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作业6.doc
26页新旧课标的对比1.2物质的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 订(二)物质的属性 1.内容标准(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例1 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的弹性、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例2 通过磁铁等磁性物质,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例3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讨论是否任何物体都具有导电性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4 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千克、几克的一些物品注意:应该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便使其认识到感觉是不可靠的还应该让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发展其估测能力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5 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铝制的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例6 从学校数据库或因特网上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的信息注意:《标准》提倡尽可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
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以便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例 7 调查市场上的服装面料或炊具,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物理属性注意: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应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2.活动建议(1)利用一块磁铁和几根缝衣针,制作指南针,并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2)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和牛奶等日用品的密度教师应向学生进行安全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指导 1.2 物质的属性 内容要求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例1 通过实验,了解金属或塑料的弹性列举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例2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例3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性能的不同 1.2.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4 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克,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的一些物品,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2.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例5 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研究的信息 活动建议(l)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牛奶等物品的密度2)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了解它们应用了物质的哪些物理属性 原课标要求比较宽泛、不具体、不好操作新课标明确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实验”点明对物质一些属性的要求是“了解”,并将实例加入内容要求,将要求细化在例1中删除了“硬度”这一在初中物理中应用不到的内容 专门将“质量的含义”拿出来,降低了要求,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更加准确原课标中要求“发展估测能力”,在新课标中则要求“能估测”这样便对估测的要求降低,但目标更明确增强物理练习中生活的意识,要求学生知道周围生活中质量的数量级,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删除“例5”,专门提出(增加)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加强了实验教学因为密度是初中物理中非常核心的和重要的一个概念,相关测量涉及到的天平、量筒、量杯等的使用的技能,对学生的后续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加强了“密度”这一部分实验的要求 从“日常生活”中去探究,将物理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对收集物质属性的信息的方式进行调整,使途径更广泛删除“例7” 增加了:活动建议中的“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了解它们应用了物质的哪些物理属性 在新课标下,我们的教学资源更加广泛,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物理课堂和生活实践联系更广更紧密加强了实验教学,加强了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新课标下的教学,我们应明确“教什么”——知识、能力、情感;“怎么教”——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我认为比教法更重要);“教到什么程度”——掌握哪些内容、学到哪些能力、发展哪些健康的情感 下面是前一段时间我整理的“密度的应用”这节课两种课堂设计的对比,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意见 新旧课标下《密度的应用》教学设计的对比课题密度的应用课型新授新课标下的设计原课标的设计反思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以密度表为索引,复习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体会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学习密度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处理漂浮体的密度的测定。
学习配重法测物体密度的原理最后,拓展思维,通过总结归纳上述实验,设计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利用水的密度求解金属的密度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设计实验的过程,掌握测定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分享对于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 “教学内容”只表现了知识层面的东西而“教学任务分析”则将知识的应用、学习方法的设计,和学生思维的发展分析在内 新课标下着重了学情的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3)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固体密度的测定”的活动,感受处理密度应用问题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固体密度的测定”的活动,养成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的团队意识2)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在新课标下,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而原来的教学目标,除知识目标外,另外两种目标则是通用的放在任何一节课内好像都能说得过去 新课标下的设计原课标的设计反思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密度的应用难点:固体体积的测定重点:1、通过公式应用,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公式变形解决问题难点:对公式进行变形应用 四、教学资源1、演示实验器材:“鸡尾酒”量筒天平,金属块,木块,砝码,水等2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活动卡等教具:多媒体课件新课标下“教学资源”更广泛不仅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也是将物理和实践相联系的平台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密度知识的应用,分为: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鉴定物质种类;设计测定木块密度,设计利用水的密度测定漂浮体密度三部分内容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密度表导引,知道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密度的相关问题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利用量筒或水测定固体的体积。
方法是:协作交流,以实验设计加深理解,促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利用水测定固体体积本设计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重视学生的自主实验设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启发和点拔作用,进而养成协作意识和通过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围绕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应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思路”能很好的帮助教师在上课前将思路清晰条理而原来的教学方法则不够具体新课标下的设计原课标的设计反思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情景I:调制“鸡尾酒”活动I 学生活动1 查阅密度表解释实验现象活动II 学生设计1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测定木块密度”,活动III 学生设计2 测定物质的密度在没有量筒的前提下) 课堂环节: 新课标下的教学流程以“情景”“活动”为主线在原来的课堂环节中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新课标下的设计原课标的设计反思七、教案示例(一)引入1.情景:观察“鸡尾酒”,翻阅密度表,解释“鸡尾酒”现象形成的原因。
提示问题:找到密度表中:水,木块,铁块的密度观察:浸在水中的木块和铁块的浮沉情况密度应用1.判断物体的浮沉教师总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农业上种子的筛选也用到了相同的方法二)新课提问:如何利用密度表判断老师手上的戒指是不是金的?答: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戒指的密度,对照密度表密度的应用2:鉴别物质种类密度是物质的特性)2.查阅密度表解决以下问题:让我们一起来鉴定一下下面是哪种物质问题1:一座雕像的体积为15米3我们如何判断雕像的材料?答:取了一块同样的材料样品,利用托盘天平测出其质量;量筒测出它的体积若:材料样品,测出其质量125克,体积为50厘米3,则该雕像的密度是多少;该雕像是何种材料制成的? 提问:若被测的材料是木块(查阅密度表:木块的密度小于水,故漂浮在水面上)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要计算物质的密度,用什么公式?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