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医学以健康为本.doc
4页脊柱医学以健康为本2015-01-29 百川脊柱事业部百川健康资讯在未来的医学研究和发展中,其中心任务应该是围绕着健康来展开的,但遗憾的是医学对于健康的认知是有限了,这是由于在以往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中,医学几乎都是围绕着疾病来展开的,对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衰亡都有了很清晰的认识,整个一套“疾病学”都已建立起来了而对于健康的认识和了解则是甚少,甚至还仅仅只是有一个健康的概念而已以致到现在还没有“健康学”这门专业学科的影子我们如今想打造或建立这门新的学科和专业,即把健康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探讨,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乎是要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从这个世纪之初就成立起来了,但到目前为止对健康学也只能说是有了一些思路和基本框架,其中,最主要是对脊柱医学的研究比较成熟了,即脊柱健康学的一些理论和技术基本可以建立了起来,这也是我们能有的一点优势当然,未来的路也还是让我们感到很多的茫然,或者说,的确还有很多的挑战,同时,也还有待于整个医学把主要目标转移到“健康”的方向上来其实,世界卫生(健康)组织早在上个世纪末已提出要求,认为医学应该转向健康这一主要对象上可就是一直没能转移过来,问题的关键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健康似乎仅仅只是个词语,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更没有一门健康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怎么转呢?所以,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在“健康学”上的研究和探索,首先得对健康有所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再努力开发相应的健康工程技术应用和实践方法的一些实质内涵,从而给健康管理更充实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把医学的主要目标方向给扭转过来目前,我国的医疗更注重研究疾病,忽视研究健康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模式一直以治病为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居民健康意识较差,投入不足造成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医学研究由研究疾病转变为研究健康,在“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趋势下,建立以“建设健康”和“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的医学模式必然形成脊柱医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创立起来的所以,脊柱医学确立了“以健康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对健康的重新诠释脊柱医学要想确立以健康为本的思想,那必须要先从对健康的概念辨识和健康的基本理论以及健康技术方法的研究着手1、质疑 WHO 的健康概念1978 年 WHO 在阿拉木图的宣言中,提出健康的概念是:没病并非健康,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在这个被医学界或医疗界广泛认同的概念中,首先着重是用疾病作为参照物来进行考量或界定的,“没有病”或“没有痛”是否便是健康呢?还有“不虚弱”或“有伤残”就一定是不健康吗?后来,根据这个定义又提出了健康的 10 条标准。
依照这 10 条标准,全世界 95%的人都不在健康状态的范围之列如此看来,WHO 确立的这个健康概念和标准只针对 5%的人,那这个概念和标准又有何意义呢?在此我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WHO 理应译为世界健康组织,health 明明就是健康的意思,不知为何非要翻译为卫生,这不是有意无意的在强调防病治病的卫生吗?)对健康的定义和所作的标准是不可取的因为,首先它是用疾病来定义健康,如同是说别人不好,以此来证明自己很棒,这不足取的;第二,人吃五谷,孰能无病呢?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然生命历程,为此,谁敢说自己一生中就没有一点小病小痛或一些虚弱、残疾呢?能有十全十美的人吗?健康的十条标准恐怕最终没有一个人能达到所以,WHO 确立的健康十条标准就更不可取了;第三,它更在有意无意的强化或强调“疾病”的作用因素,使得生物医学或整个人类的健康事业几乎完全倒向了疾病这个领域,从而把整个医学进一步推向了与疾病抗争的不归之路以致于“健康”的本来面目就更是看不见了另因其定义认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应该是在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中也都是愉悦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谁能保证说自己的心情永远都是愉快的,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因为谁的身体上都有点小毛病,都有些瑕疵,没有十全十美的,比如一个残疾人,身体上有某些残缺,你能说他不健康吗?他很健康,他也没病没痛的,只是身体有些残缺而已其实,健康就是我们机体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所以说对健康的描述应该是一种状态、只要其身体或生命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那就是健康平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点小毛病,但是对你的身体不会造成多大妨碍,相反它在某些方面刺激你的免疫力,增加你的抵抗力,因而有点小毛病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当然在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多差异,但只要自己具有了主动调节这种平衡能力,那他就是一个健康的人无论是你身体上是否有点小毛病,只要心理上的调节能力以及社会上的交往行为能力能处于一种正常的动态平衡状态,那就是健康所以,我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这个概念或定义就有问题了,因为如果我们大家完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来理解健康的话,那肯定是一个健康的人都没有在此,我们认为一个概念或者标准的提出应以大多数人为基准的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和界定健康了,且应该对健康有个新的解读了,这种新的解读也许大众还不认可,其实认可不认可并不要紧,只要我们觉得有道理我们就应该坚持再说世界卫生(应是健康)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本来也是无所适从的,也可以说本来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概念。
未来我们要不要对健康确立一些标准呢?这可是我们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希望在未来的健康研究发展中能把它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但是,我们不能搞一种绝对数据作为标准因为,健康只是一种状态和活力,它会因人而异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凭感觉而活着,而不是凭标准的数据而活着的所以,对健康的描述应以每个人的状态、自我感觉为主要依据或所谓的个性化的标准2、健康是一种平衡状态健康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而每个人的健康概念都会因为其种族、宗教、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等等不同因素影响而各有不同如:从中华传统文化来理解健康是:“身强为健,心怡乃康”,是指身体的强壮和心情愉悦和谐的状态;在古英语中,健康(health)也有强壮、结实和完整之意,而并没有说是否有病或没病应该说,健康是因人而异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也应不存在有没有疾病之论断说我们可能经常听到有人对朋友的早逝而感叹:“他很健康,从未见过它患病!”其实,它的病根造就埋下了,只是在发病之前一直没有任何病症等到病症出现时可能为时已晚了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用疾病来界定健康的话就是一个遗漏或错误所以,正确的健康概念最好是不以疾病为准绳,而应以健康本身的一些要素是否具备及其是否相互协调平衡为准则,还有就是其生命健康的活力和创造力是否尚存,这些都应是其健康概念的核心或根本。
一个能自我调节平衡其身心状态,并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不断向前和扩展自己的世界,才是一种真正的“健康的人生”故此,百川通过多年来对健康学的研究认为:健康是对人体身体、心灵和行为三种自我平衡能力和状态的一种描述,即:健康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及有序的通顺状态简言之:“平衡就是健康”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即不平衡、不和或不通时,机体表现出来的一些症象或一种不适的感觉,这些症象或不适的感觉每个人随时都会出现一些,这也就是所谓的疾病可见,疾病的发生或出现是生命过程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它有时只是个暂时现象或表象而已所以,不一定非要以有没有疾病作为参照来定义健康也就是说,健康应以自身的各种状态是否平衡和自我是否还有能力或活力来其恢复平衡作考量,而不应该把有病没病作为其主要判断依据3、健康还是一种活力健康不仅是指身心所处的一种平衡状态,而且还是指机体自己所拥有的一种生机活力及自我痊愈疾病或康复的能力这种生机活力主要是指生命体在营养活性物质的供给而不断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以及生命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活动及应对各种环境变化时所作出反应或应变能力这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称为“气化”和“气机”以及气血精津理论等,这也是生命的“活”(而不是“死”)的根本要件。
在此,我们将这些统称为健康活力机体的这种充满智慧和强大的健康活力是我们战胜或平衡疾病的法宝,为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去为机体提供这些均衡的营养活性成分,保护和促进自身的活力得以正常发挥和运行,并充分信任、更多地依靠和利用并成就我们自身的这种健康能力去战胜疾病,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外在的医生和医药来保卫健康和生命从我们目前的研究来看:我们机体或生命所拥有的自我康复能力至少包括以下九大方面:1、自我监测能力和防御能力;2、自我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3、自我清障能力和排异能力;4、自我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5、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6、自我组织能力和平衡能力;7、自我耐受能力和代偿能力;8、自我修复能力和愈合能力;9、自我固摄能力和保护能力这些生机活力和自我康复能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认真去分类认知把握它、测量感知它、分析评估它,然后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去帮助它、建设它、促进它、提高它和照护它,或者是去调节、控制、平衡它平时我们每个人都有点小毛病或不适,但对身体不会造成多大妨碍,相反在某些方面还能刺激或提醒机体,帮助免疫力的获得,增加自身的抵抗力因而,有点小毛病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尽管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多差异,但只要个体本身具有了一种主动调节平衡能力,那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即,无论身体上是否有点小毛病,只要生理和心理上的调节能力以及社会上的交往行为能力能处于一种正常的动态平衡状态,那就是健康的只要自身的健康活力有了,不仅可以抵御疾病的侵扰,还能自我痊愈疾病,更主要的是使我们的机体充满活力,生命更加精彩和长久4、健康学的基本雏形我们的祖先或圣贤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健康的道理,例如《黄帝内经》,它可以说是医学或健康学的圣经它主要是教我们怎样保护和拥有健康,应该怎样去养生,然后才能不得病熟悉《黄帝内经》的人都可能知道《黄帝内经》这本书不是谈怎么治病的,而是谈怎么健康的,它很多地方谈到怎么保护健康、顺应自然它认为人是和自然息息相关的,我们每天要吃饭,一天三顿饭,为什么不少吃一顿或者只吃午餐,为什么要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什么早上要起床,晚上几点必须要睡觉,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都是自然的规律,它都是教你一些很简单的道理你如果违背了这些时序或者规律,你的身体慢慢就会不健康当然《黄帝内经》也把医病(或疗疾)的方式方法告诉了我们一些,但绝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出现讲病的地方很少,其治病的方剂也只有 13 个可见医学从它的诞生伊始就是为了健康而服务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趋向了治病,尤其是现代医学——西医则更是以治病为主要目标了。
这应是医学发展的一个误区另外,《黄帝内经》教我们对待疾病的方式也绝对不是现代医学这个样的首先,它告诉我们在处理疾病的时候应该注意到,这个疾病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但它也不是叫你怎么去治疗这个病的原因,而主要是叫你看这个病的症结在那里,是在那个层面,即“病证”你要解决的就是这个“证”的问题再者解决疾病或者叫治理疾病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可是现在一说治病就只知道吃药打针,再不就是手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吃药打针还有手术只是治病的一部分手段,还有食疗、体疗、针刺、灸疗和心疗等多种手段都是可以治病的只是这些手段没有化合药物与手术这些现代化武器厉害,不能立竿见影罢了所以,人们也就不太在意到它们,只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些杀伤力强的手段但是这些现代化的医疗手段虽然厉害且立竿见影,可它对身体的伤害也同样是巨大厉害的那些所谓传统的保健医疗手段因为不是直接攻伐疾病,而是慢慢的去帮扶健康、促进健康,进而最终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所以,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对机体的调和以及对健康能力的扶持和调动作用是抵御疾病、平和疾病的最佳良策,且它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最低的可见,《黄帝内经》也就是健康学的圣经。
文本选自百川脊柱医学系列丛书之(脊柱医学概论)一书节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