于礼,法作为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文化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一点 孟子曾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里的“道”同样涉及价值原则、规范之意规范的作用之一是提供评价行为的准则:行为如果合乎一定的规范,便被理解为合法的反之,如果行为不合乎原则或规范,则往往缺少合法性,从而也难以得到人们的承认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既不同于特定的事物,也有别于具体的知识技能。

      有关道与具体知识技能的区别,庄子在“庖丁解牛”的出名寓言中已有所波及庖丁被描述为解牛的高手,她每次都以出神入化的方式完毕解牛的过程在解牛之时,庖丁将牛的每个骨骼都鉴定得十分清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每一种动作都近乎舞蹈,相称完美;解牛过程发出的声音则犹如一曲交响乐,非常悦耳庖丁在解牛之后,每每“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体现出自我满足之感达到这样的境界,主线之点就在于:其“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也就是说,她已从具体的“技”提高到“道”的层面在这里,“技”和“道”的辨别体目前:仅仅限定于知识性、技术性的特殊规定还是对事物作整体性、全面的理解技进于道”,便意味着从对世界的经验性、技术性理解,提高到对世界整体性的把握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辨别 作为把握世界的不同形态,“技”与“道”之分同步又波及知识与智慧之别如背面将进一步谈到的,与道相对的所谓“技”,波及的是操作层面的经验性知识,知识总是指向一种个具体的对象,“道”则超越了经验之域而体现为形上的智慧,后者意味着走出知识的界线、达到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对中国文化而言,惟有与“道”为一,才干达到智慧之境要而言之,“技进于道”既指超越界线、达到对真实世界的整体理解,又意味着从知识走向智慧。

      二、“以道观之”: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整体性 道不仅仅是世界自身的原理,并且也以人对世界自身的结识和理解为内容 如上所言,所谓“技进于道”,便同步指从知识性、技术性的理解提高到智慧层面的把握,而对世界的智慧层面的理解,则以结识世界的真实形态为指向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这里的“道”,既体现为普遍的价值原则,又波及对世界的结识,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相应地既指所坚持的价值原则具有前后一致性,也表白对世界的理解涉及普遍、拟定的内容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同样具有观念的形态从逻辑上看,“闻道”与言说相联系:“道”之可“闻”,以“道”之可言说为前提事实上,除了道路之外,“道”的原始涵义还兼涉言说《诗经》中即有如下句子:“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道”的言说义从本源的层面为“道”之可言说提供了历史前提,儒家有关道的理解,较多侧重于这一方面就其内涵而言,“闻道”与“求道”、“得道”处在同一序列,意味着对真理的把握不难看到,在此,“道”已具体化为对世界的真实结识 与“道”的真理形态相联系,中国文化往往辨别“为学”与“为道”,在《老子》那里,便已可看到这一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是一种经验领域的求知过程,其对象重要限于现象世界的特定对象;“为道”则指向形而上的存在根据,其要旨在于把握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与发展原理在《老子》看来,经验领域中的“为学”,是一种知识不断积累(益)的过程,以世界的整体形态为对象的“为道”,则以解构已有的经验知识体系(损)为前提在此,“为学”与“为道”的辨别,具体体现为知识与智慧之分,而以智慧形态呈现的道,则同步体现为有关整个世界的真理 类似的思想也存在于庄子在《天下》篇中,庄子曾对她此前及同步代的各家各派的思想做了分析、评论在她看来,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物,往往各自注意到道的某一种方面,而未能全面地把握道,由此导致了“道术为天下裂”这里的道术,即是作为整体的真理,而在诸子百家那里,它则被分裂成多种思想的片段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蜂起,各家各派各立己说,互相争论 同样,在儒家那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对道之整体性的肯定荀子曾对以往多种儒家学派以及先王或圣人的多种观念、学说做了比较和考察在她看来,真正的大儒,总是有其一以贯之的道,这种道体现为对世界的稳定、完整的理解,后者体现于不同的知行过程:“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作为结识世界的具体形态,道在应对变迁的过程中展示了其前后的一贯性(恒定性)。

       与肯定和坚持“道”之统一性相反相成的,是扬弃“道术为天下裂”,荀子的“解蔽”说便侧重于后一方面蔽”即片面性,“解蔽”则是规定克服多种片面性,以达到全面的真理按照荀子的理解,事物只要存在差别,便蕴含导向片面性的也许:如果仅仅看到其中某一方面,忽视了其她方面,就会陷于片面就结识世界而言,唯有不断地克服这种片面性,才干达到真理性的结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这种真理性的结识具体便展开为一种“以道观之”的过程,其内容体现为以统一之道为视域,扬弃克服多种片面性,达到对世界的真实理解通过以道观之而获得真理,同步意味着达到道的智慧 三、“道不远人”:到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平常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涉及广义的“物”(天地),亦波及人,而涵盖两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两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觉得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平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互相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多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结识世界和变化世界的过程,才干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抱负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道和人之间互相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平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有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此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她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仍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怀的,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