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管类】明代文学概论.ppt
35页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论明代文学发展的走势,是一个先抑后扬态势以嘉靖年间(1522 ——1566年)为界,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为准备期;后期为文学突变期前期,回归期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这需要的条件是: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由乱而治随着明初经济复苏,社会相对稳定,再加之政治上的特务统治和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学控制,增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无奈文人向古人乞讨人们转向对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欣赏此时道德文章大行其道,如台阁体的统治、道德剧横行,成为了文坛主流创作步入了贵族化和御用化的轨道,而走向死沉值得一提的是,明初的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出现了一批有忧患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也产生了一批崇尚雄健、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给文坛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如果没有这两部作品的出现,明代前期的作品太平庸了后期,是文学突变时期促使转变的条件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思想统治的松动,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创作主体精神高扬,文学很快复苏而大步迈进,很快地迎来了文学突变和全面繁荣小说有《西游记》、《金瓶梅》问世;戏曲有《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三大传奇问世,汤、沈剧坛争霸;诗文流派此起彼伏;三言两拍,叹为奇观。
共同的审美趣味急剧转向 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形成(明代文学背景之一)商业与中国的文学总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宋词离不开宋代发达的商业经济歌伎的浅斟低唱,更是商业经济的产物到了明代,这种现象变得愈加明显一、文人商人化(文学突变的基础)至明代中、后期,随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加强了文人与商人的联系商人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奢糜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羡慕,清高的文人也走出了封闭的小天地,留恋繁华,出入市井,乐于于市民往来,具有了一种世俗平民化的特征越到以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就是出身商人这为明代文学的突变提供了可能千百年文人一直持守的矜持、尊严和斯文,很快就彻底扫地了这种现象在今日的文坛上又被重复,历史有时总要表现出惊人的相似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悲哀二、读者市民化(文学突变的内因)文人的市民化,促使了市民化的读者群的形成读者的变化,要求作者对文学的内容、风格趣味作相应的调整无疑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成为了作家最关注的对象在诗文、小说、戏曲中,显得越发举足轻重再清高的作家,也按耐不住对城市的热闹和繁华的向往,毫不掩饰对美色和金钱的欣羡,甚至高歌恣情纵乐,在俗世的追逐欢笑中,寻求人生的乐趣。
如《金瓶梅》中商人西门庆第一次成为了一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冠冕堂皇地走进了艺术殿堂《三言》、《两拍》更是把市民中的总总林林、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家能迅速的抓住这个看点,也证明了作者嗅觉的敏感由此可见,物质利益对文学价值取向的影响,读者总是文学创作的上帝三、艺术趣味世俗化(文学突变的方向)作品内容的世俗化 ,也带来了艺术趣味和文学观念的世俗化在明代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征:其一,题材:重日常琐事,日用起居儿女情长,男欢女爱其二,语言:率真自然,俚俗明白其三,功用:供人爱玩、足资谈笑文学的作用不再是“载道”和“明道”了,完成了对文学传统的一次反叛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俚俗明白这些在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文坛舆论也大力鼓吹“寄意于时俗”,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极摹“世情”,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就是“供人爱玩”、“足资谈笑”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文学与生活是如此贴近 第二节 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突变的思想基础)王学兴起和禅学渗透:(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明初的独裁政治,必然带来思想的禁锢理学的提倡,八股文的实行,造成了思想文化界的压抑。
越是压抑,也越积累着冲破的力量,明中后期,思想界出现了两股重要的力量一是王学;一是禅学两者本质又具有同一性1、王学王学是指思想家王守仁创立的一种思想学说由于他以心作为衡量事物是非的标准,故有称为“心学”他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一切以我“良知”为是非标准,孔子之言,良知以为不对,我也不敢以为对这样的观点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动摇了思想偶像的神圣地位,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只要心里想做的,就是 合理的还提出顺心率性而为说“百姓日用即道”,“穿衣吃饭即理”孔子也说:食、色性也充分肯定了人欲要求和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一思想为文人士子广泛接受,对文学影响非常之大2、禅学明代狂禅之风盛行禅学与心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来王学吸收禅学许多东西禅学所强调的也是张扬个性、自我肯定、否定权威、否定我以外的一切主要观点有:本心是道 ,本心即佛其它一切都是虚妄的,乃至佛祖、经义也是“屎窖子”、“破草鞋”是非善恶皆定于我真是和尚也疯狂)这种思想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这些对作家影响很大两种理论都鼓吹否定偶像、冲破束缚、张扬个性、肯定自我二、肯定人欲明代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对人欲否定最厉害,又是人欲横流的时代。
明朝皇帝坐稳龙椅、完成了政治稳定之后,一门心思地稳定思想理学被推到了独尊的位置,整个明朝到处弥漫着理学的气氛永乐年间,饶州一个儒士对程朱提了一点不同意见,明成祖知道后,龙颜大怒,下旨命有司杖谴,悉焚其著书,曰无误后人从此理学被钦定为明朝的唯一学问和考试大纲从此,在这根指挥棒下,一切变得雷同了两种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就是肯定人欲的合理性人欲就是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就是世俗的爱好和个人的情欲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那一个朝代像明代作家那样清楚的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和善待自己他们把自身存在的和拥有的一切,都看成合理的即使是毛病和陋习,也自我欣赏爱不释手而且,认为人的情欲是人身上最真实、最自然、最本我的部分,理应得到尊重和理解李挚主张顺从人的个性,满足人的欲望汤显祖、袁宏道把情欲在内的追求现实享 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了“世总为情”、“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反对“拂情以为理”,极力宣扬“情”解放袁宏道公开宣扬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乃至宾客满席,妓妾数人,寻欢作乐到朝不谋夕,恬不知耻的地步因此,明中 叶后,在文士中出现了一批放诞不羁的“狂士”(扬州八怪、吴中四子、唐伯虎点秋香,其妻妾可玩两桌牌),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
这一切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的创作在文学上兴起了一次性文学高潮,并且不局限于说和写,春宫画也放滥成灾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明代既有了市民文化的背景,又有了对个性和人欲的肯定,那么,以世俗为主的通俗文学的快速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当然,也表现出他们的策略一、俗文学地位的提高(一)理论上的肯定这实质上是认定其价值、给予其身份的工作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中,诗文是正宗,俗文学被视为鄙野之言、淫邪之词随着俗文学的普及、发展和读者群的扩大,从理论对它的评定成为了必须的工作对俗文学的肯定,分两步走其一,与正宗文学平等权威人士纷纷表明态度,文坛领袖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一批名士,将《水浒》与《史记》并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将《西厢记》、《水浒》与《离骚》、《史记》和杜诗并列为五大奇书其二,高出正宗文学和经书李贽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袁宏道说《六经》、《史记》都不如《水浒传》冯梦龙认为《论语》、《孝经》的感染力不如小说“捷且深”还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以上的言论大大地提高了小说、戏曲和民间文学的地位,同时也鼓励了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的创作。
二)俗文学自身的艺术魅力1、四大奇书展示出无穷魅力第一,形式完美创造出完美的也是唯一的章回小说形式,这一点与格律诗具有同样的意义其特点: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前后勾连,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统一 的整体 第二,形成系列开创了四个小说系列: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历史小说系列;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系列;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系列;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系列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人纷纷效仿,无超越者第三,显示轨迹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长篇小说发展变化迅速主要特征:成书过程:由历代集体创作而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英雄奇事、神话故事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历史兴亡的国家大事、奇事到日常生活、家庭小事;所写人物:由英雄怪杰,到寻常百姓;塑造典型:由单一性格(特征性格),到多重性格(复合性格);情节结构:由线形到网状;语言叙述:由半白半文,到口语化、方言化2、戏曲再起高潮第一,传奇:活跃的传奇把中国戏曲推向了第二个高潮其鲜明的标志:三大传奇的出现、文采派和格律派两大阵容的形成和两大戏曲流派的泰斗的尖锐对话(汤、沈两大戏曲泰斗的登场)。
第二,杂剧:虽已衰落的杂剧生存的空间非常狭小,但还在不断地寻找突破和创新,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创新有三:一是演唱:形式多样朱有燉的杂剧采用了对唱、合唱、接唱的形式和南北合套的体制二是剧本: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以一折为一本,开启了短剧创作的先风三是词曲,以徐渭的《四声猿》为代表,兴起了用南曲写 杂剧的风气 二、通俗文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框架(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学的特征认识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度重视情感特征明代作家对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常常把感情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而传统的文论对情的表现是抑制的对这点明确的有几个重要的作家冯梦龙提出了“情教”说,把自己的小说集定名为《情史》汤显祖提出了“至情”和“世总为情”的观点,并以“至情”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塑造的至情人杜丽娘,就是这一艺术观点的实践李贽称《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李梦阳赞扬民歌“无非其情也”,说“真诗乃在民间”从情感上否定了高雅文学的价值这种对于文学特征的认识和思考,是一种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表现,有力的促进了俗文学的发展二)清晰认识虚实关系中国人是认真的,对文学中虚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真”的认识。
文史分家是一种迟来得醒悟就是对文学的艺术虚构的肯定,是对小说和戏曲特征的理论上的认识升华明以前的文学理论,主要建立在诗文的评论上,重在诚、真、信、实中国文学觉醒发生在六朝,从此文史开始分家文史分家是最重要的标志对艺术虚构真正用于创作实践是在唐传奇中 直到明代的胡应麟才对唐传奇的虚构有了清楚的认识,说“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作“幻设语”称戏曲无非戏也叶昼说:“《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是逼真,所以妙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明代的叙事性文学才有了迅速的发展 (三)探讨人物性格刻划开始了对人物塑造的探讨)1、写形传神作为叙事性文学的首要标准被重视徐渭在评《西厢记》时说:作西厢者,妙在竭力描写莺之娇痴,张之笨趣,方为传神2、个性鲜明叶昼评《水浒传》时提到的标准是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称道《水浒》写人物是“一毫不差,半些不混四)注重语言通俗易懂对典雅语言发起了挑战)蒋大器序中说《三国演义》:“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还说三国“一开卷,千万载之事豁然于心胸这些标准对典雅语言艺术形成严重挑战 三、雅、俗文学的交融雅文学俗化正宗的雅文学诗文,向民间文学靠拢李梦阳说:“真诗在民间”风格自由活泼,语言俗而有趣,浅而不薄。
文言小说话本化,诗歌民歌化 如袁宏道的《湖上》一诗:“一日湖上走,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卧此诗虽然表达出对湖的喜爱,但不会引起读者的好感2、俗文学雅化民间文学中的俗字、俗体和通俗的风格作品,如戏曲、话本、民歌、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