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公车上书教材的建议.doc
1页关于“公车上书”的教学建议和教法在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册帝33页第二段中写到:“……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 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 车上书”这个写法,已是老观点,基木上被史学界否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认为,这是很好的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和解读史料能力的机会,所以上我们是这样教学的……我们先出示ppt课件(一)公车上书的油画,并注上老观点设问“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引发学生思 考然后教师以“不同的声音”出示史料・・・・(!):“……1895年5月,康有为所谓的山他个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多举人联名公车上书”实际上是假的, 人数是虚拟的,这个人数根据他的自编年谱:此外,他在1895年写诗,题为“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 千人上书,次日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书记》”牛皮越吹越大了!)”……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示史料(2):“他(康有为)只是在松筠庵门前联络了一些各地赴京的举人(不可能有三千人),商议准备上书但终究 没有实行原因是康有为从一个内线太监那里得知他考中了进士,如果他带头上书,眼看就要到手的“进士” 功名就会取消,于是他临阵退缩了!史料的饮证是康有为的忠实弟子徐勒《南海先生四上书记》所附《杂记》、当时参与松筠庵聚会的“哀 时老人未还氏”的《公车上书记序》、张大千提供的曾农髯、李梅庵(他们都参加过当年的松筠庵聚会)的 回忆记录……陈明远新浪博客《戊戍变法的核心主力是哪些人》(2007.7.21)教师出示史料(3:)“爭实是,康有为的力•言书根本没有去递,“顶多只能称作公车集会或公车拟上书‘而己。
"姜鸣的 结论是:这是“康有为对历史的一次成功的大欺骗”后來梁启超也说他自己的《戊戍政变记》一书“不 免将真迹放大…姜鸣《真有一次公车上书”吗?》[N].光明日报•读书周刊,1999—7—23小结:教师出示史料(4:):“第一,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其一是山政治高层发动、山文廷式等京官暗中策动组织、山梁 启超、陈景华等公车直接参与的上书,共计31次,参加的人数达到1555人次:这一概念的“公车上书”, 对当时的政治决策起到了微弱的作用其二是山康有为组织的号称18行省举人联衔的上书,那是一次流产 的政治活动,对当时的政治生活并无作用第二,公车上书是山翁同稣等政治高层发动的,康梁本人是被 策动的对象而非运动的领袖第三,康将上书的失败归罪于都察院,但并非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 本没有去送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近代史研究,2005 (3):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J]近代史 研究,2005 (4).通过以上师生解读和分析史料,我们厘清和走近历史真相的“公车上书”,既训练了学生释读史料饿能 力,又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能了,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