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枫桥经验在韧性社区应急治理中的运用研究.docx
13页“枫桥经验”在韧性社区应急治理中的运用研究 徐柳怡 汪涛摘要: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多发而复杂多样基层治理过程中,各地借鉴“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展现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韧性本文从“枫桥经验”和韧性社区的演化逻辑出发,论证得出“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韧性治理理论互融互通,为社区应急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结合当前实际,为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提升空间韧性、制度韧性、组织韧性、社会韧性、技术韧性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关键词:“枫桥经验”;韧性社区;应急治理:D669.3;D63:A:2095-5103(2021)09-0089-0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易发高发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能力也是一场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国抗疫工作的成功,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基层社会组织起来了,特别是将“枫桥经验”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用灵活的思维和韧性治理方式来创新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做到最大限度动员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构筑起全面动员、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统筹安全和发展已成为国内城乡社区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因此,为适应新发展阶段,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精神力量,将“韧性”理念应用到社区应急治理体系中,全力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形成相融互促、同频共振效应,着力提升社区应急治理韧性,加快推动基层社会应急治理现代化一、社区已成为城市风险聚集地和暴发地《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2018-2019)》指出,随着社区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且极易演化为灾害和事故,危害程度呈增长态势长期以来,城市应急治理相关评估和安全检查工作主要聚焦于厂矿工业园区、重要交通设施、人员密集场所等,特别是危化品产业链条上的点位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面临多重内生性风险和公共安全隐患,特别是老旧社区、旧村、旧厂矿周边生活区等区域,不仅有“黑天鹅”式的突发灾难,也有着巨大而悄然逼近的“灰犀牛”式的风险,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增强社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底线迫在眉睫[2]目前,社区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社区“生命线”风险日趋严峻包括地下燃气管道、电线、供排水管道等,这些都是不能发生风险的“生命线”。
20世纪60-80年代大规模建设的住宅、工厂等基础设施,大多都混杂交织在一起,使用年限已超过30年,普遍存在设计建设标准不高、建设维护不规范、安全防护功能设施不足甚至缺失、重要设施老化更新不及时、使用强度大等问题,现阶段可能已经处于“质量报复期”,必须高度重视2.人群集聚场所安全隐患频现一些新建社区人群车辆高度密集、超高层建筑以及公共设施使用“过密化”,致使社区公用空间面临更突出的安全问题,较为集中的有电梯故障、电动车充电起火、高空抛物、交通事故等特别是很多大型社区集购物中心、酒店、影院、超市等功能区于一体,交通拥堵情况更加突出,还面临环境污染、消防隐患等风险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很容易演变为城市风险爆发点3.城郊社区风险明显加剧城郊社区是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本地人员和外来人口混杂的地区,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管理最为棘手较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流动人口多,管理服务难;二是刑事犯罪高发,防控能力弱;三是出租房多,社会秩序混乱;四是小企业量多面广,安全隐患多;五是居民成分复杂,矛盾纠纷多[3]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使城郊社区安全陷入困境二、“枫桥经验”与韧性社区建设内在契合1.“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在实践中创造出“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及时有效地把各类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4]。
1963年,毛泽东在枫桥人民创造的这一经验材料上作出肯定性批示,要求各地效仿,并经过试点在全国推广此后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热潮从浙江涌向全国,各地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从乡村治理实践、地方治理经验过渡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坚持好和发展好“枫桥经验”,坚持好和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明确提出打造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枫桥经验”基层治理体系样板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这说明“枫桥经验”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發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纵观“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见表1),可以看出,它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见证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历经半个多世纪积淀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其旺盛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生发出了现代基层治理独特的理论解释框架,汇聚升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2.韧性社区的内涵与发展以韧性城市理念为指导开展社区韧性建设,是城市韧性的理念、技术和内涵在更精确空间尺度上的演绎[6]尽管社区生活场域与大范围的城市场域比起来要相对稳定,但社区同样面临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重大事故等不确定性威胁,并且还面临着基层治理中独特的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和差异性2010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组织UNISDR发布的全球城市抗灾行动纲领指出,社区恢复和重建的能力是城市韧性的十大要素之一[7]在突发事件应对视角下,社区韧性是指预测灾害的能力,并在灾害发生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灾后有及时恢复能力,确保社区功能正常发挥3.提升社区应急治理韧性是“枫桥经验”的题中之义可持续发展是韧性蕴含的一个重要特质,即韧性要求长期治理有效新时代背景下,“枫桥经验”在各地的创造转化中得到发展,展现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韧性从本质上说是因为“枫桥经验”非常重视解决好常态化情境下的公共治理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应对社会风险中具有明显优势从价值功能、方式方法、成效功用来看,“枫桥经验”与社区应急治理韧性互融互通、高度契合其一,价值功能趋同枫桥经验”要求切实把平安压在一线,其核心价值功能在于就地预防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
社区应急治理韧性则强调增强社区自组织、自我适应和恢复的能力,在及时化解风险与矛盾的基础上提升社会稳定性,避免对外界过度依赖,从而使社区能够承受公共事件的周期性扰动,形成范围更广、效果更佳的区域版“枫桥经验”其二,方式方法相通枫桥经验”源于熟人社会,扎根于日常生活,主要采取劝解、说理、帮扶、矫正等柔性手段消除矛盾和纠纷,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枫桥经验”治理对象的社会层级和利益结构错综复杂,不仅包括熟人,还包括陌生人和信息时代的网络人社区应急治理的对象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适用“枫桥经验”灵活多样的治理方式,提升社区应急治理韧性需要用“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模式综合化解矛盾、规范社会行为,同时善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社区应急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其三,成效功用互鉴枫桥经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典范,牢牢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化并举、共建共享”原则,为提升社区应急治理韧性提供了基础和样本,使其起点更高、视野更广、空间更大同时,社区韧性治理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性和社区基础设施超前规划,确保“枫桥经验”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治理的统筹性,加速其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以增强复制推广的内生动力和持久力。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国城乡社区生动诠释了“枫桥经验”的治理优势可以转化为基层社会应急治理效能,在此背景下体现的韧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成了具有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系;另一方面是持续提升具有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能力[8]本文尝试建立的韧性治理是根据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枫桥经验”凝练出来的治理理论,它并非只是一种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变化的适应性治理,更重要的是其治理创新力和内生能力概而言之,基于“枫桥经验”的韧性社区应急治理研究框架可以理解为将社区应急治理的思维与社区治理现代化相结合,强调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在预防风险、处置危机、恢复秩序的应急治理中,有序进行社区综合性建设的过程[9]三、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韧性社区的思路“枫桥经验”蕴含着“中国之治”的普适性规律,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样本和理论源头结合当前社区实际,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提升空间韧性、制度韧性、组织韧性、社会韧性、技术韧性等方面着力,构建富有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制,实现社区应急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与风险共存转变1.建好社区生活圈,空间韧性提升打基础“枫桥经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重心在于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鉴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基层社会应急治理必须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化社区生活圈层级的韧性建设,坚持常态应急和非常态应急相统一,实现平时做好安全准备、战时快速安全启动,做到监督常态化和防治一体化一是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超前规划和预留优化社区应当具有多功能性和冗余度的网络连接作用,为此必须做好韧性社区规划,控制社区密度,结合社区实际开辟临时避难场所,统筹利用社区公园、广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进行多功能转换,落实人群疏散、物资集运、隔离治疗等空间,提高区域内整体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共同分散城市风险二是加强定期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将城郊社区和老旧社区作为应急治理的重要布控点,强化巩固社区内条块的联合执法检查,推动各类老旧设施的维护、更新、改造与重建,动态评估未来1至2年可能发生的重点灾害,加强部署,重点防御三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配备必要的应急指挥终端、救援器材、应急照明设备等救灾、救助和安置物资设备,并及时循环更新,减少物资损耗;鼓励社区居民家庭配备必要的应急包,确保灾害来临时具备先期自救能力;充分借助社会物资,与辖區内的医疗机构、仓储超市、企事业单位等签订应急物资保障协议,规范应急物资征调程序。
2.完善治理体系,制度韧性提升作支撑“枫桥经验”的政治优势是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以统筹发展为核心要义,现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共识针对深层次的制度性梗阻,基层社区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尊重应急治理空间层次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社区应急制度,建构“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应急治理网格系统一是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并落实构建应急治理体系的工作措施,推动完善政府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治理工作机制将应急治理作为城乡基层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双向融合建立和完善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制度,明确公共危机下的社区居民行动准则二是强化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机制扩大社区应急防控自主权,完善立体化应急治理体系,精心打造治安巡逻防控网、应急处突网、群防群治守护网“三张网”,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