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析--跨文化案例分析.doc
3页汉英语言的文化因素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 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 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 确使用,才能体现岀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 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英文化差异 语用失误一、 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 化的彩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 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 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 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冇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冇其差异性和变化 性"(胡文仲,1985)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彖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 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 而H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
美 国语言学家Pomenmtz扌旨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彳亍为(supportive action),也 是一种评价性彳亍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 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 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 在跨汉英文化交际吋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 确得体的语言冋应,这对我们的口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 作用二、 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1. 注重礼貌待人言语交际小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 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 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 198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 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 一致准 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 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 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Z处女口,(1) 你做的饭真好吃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2. 提倡谦虚态度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 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而赞同的 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來表示同意的策略如,(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 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 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3. 讲究协调和谐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 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S我们不难发 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 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
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 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冇以 “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符旷文化来相互理解, 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英语国家大都是界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 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 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 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 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三、、英汉习语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一)、地域环境差异“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词汇表示与其地理环境有关的特征英汉习语中地理生 态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媳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生活劳 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2] (P70)1. 地域生存环境差异例如: ©Many drops of water wi 11 sink the ship・积聚成多会沉掉航船。
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右穿)②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对应的汉语谚语:树倒糊狗散)③ A smal1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沉大船对应的汉语谚语:千里Z堤毁于蟻蚁Z穴)④ Any port in a storm nbsp;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对应的汉语谚语:慌 不择路)⑤ Let another' 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对应的汉语谚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上述谚语都能体现英语岛国文化的特点,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 化的特点英国是岛国,四而环海,海在英国文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对于 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英国的海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位居世界榜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盟军被德国打败到法国海岸城市敦克尔刻吋,由于英 国人熟悉海洋和航海使得三十万英法军队获救英国人设法把他们用船运过英吉 利海峡送到英国这令不懂航海的德国人大吃一惊止象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 国人是海洋生物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3] (pl42)sink the ship, a sinking ship, a great ship, port, shipwreck 等词都和航海有密切 联系。
而中国虽临海,而且海岸线也很长,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距 离大海较远,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次具有国家背景的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 洋),虽然其航程和舰船的吨位规模比欧洲航海时代的强,但由于明朝中后期到 清朝奉行海禁政策,导致航海业不能很好地利用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成果,所以 中国的航海业未能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海有关的习语虽有一些, 但数量很少,而且汉语中的“海”多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石” “树” “堤” “路” “车”都和陆地活动有关当然,这些表达方法,无 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比喻用法在表达这些相近意思的时候,英汉语 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 从陆上活动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产生谚语2. 地理位置、气候、山川物产的差异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Z争就是一例汉语中“东风”常指褒义,东风在小国人的 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因为东风吹后万物复苏,大地回 春,象征着进步和向上而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在东方,“东风”來口海洋, 带来雨水与收获,故有了 “西风凛冽” “东风送暖”与“东风压倒西风”之辞, 以及“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南”(辛弃疾),“古道西风瘦马”(马 致远)这样的诗句而在西方,“东风”来字内陆,带来疾病和病菌,所以英国 诗人、作家历来歌颂西风而贬斥东风雪莱的《西风颂》,它讴歌了预示革命 风暴即将到來的西风,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未來的向往英国就有西风送春的说法, 正如中国的东风,Charles Dickens 曾写过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 and ing blue-n 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样的话 [4] (pl80) 究其原因,英国地处四半球,面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 来,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才有西风报春之说而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东风则 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中国酋部有高山,东临大海,夏日在汉文化 中是炎热酷暑,素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说法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 洋性气候,其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人们常常用“美好”、“可爱”、“温 和”来描述它,如 “one swallow doc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意为仅冇的一次幸运或好事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好。
同时,英汉习语也明显地体现出山川物产差异我国盛产竹子,汉语中有很多习 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竹报平安” 等等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來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现外研社出版的《汉英词 典》则用"sprang up like mushrooms來翻译而且中国历來文人赏竹、 咏竹、慕竹Z高洁与坚贞,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 磨力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竹挺拔, 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反映了中国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虚心、 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 [5] (pl03)英国不是竹子的产地,英国人在本十•没 见过竹了,根木不知道竹了长的是快是慢,根本无法想象雨后春笋的气势,英语 中就连bamboo 一词述是从法语借来的,所以bamboo在英语里没冇任何联想意义, 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关的习语09级英语木2班 学号200916240204陈翠玲 13697593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