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郭安娜的晚年.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拖***
  • 文档编号:276312162
  • 上传时间:2022-04-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3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郭安娜的晚年郭安娜(18941995),原名佐藤富子,原籍日本,出身日本望族,毕业于日本仙台女校是郭沫若的其次位夫人,我今天为大家用心打定了郭安娜的晚年,梦想对大家有所扶助!  郭安娜的晚年 叛逆 1963年11月,郭沫若一家从北京西四大院胡同五号搬进气势恢宏的前海花园(占地七千平米,前身是和坤私邸的前院),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实那么危机四伏就在这一年夏天,郭沫若最钟爱的儿子郭世英中断在北大哲学系的学业,下放到河南西华农场,起因是他与几名"反动学生'结诗社,议论文学甚至政治问题碍于其父声望,郭世英被当作人民内部冲突处理,以自愿名义下放 郭世英是郭沫若众多子女中最充分继承父亲才情的,也是最反叛的周末回家吃饭时,面对满桌菜肴,他会发出挑衅的慨叹,表现对"特权'的不满:"唉,要是把这些菜带回学校里逐渐吃,该多好'有一次,郭世英邀挚友牟敦白到家里玩,在门口巧遇郭沫若郭世英知道牟敦白极其喜欢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新诗,他指着自己父亲的背影说:"这就是你崇拜的大偶像,装饰这个社会最大的文化屏风' 可能这只是儿子针对父亲的无心叛逆之语,但近年来,大量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对晚年郭沫若发出了类似的反思式评价。

      从五十年头末直至去世,郭沫若写的大量宣传时事、歌颂领袖的诗词,在艺术价值上难与青年时代作品比肩,有些几乎令人费解 失子 1967年4月,郭沫若与于立群的三子郭民英自杀郭民英自幼爱好音乐,196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将家中一台盘式录音机带到班上,与同学一起赏识古典音乐,结果被批判为炫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崇拜"洋名古'郭民英深受打击,退学入伍他的自杀没有征兆,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当时分析,他患了类似抑郁症的疾病 1968年4月19日,已经从农场回京、在北京农业大学持续学业的郭世英,突然被农大造反派绑架关押,由头依旧是五年前的反动诗社案件当天晚上,郭沫若将和周恩来一起出席活动,于立群一再交代他,见了总理务必汇报世英被抓但当时,全国陷入混乱,周恩来已焦头烂额,郭沫若毕竟没把这件事说出口他黯然回到家中,进院已是深夜,全家都没睡,都在等着他的消息于立群心绪一下子崩溃了,反复质问郭沫若为什么不跟总理说据他们的女儿郭平英回忆:"我平生第一次听到父亲解释的声音是颤抖的,他只说了一句:我也是为了中国好然后就说不下去了,从妈妈的房间走回他房间了' 仅仅三天之后,农大传来消息:"郭世英已经自绝于人民。

      '26岁的郭世英从楼上摔下来,双手捆在背后,粗麻绳已嵌进肉里,全身伤痕周国平来到逝去好友的家中,看到客厅里,于立群坐在沙发上痛哭"透过窗户,我望见郭老自身在院子里,正弯着腰,切割用牛油自制的肥皂我走出去,帮他扶住盛肥皂的搪瓷盘,他朝我悄悄地点一点头' 后来,郭沫若长时间一个人在书房里,用毛笔在宣纸上抄录儿子的日记宣纸被装订成册,他整整抄了八册 冲突 1974年1月25日,北京举行了一万八千人加入的"批林批孔大会'郭沫若早在"五四'的"打倒孔家店'时代,就是旗帜鲜明的尊孔者他被"勒令'到会,在会场上几次三番被"造反派小将'点名,点到就要起来罚站,在寒风中采纳批判81岁的郭沫若,终究亲身体会到他那些故友被打倒时的感受 2月10日,江青突然造访郭家,要求郭沫若写检查,连续轰炸近三个小时才离开郭沫若如惊弓之鸟,当夜肺炎突发,高烧至神志不清,被送进北京医院这是郭沫若晚年第一次病重住院,整个1974年,他住了七次院,身体一蹶不振,面貌急速衰弱此后,他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也很少写诗 1976年,"四人帮'被捕因心情大快,郭沫若的身体展现奇迹般的恢复他出院回家,和家人一起欢庆1977年新年,还在电视上收看了"迎新春庆告成'演唱会。

      出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唱了郭沫若的词作《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郭沫若看完节目后写信给常香玉称赞她"使拙作生辉' 仅仅五个月前,郭沫若还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两首词比较读来,令人感慨 1978年2月,郭沫若结果一次住院,直到6月12日去世,再也没能回家按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撒在大寨"肥田' 在生命的结果十余年,郭沫若留给世间太多饱含争议的文本1963年,在给陈明远的信中,他把自己那些歌颂时事的诗贬为"分行散文':"我要对你说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话:梦想你将来校正《沫若文集》的时候,把我那些应制应景的分行散文,统统删掉,免得后人耻笑!当然,后人真要耻笑的话,也没有手段那时我早己不成能听见了' 这是他真正的表白吗?郭沫若已逝世34年,他晚年的内心世界依旧如前海花园寂寥的高墙深宅一样,迷宫般重重叠叠,房间都落着锁,弥漫疑问   郭安娜的晚年 郭安娜(18941995),原名佐藤富子,原籍日本,出身日本望族,毕业于日本仙台女校是郭沫若的其次位夫人,与郭沫若生有四男一女。

      建国后参与中国国籍,定居大连,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后历任中央统战部和全国政协曾为她庆祝90大寿199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此前,她把自己全体的积蓄全部捐给了中国 安娜的家族,是仙台地区的有历史的大家族,有对比特殊的背景,是一个武士家庭明治维新以后,其父亲在西方思想影响之下,当了牧师安娜很小就受到了父亲影响,是一名基督徒 安娜21岁那年,母亲没跟女儿磋商便给她订了亲,安娜知道后毫不踌躇地离家出走,来到东京圣路加病院,做了一名护士令安娜始料未及的是,在这所教会医院里,她开头了自己浪漫却又苦涩的异国情缘 安娜寄来的长信让郭沫若的内心冲动不已,在反复看了这封英文长信后,郭沫若立刻提笔回信,并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抉择 郭沫若,还是跟日本人不一样,日本人是不会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更加是那个时候,日本青年不会是这样的性格的:一见钟情,去给她写情书,这种事情犹如是在日本来说不成能的但郭沫若的性格更加与众不同吧,是更加浪漫的性格 郭沫若在给安娜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在医院大门口望见您的时候,我马上产生了就犹如是看到(了)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您的脸放出圣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犹如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 郭沫若这个人有这么一个特点,他是一个五四式的青年,五四那种狂飙突进的精神,那种追求天性解放的精神,那种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在郭沫若的身上表达是很突出的。

      带着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郭沫若给安娜回信里大胆的爱情表白,让安娜觉得特别不成思议 安娜觉得这个青年挺更加的,但开头就是说半真半假吧,跟他开头书信来往,他的爱情生活,爱情呢,就开头滋长吧 冈山与东京相隔千里,但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安娜和郭沫若连续通信40屡屡,最密集的时候,一个星期就有5次通信这些写成情书形式的书信,成了郭沫若大胆追求安娜的最好方式,但两人始终以兄妹相称 男人跟女人不同,男人对女性的一见钟情呢,一下子就烧起来了,而安娜呢,终究是那种封建家庭出来的女人,通过几个月的书信来往,才逐步的升级,逐步超越了兄妹,郭沫若主动进击,对女性的那个渴求,安娜就是随他的意愿吧 安娜在1916年9月17日的一封回信中写到:"我所思慕的哥哥:每天每天我都在思念你,我不知道你的现状是怎么样' 9天后,安娜在另一封回信中又写到:"哥哥:除你而外我是不能再爱别人,我这个肉体,我这个灵魂,除你而外是不许为任何人全体'   郭安娜的晚年 郭安娜的原名是佐藤富子,原籍日本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与她相识,并产生了倾慕之情后与郭沫若自由结合,为了表示她对异国男子的钟情,便把自己的佐藤富子的名字改为郭安娜。

      郭安娜生于1894年,走过了101年的人生旅程对于一位一生体验坎坷的女性来说,能够这样长寿是特别难能难得的 本来佐藤富子出世在一家名门望族,毕业于日本仙台女校从小的家庭教养,培养了她特有的温柔、贤淑、酷好自由和富于可怜心的性格在与郭沫若相识后,佐藤富子的炽烈爱情给了郭沫若在异国的孤独以极大的抚慰,她的真诚和热忱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欲望,写出了好多篇脍炙人口的著作不久她未经家里的同意就与郭沫若自由结合,为此她失去了富足家庭的经济支持,只靠郭沫若每月的48元官费补助度日,由此开头了克勤克俭的平民生活在这种生活的历练中,她从无怨言,更加是他们的大儿子郭和生出世以后,生活更为艰苦尽管如此,为支持丈夫读书,她对这种开支从不吝啬,而自己有时以红薯充饥,却依旧很贤惠地对待郭沫若和他的儿子 安娜能吃苦,能耐劳,忧愁与烦扰从来就与她无缘郭沫若获得了九州大学的学士学位后,便带着安娜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回到中国由于郭沫若弃医从文,经济收入不确定,生活照旧很拮据安娜跟随郭沫若辗转、奔波于上海、广州、汉口等地,依旧维持生计很艰苦,但安娜从无怨言,总是任劳任怨地伺候丈夫,照料孩子后来郭沫若因加入八一南昌起义并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他们又举家逃亡日本。

      1937年中日战役爆发后,郭沫若回国参战安娜带着五个孩子在日本繁重度日,依靠她打零工维持生活她干过煮糨糊、腌咸菜等杂活,也干过苦力活,但她都能悄悄承受,由于她心中有颗亮堂的灯,那就是对郭沫若和他的儿子的执著的爱安娜的贤淑和任劳任怨的品格,使得她即使在极端困苦面前,也从不示弱,也从不被困难所吓倒正是这种性格磨炼了她的身躯,巩固了抗御艰苦困苦的才能,从而也使她能够得以长寿 安娜的禀性是大度的,能够容忍他人和可怜他人抗战告成后,安娜带着五个孩子来到香港,可是此时郭沫若已经与于立群结了婚,并有了几个孩子安娜在痛楚万分中离开郭沫若回到日本她原谅了郭沫若,认为这不是郭沫若的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过她在日本持续含辛茹苦地抚养五个孩子,无怨无悔 直到建国后,安娜带着郭沫若的五个孩子回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创办参与中国国籍,并定居于大连人们敬仰文化名人郭沫若,更崇敬他日本血统的妻子,1983年她被推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7年(郭沫若去世前一年),安娜写信给他,说两人都已届耄耋之年,梦想无论如何见一次面经过安置,两位在年轻时曾如此炽烈地热恋过,而后又长期分隔的老人见面了幸有这一次见面,否那么他将抱恨终生,安娜自然更加要稀嘘叹息,难以自己了。

      安娜夫人这些年来在中国,除住大连外,有时也住上海,因两地都有她的子女,她除了原先熟悉的成仿吾等郭老的知友外,平日极少与他人来往,也不加入社会活动1983年她首次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开会期间,正值她九旬寿诞,统战部和全国政协曾为她祝寿但她依旧谢绝任何记者的访问 安娜每年多半要到日本探亲一次,不过每次去日本总只呆短短几天,她向亲人表示,她终究已是风烛残年,万一在日本病了怎么办?她表示要死在中国,埋骨在中国,"由于我是中国人',安娜如是说 在郭夫人1994年8月病危之前,她把自己仅有的500万日元捐给了中国政府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