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律全书》中的《人舞谱》的非身体舞学轨范研究.docx
9页《乐律全书》中的《人舞谱》的非身体舞学轨范研究 【摘要】《乐律全书》中,朱载堉言“人舞,舞之本也”意指“人舞”为学舞的根本,所以本文以《人舞谱》作为研究对象,从朱氏舞学的根本出发,对《人舞谱》中非身体的舞学轨范,以人体直观形式为出发点,以身体外延的舞器、舞佾、舞衣进行考证,对朱载堉的观点进行详细地阐述,考据出朱氏舞学中《人舞谱》原有的历史风貌关键词】朱载堉;乐律全书;人舞谱引言自十八大以来,弘扬传统文化的的口号已鸣响多年,全国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与创新的作品若雨后春笋呈现在人民面前,舞蹈的传统文化弘扬亦是如此但从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与意义上來看,诸多舞蹈作品还未能实现我国弘扬传统文化理想目标笔者探索儒家乐舞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历史的纵向线轴进行摸索,以距今时空维度较近,且资料较为详尽的朱载堉为研究对象,最终以朱载堉集大成的代表著作《乐律全书》作为横向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乐律全书》中的非身体舞学轨范,在朱载堉《人舞谱》中的体现作为研究对象,并抽取、整合、系统划分文中对非身体舞学轨范的言论片段,进行延伸、扩充的深入研究一、《乐律全书》中的《人舞谱》《乐律全书》作者朱载堉,生于公元1536年,卒于公元1610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自称:道人(古指道士或僧人)。
《乐律全书》的缘起,并不是朱载堉的一时兴起,而是在其继承父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科学艺术研究朱载堉作为《乐律全书》的作者,其时代背景、生平事迹、精神思想都对《乐律全书》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乐律全书》完成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后由于书籍的刊版问题,该部书籍被延迟十年在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七月九日才最终完成本文所用《乐律全书》版本来源为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业刊发行,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内有经卷十五种,共四十八卷《乐律全书》中的“人舞谱”是朱载堉根据《大明集礼》中“人舞”图谱的记载复原而成的,因此在定位上称之为“拟古舞谱”,同时在书中朱载堉对“人舞”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划分,对《大明集礼》中的图谱记录整合而成的称之为“古人舞谱”,被收录在书中“舞学十议”部分;后根据“古人舞谱”进行编创的“六小舞”中的“人舞”,则称之为“六代小舞谱”之“人舞”本文研究主体为《乐律全书》中的《古人舞谱》,在文中我们简称为《人舞谱》二、舞器(一)何谓“舞器”1.“不舞不授器” ①古时由籥师掌管教国子持羽吹籥而舞,并有司干掌管授予和收藏舞蹈器具,要求严格,很重视舞蹈道具的应用朱氏认为“诸侯以下不得舞干戚羽籥”的说法是不对的。
并引古制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朱载堉的观点也是有受当时的封建等级观念影响的,认为诸侯以上可以“朱玉为干戚之饰耳”,诸侯以下可以“黑漆为饰”2.因象以制器,由器以明象春夏学手执干戈的武舞,秋冬学手执羽籥的文舞朱氏并不赞同古书里的观点,他提出自己的观点:每一种乐器都代表与天地万物相感应的不同内涵,他认为舞器不同,学舞时间不同,“春夏学羽龠,秋冬学干戈”朱载堉对舞蹈意象本质的认识与《周礼》是一致的,与《礼记·文王世子篇》相反二)《人舞谱》的“舞器”在“人舞谱”中,舞器略有不同,舞者手中并无实物道具,而以服装大袖、小袖作文武之分也可以说舞衣的“袖”即为《人舞》的舞器,这与古代的服饰密切联系朱氏在书中主张跳《人舞谱》时着深衣,由于深衣本身就有大袖、小袖之分,朱载堉《人舞》“舞衣”的大袖文象、小袖武象也是有受到这方面原因影响的关于《人舞》“舞衣”的详解请见本文第四部分不仅朱氏用“袖”为道具,中国古代舞蹈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有以“袖”为道具的舞蹈,周代“舞袖”,汉代的“长袖舞”,唐代的“大袖”,宋代也有“舞袖”三、舞佾(一)舞佾纵横,四面皆方完整的舞蹈构图需要由方位、空间、行列、队形等构成对此,朱氏以超越前人的思维将舞队人员的数量和队形按数学算术开方逻辑进行设计,舞佾队形要运用算术开方之法,纵横人数相等,四面皆是方形,犹如棋盘纹。
因为舞队表演有分有合,然而奇数是不可均分的,故此,舞队就没有三五七九的人数排列而八佾(六十四人)之数是最多的,二佾(四人)之数是最少的,以此原则来编排舞队1.朱氏佾数考朱氏认为一为数之始,十为数之终,不可以为佾由于“一”开方后仍然是“一”,而单独的“一”只是一个“点”,不成其为“佾”(“佾”者,“行列”也)十”在实际中是能成列的,然若按算术开方,“十”开出的不是整数方,无法达到纵横相等、四面皆方的要求,故在此意义上,“十”也不能成列2.意义朱氏以自己的理论方式使《乐律全书》中“舞佾”的构成有了数学依据,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是第一次朱氏的“舞佾”,没有采用宋代陈旸的观念,即以“节八音行八风”为依据则舞者八人一列不可变,而是以算术开方之法为指导思想,形成“纵横相等,四面皆方”的构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朱氏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二)《人舞谱》的“舞佾”舞队排列及人数上,八佾人数最多,二佾人数最少,按照等级排列,天子用八八六十四人,诸侯用六六三十六人,大夫用四四一十六人,士用二二如四人,人数越多越显尊贵朱氏的“人舞谱”用二佾,原因一是有庶民不至于越分的用意原因二是四佾以上,人数虽多,但进退容仪都是一样的,闻一可以知十,也没什么难得了。
而且朱氏认为,现在的人如果要学习雅舞,“既不敢学今之雅舞,宜学古之雅舞可也” ②,但是古时的雅舞,像大武、大夏之类的,属于天子之舞,是平民不能学习的可以从乡乐中取其一二舞之,因而能通过肄习先王雅舞,起到和血脉、养性情的目的四、舞衣(一)舞之以深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深深隐藏综合古书记载,朱氏提出:裁深衣用指寸,在医理中称为身寸假如衣长六十,指寸则上身下身皆长三十寸,象君臣同德也下齐前后各六十寸,腰齐前后各三十寸,袖长六十寸而阔三十寸,象纪之以三平之以六也裳十二幅,幅十二寸,象成于十二也十幅在外,二幅在内象显诸仁、藏诸用也衣有襟所谓续衽也,裳在腋下者,连前后不殊,所谓句边也领广三村象三纲也,袼广二十寸,象五四二十五常四端纲领条目无不备矣量人长短肥瘦,此乃活法也二)《人舞谱》的“舞衣”亦“舞器”朱氏认为深衣既可文可武而上下同用,舞者亦宜服之他还认为学舞者,不能拘于有无爵职,要学古之乐者,不管是文舞、武舞,都穿着深衣、幅巾以舞舞蹈的根本乃“和血脉、养性情”,衣履稱是不拘何色,那么舞衣何须讲究,自然是平日家常衣服最为简便了处处体现出朱氏开明的的思想同时“人舞”空手而舞,以“手袖显威仪”,这里的“手袖”为舞衣的手袖,所以《人舞谱》的“舞衣”亦是“舞器”,故在《人舞谱》中朱氏言“大袖敛手舞文象也,小袖展手武舞象也” ②。
结语通过古代舞蹈的复建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以实践反思中国古代乐舞的复建工作,本文力求在复建过程中寻求古代乐舞复建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中国古代舞蹈的重建与再创作提供相关参考观点是在一定的思想导引下形成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复建和再创造必须牢牢扎根于传统文化,在方法与认知上回归传统文化,对当前古代舞蹈的复建进行新的理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跨时代对话Reference:[1]朱载堉著.《经部·乐律全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业刊.[2]王宁宁著.《中国古代乐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9.786.[3]冯文慈点注.朱载堉著.《律吕精义·进律书奏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4]黄惠贤;赵泽轩主编.《二十五史名人大词典·下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5]龚延明编著.《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7,4.[6]郑义撰,王应麟辑《周易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注释:①《十三经注疏》卷下《礼记正义》卷二十,中华书局影印1983版,第1406页.②朱载堉 著.《经部·乐律全书》之《律吕精义外篇·卷九》[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③朱载堉 著.《经部·乐律全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