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四章注意(1).ppt

26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85667380
  • 上传时间:2024-09-0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1.50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章主要内容:Ë非随意注意Ë选择注意Ë注意的保持和调节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何谓注意?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性注意、选择注意以及注意的维持和调节过程这种心理活动可能是感知过程,也可思维过程,所以,注意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存在,还常伴有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 第一节第一节 非随意注意非随意注意一、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朝向反射理论二、朝向反射理论的发展                ——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                         (对朝向反应的生理解释) 一、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朝向反射理论Ø 传统神经生理学和条件反射理论,把非随意注意看成是一种被动的非选择性注意过程Ø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Ø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一、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朝向反射理论Ø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Ø朝向反射的生理变化对各种新异刺激的性质是非特异性的,这点使之与适应反应和防御反应不同Ø刺激模式在朝向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重复同一模式的刺激,朝向反射消退;变换刺激模式则再次呈现朝向反射 一、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朝向反射理论Ø生理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皮肤电反应是朝向反应最稳定的重要生理指标Ø眼动和皮肤电在朝向反应中的变化规律和机能意义并不完全相同Ø朝向反应中,外周生理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有不同的规律和机能意义 一、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朝向反射理论Ø事件电位研究中经典的实验范式“怪球范式”及动物损毁实验都表明:小概率事件在额叶引发的高幅值P3a波是其新异性引发朝向反射的有用的脑中枢生理指标Ø在“怪球范式”中除额叶记录到P3a波外,还在许多脑区记录到比P3a波潜伏期略长的P3b波Ø进一步研究表明,额叶与颞、顶联合皮层参与是P3a波产生的必要前提,且没有感觉通道的特异性颞叶与顶叶损伤会影响P3b反应,并有明显的感觉通道差异。

      海马区域的P3b波潜伏期更长,说明海马区的反应是皮层反应传递过程中所继发的次级反应Ø因此认为P3b波与更复杂的心理活动有关 二、朝向反射理论的发展——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      20C60Y,苏联心理学家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        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 二、朝向反射理论的发展——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对朝向反射进行EPRs分析发现:在变化性朝向反射中存在不匹配负波(MMN),在初始性朝向反射中存在顶负波,两者都是N200波的不同成分。

      •MMN只反映刺激模式的变化,不反映刺激性质的变化刺激强度越大, MMN波潜伏期越短,峰值越高,反之亦然•MMN波之后若出现N2b-P3a复合波,则出现朝向反射,否则不出现 第二节第二节 选择注意选择注意一、选择注意的选择时程二、选择注意、知觉与记忆即在众多外界刺激中,选择性注意某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过程 一、选择注意的选择时程 何时发生的注意选择?——大量刺激感知过程的早期?OR——产生明确知觉对刺激给出的反应的选择?早选择模型 晚选择模型 (一)早选择模型(从感知信息的传入环节,寻求注意的脑机制) •听觉、视觉的平均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说明听觉、视觉的平均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说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知觉传递的早期注意选择发生在知觉传递的早期•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在随意注意和非随意注意的两个机能系统中,丘脑网状核起着闸门作用,调节着选择性注意机制:(1)额叶-内侧丘脑系统会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增加,是随意注意的基础2)中脑网状结构会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减低,是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二)晚选择模型(从注意的运动效应环节寻求选择注意的证据)•前运动中枢理论前运动中枢理论Ø 在运动环节中寻找前运动中枢的注意机制。

      视觉注意过程常常伴随眼动与眼动有关的前运动中枢包括上丘、7区和8区在猴视觉注意实验中,有明显的神经元单位发放增强的现象Ø除视觉选择反应外,与猴取食及咬食运动活动相关的6区损毁时,猴对食物的选择性注意功能丧失以上事实说明注意是前运动中枢的选择性反应,其以上事实说明注意是前运动中枢的选择性反应,其反应的增强效应是选择注意的基础反应的增强效应是选择注意的基础 •最近十年来的一些科学事实(课本P80)说明:早、晚选择理论都只能提供选择注意脑机制的一个侧面•选择注意需要更多复杂脑高级中枢的参与 注意的机制的几种理论的区别:注意的机制的几种理论的区别:•     朝向反射理论:在多种生理变化中寻求注意的机制•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和神经模式匹配理论:在感觉系统中寻求注意的机制•     前运动中枢理论:在运动环节中找到了前运动中枢的注意机制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和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的共同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和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的共同点:点:•      抑制兴奋时都伴随非随意注意,增强兴奋都伴随随意注意 二、选择注意、知觉与记忆(一)特征整合理论•把注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注意阶段,人利用并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

      第二个阶段为选择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即选择注意发生在知觉形成的过程中 二、选择注意、知觉与记忆(二)注意约定理论•邓肯等人提出,选择注意介入之前,个别特征结合为知觉的过程已经完成,选择注意的作用在于把知觉信息与工作记忆约定起来,完成明确的意识知觉 二、选择注意、知觉与记忆(三)近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                  -—循环信息流•刺激呈现后大约100~150ms,刚刚形成的视觉和额叶间的循环信息流,所出现的主体无意识反应大体与感觉记忆相关; 200~300ms完全形成循环信息流,使额叶与视觉皮层之间相互作用,不仅仅是意识知觉形成的基础,也是选择注意和工作记忆的神经基础 第三节第三节 注意的保持和调节注意的保持和调节•一、定向网络•二、执行网络•三、警觉网络 一、定向网络•猴脑细胞电活动及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后顶叶皮层、上丘和丘脑枕核参与感觉刺激与空间位置的定向功能•不随意注意和选择注意过程伴随眼动和内隐朝向反应,这些脑结构的细胞发放活动增强这些脑结构损伤,出现不随意注意和注意转移的障碍,当无效线索提示与靶子呈现不一致时,注意从原有位置解除转向新位置时,还需要颞-顶联合皮质的参与。

      二、执行网络•实现选择注意的执行,包括对目标和靶子搜索和觉察,对干扰项的忽视、错误检测处理、无效提示线索引起的冲突和反应抑制等进行调控•主要脑结构是中额叶皮层,包括扣带回和辅助运动区,有时基底神经节也参与这一功能 三、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相应脑结构应该是能维持注意所需的高唤醒和警觉状态,中脑蓝斑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的活动,可以保持较高的警觉状态和唤醒水平大脑皮层右顶叶与右前额叶参与注意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 第四节第四节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儿童注意缺陷障碍一、症状一、症状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暴发性情绪变换,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打架、逃学、说谎、诈骗等 二、病因二、病因导致注意缺陷的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有多种因素(1)妊娠期,围产期或新生儿时期轻度脑损伤,可能是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2) 除铅中毒之外,铜、锌等微量元素代谢失常都与脑功能轻度失常有关遗传、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形成,也具有一定意义3)外侧前额叶、背侧前扣带回、尾状核和壳核功能异常4)儿童脑内多巴胺β羟化酶(DBH)含量较低从而导致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

      三、治疗三、治疗(一)(一)药物药物目前还缺乏对儿童注意缺陷障碍有效的治疗办法一般采用小剂量精神运动兴奋剂,如苯丙胺、派甲醋和匹莫林等,这些药物能促进神经元突触前末梢释放较多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丙咪嗪等三环抗抑郁药有时也用于治疗儿童注意缺陷障碍二)药物的副作用(二)药物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对部分注意缺陷障碍的儿童能起到治疗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效果,使注意缺陷障碍加重此外,这些药物过量会出现许多副作用、苯丙胺等还会成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