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恢复城市边缘区生态性的规划探讨.doc
7页1引言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发生变化的过渡地带,它位丁 连片的城市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Z间,儿乎是完全的非农住宅、非农用地、 非农产业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是城市用地超越了城市行政界限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尚未完全覆盖的区域,人口密度低于城市建成区,但增长 趋势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山空间不断扩展,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矛 盾日渐突出在优化调整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同时,向外用农村腹地延伸,是当 前拓展城市用地的一个主耍途径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农村Z间的连接区域, 已成为城市开发的热点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前沿阵地但因为该区域尚缺乏统一 的规划、管理和制度建设,城市边缘区内的农业用地在向城市建设用地流转的过 程中,在环境保护、集约节约利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还存在诸多 问题,尤共是对原有乡村的生态环境有相当程度的破坏因此,合理的利用和开 发城市建设用地是推进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耍前提和保 障,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2城市边缘区建设生态问题分析2.1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实施的盲目规划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有力保障,是土地利用与管理的依据。
一方面,城 市边缘区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功能定位 (如城市绿地、公园、基本农区、保护水体等去另一方面,规划区以外是城 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无法敷设的地区事实证 明,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违法行为最活跃的区域,“以租代征”、擅自调整规划、 违法占用基本农出、乱砍滥伐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问题十分突出城市边缘区的 建设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各项建设活动往往无章可循,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各 种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与问题2.2过高的工业用地破坏了生态结构的平衡我国城市边缘区加于产业主导型,不同于国外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边缘区 的形成和发展,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业开发区的建设,以及退二进三等产业政策 的调整,使二产业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迁移,外围的用地在由一产业向二、三产 业转化的过程中,承接了大量的工业项冃,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居住、商业服务 等用地数量少、布局零散,导致城市边缘区整体用地结构比例失衡,功能单一, 这既不利于农村城市化的稳步推进,也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功能完善开发 区热导致很多城市被包围在工业用地Z中,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忽视对农用地的保护,尤其是对基本农HI的保护2. 3低效的土地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城市边缘区以其低廉的土地价格和优质的土地条件吸引着城市投资者粗放 型的土地开发方式,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被低效率的占用,甚至闲置扌畧荒,造成 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开发区用地过多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口趋严重,对土地 缺少有效的整理,高压线、河流、村级道路、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等自然地物将 用地分割的支离破碎,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2.4基础设施落后制约规划区的环境保护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非均衡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农村基础设 施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导致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而城市边缘区 处在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原属农村的地域范围,其基础设施也是按照农村的标准 进行配置的,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要求,存在布局不合理、缺乏规划、建设随意 性大等问题大多数地区侧重于发展交通设施和供电设施,而环保设施,垃圾处 理、污水排放等方而问题突岀,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3恢复城市边缘区生态性规划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3. 1利用现状,因地制宜城市边缘区大多数地区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水系、山体、竹林随处可见, 规划应尊重现有地形地貌,尽量利用现有的沟渠、地形走向引水造景。
大面积竹 林区域,可保留并进行整治,通过整治不仅可以打造城市边缘区的绿化景观,还 可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提供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去处城市边缘区属交通 量较小地区,因此其道路规划可随弯就弯,曲径通幽,不必将路网形式弄成方格 网状成都市新津县位于成都市西南方,县城位于其县域中心偏南,五河(南河、岷江、西河、金马河、杨柳河)汇流处,南邻长.fr.lll,成乐成雅高速公路从县城 东南面绕过,川藏线和大件公路穿城而过,是到西藏、乐山、峨眉、攀西必经Z 处,是历史上著名的水陆码头,环境优美,交 通方便县城地貌为河流冲积平原,用地平坦, 以平坝水稻土类为主,土层深厚,主耍沿河流 分布新津县水系相当丰富,因此具规划提出“水城新津”的理念,利用其县域良好的水环境,引水进城,打造“水城”其城外的山水景观环 境与城内的绿地水系充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原设计方案: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梏改方案:的人居环境 水城新津的现状3.2结合林盘,维护生态林盘是四川独特的农耕生活形态典型的林盘聚落主要分布丁•成都平原的都 江堰灌区,林盘与都江堰灌溉水系构成的川西农耕环境,是卅界上唯一的由人工 技术调节具有数千年历史至今还发挥作用的农耕文明区域。
随着人类补•会工业 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正在被规模 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城市、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居住模式所取代林盘 这种川西平原独一无二的生产、生活居住模式、景观和生态环境系统也正在被取 代,积极的保护成都特有的川西农居风貌,维护林盘特色居住形态、景观和生态 环境,是非常重耍的紧迫的任务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点规划确定林盘保护点2790个,其中聚居保护点1730个, 生态保护点1060个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应结合现有的林盘,充分利用林盘资源 打造生态环境,通过对林盘内居民居住环境的整治,利用川西林盘景观特色和生 态资源,开展川西林盘特色观光、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活动,发展林盘经济规划结合城镇周边现方林盘及山、水资源打造生态小城镇:3.3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牛•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产定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 因素,完善的基础设施具有乘数效应,具有明显的外部正效应城市边缘区的基 础设施相对薄弱,与建成区的差距较大,在道路、供水、排污等方而极不完善, 制约着区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同时乱丢垃圾、乱排污等现象也影响了区域的 生态环境3. 3. 1排污设施3.3. 1. 1排水体制城市边缘区的排污问题应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以及当地的口然 条件,结合区域内的污水量、水质、所接纳的水体以及原有的排水设施来选取适 合的排水体制。
原则上采用“雨污分流”制3. 3. 3. 2污水处理方式城市边缘区的污水处理可采用区域统一处理方式,排放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 理,亦可采用分组团的方式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简易设施处理,再利用人工 湿地、生物滤池等对污水进行后续深度处理,使其岀水得到进一步处理后达标排 放或综合利用3. 3. 3. 3雨水处理方式雨水排放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雨水就地入渗、明沟或暗渠排放方式排水沟 渠应充分结合地形,以雨水及时排放与利用为冃标,或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 泊等水体,或集中存储净化利用3. 3. 2燃气设施偏远地区的燃气规划可结合污水处理、禽畜养殖设置沼气生产设施,可集中 设置也可分散设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同步实施天燃气管网敷设暂不具备条件的 应按规划预留管网位置3. 3. 3环卫设施倡导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及其他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密闭 贮存、运输,最终由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 宜超过70米,垃圾转运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000米公测的建设、管理和粪 便处理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耍求4结语城市边缘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受到城市郊区化和农村城山化的双重影响,土 地利用结构和类型复杂,如不加以止确引导和管理,必将影响城市环境等方而的 长远发展。
因此,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根据地区的现状条件,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实 施保护基本农m,改善已被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引导生态环境健康有序的 发展,避免摊大饼式的蔓延,保证城市边缘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Robin J. Pryor ・ Defining the Rural-urban Fringe [J]. Social Forces, 1968・[2] 顾朝林•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J] •地理研究,1989.[3] 成住重组办发[2008]47号•成都市灾后重建农村住房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技术耍点(试行),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