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史记杂志_看王念孙校勘古籍的方法.docx
8页从_史记杂志_看王念孙校勘古籍的方法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201从《史记杂志》看王念孙校勘古籍的方法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杨 捷摘 要:《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所著的一部校勘古籍的专著,《史记杂志》是其中的一部分从王念孙对《史记杂志》的校正中我们总结出了他校勘古籍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利用不同版本、参考其它文献记载、利用古书注解、依据古汉语用词造句规律、据古音韵校勘古籍他的这些方法,在古书校读方面给人以深刻启示关键词:史记杂志 王念孙 校勘方法《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所著的一部校勘古籍的专著,全书以札记的形式,记录了王念孙对《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这几部古籍的校勘成果整部书以校勘为主,兼及词句解释、句读分析为了使自己的结论更具说服力,王念孙往往把这三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论证《史记杂志》是《读书杂志》的一部分,是王念孙对王延本《史记》进行校勘的成果在这篇杂志中,作者依据不同的版本、它书记载、古书注解等,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利用文字、音韵、训诂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底本进行了校对通观全文,我们发现《史记》底本出现的伪误主要有字误、文误、脱文、衍文四个方面。
对于这种种错误,王念孙都一一指出并加以纠正从他的《史记杂志》我们总结出他对古籍的校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用不同版本一部古书,尤其像《史记》这样影响深远的巨著,几经刊刻,往往有不同的版本通过不同版本间的对照发现问题是校勘古籍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史记杂志》中,王念孙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如《史记?吕后本纪》:“刘氏所立九王吕氏立三王念孙案:吕氏下脱“所”字《索引》本有所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曰:“相如乃与驰归家居徒四壁立”,念孙以为“驰归”下脱“成都”二字,而宋本有,当从宋本补另外,《史记杂志》中还有一种因词句重复而出现的衍文现象,王念孙称之为“累於词”,他认为这是由于后人把两种不同版本的记载并列在一起而导致的错误,即“后人误合之误”,这种现象在这篇杂志中也很多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曰:“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念孙案:此文当有二本,一本作“一饭三起”,一本作“一饭三吐哺”,而后人误合之也其后他又引《太平御览?人事部》及《后汉书?陈元传注》所引,证明了这两种说法的存在,此后说:“诸书所记,言三起者,则不言吐哺,言吐哺者,则不言三起,今既言吐哺而又言三起则词义重沓又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捐子之心,而能不说于田常之贤。
念孙认为“能”与“而”同,《史记》作“而能”者,一本作“而”,一本作“能”,而后人误合之耳二、参考其它文献记载与利用不同版本一样,参考其它古书记载也是王念孙校勘古籍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而且在《史记杂志》中也普遍应用了参考其它文献直接或间接的记载,不仅有助于发现问题,而且它书的记载、引用也可以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重要材料,使结论有据可依如《史记?晋世家》:“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念孙案:“文”上脱“有”字,当以《左传》及《郑世家》补,《初学记》、《太平御览?天部》引《晋世家》皆有“有”字《史记?楚世家》:“初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念孙案:《太平御览?州郡部》引此“卑梁”下有“女”字,是也然后他以《吴世家》、《伍子胥传》、《吕氏春秋》所载为证《吴世家》曰: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伍子胥传》亦曰:两女子争桑《吕氏春秋?察微篇》亦曰:楚边邑卑梁处女《史记杂志》中,参考不同文献常常与利用不同版本两种方法并用三、利用古书注解这里所说的古书注解既包括为底本所作的索引、集解、正义等,又包括它书对词句的注解王念孙在校勘《史记》过程中,对于一些词语的认定,往往以古书的注释为依据,并以此为材料证明自己的说解。
如《史记?高祖本纪》曰:“为泗水亭长”念孙根据正义的解释:高祖为泗水亭长也,认为“泗水”为“泗上”之误并说若本作“泗水”,就无需再解释了再如《史记?乐书》有:“欣喜欢爱,乐之容也念孙案:容,当依《乐记》作“官”字之误也接着他引郑注曰:官,犹事也正义用郑注为解,又引贺玚云:八音克谐,使物欣喜,此乐之事迹也最后说则正文本作“官”明矣《史记?张仪列传》曰:“因而数让之念孙认为“数”应读数以王命之数他以高注《秦策》与《广雅》为证,高注《秦策》曰:数,让也《广雅》曰:数,让,责也数让连文犹诛让连文故小司马读数为频数之数,非也四、据文意校勘古籍正如前文所说,古书在传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失误,这些错误常常会造成文意不祥或文意不通,因此利用上下文意发现错误,也是校读古籍的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王念孙在《史记杂志》中运用得也很多如《史记?李斯列传》中曰:“胥人者去其几也念孙解释胥,伪须也,须,待也他认为“去”当为失字之误言人有隙可乘,不急乘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202其隙而待之,是自失其几也所以下文说“成大功者,在因瑕隙而遂忍之”,又说“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怠而不急就”即所谓“胥”也。
《史记?天官书》:“五星犯北落,入军军起火金水尤甚火,军忧,水患念孙案:水患,当作“水水患”,言水犯北落入军,则有水患也上文火入旱,金兵,水水,即其证今本脱一“水”字,则文不成义另外,《史记?商君列传》中云:孝公即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王念孙认为“鞅欲变法”的“鞅”字因上下文而衍他分析道:此言孝公欲从商鞅之言而变法,恐天下议己,非谓鞅恐天下议己也孝公恐天下议己,故鞅有疑事无功之谏,若谓鞅恐天下议己,则与下文相反矣后他又以《商子更法篇》和《新序善谋篇》所载为证五、依据古汉语用词造句规律古代汉语在用字用词造句方面往往有自己的规律特点,一本书在书写过程中词句的运用也往往形成自己的文例,古籍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出现的伪误,好多都是由于违反了这些规律造成的,王念孙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校正书中的错误如《史记?天官书》中有:“谓天下何念孙案:谓,犹如也言如天下何也以《礼书》、《律书》中的用字为证,《礼书》: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又曰:孝文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言礼貌不足恃,但向躬化如何耳《律书》:谓百姓远方何其“何”都是“如”的意思他指出“古者谓如何为谓何”,接着以《邶风?北门篇》、《僖八十八年左传》、《成二年传》、《十七年传》、《齐策》中的用例作了说明。
再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有:“齐襄王闻睢辯口《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辯”下有“有”字,《居处部》引“口”下有“才”字,王念孙以为后人所加也他以为应该做“辯有口”,意思是辯给有口才因为其地方谈到辯给有口才都说是“辯有口”这是根据整部书的用词规律来纠正错误六、据古音韵校勘古籍古籍中出现的伪误,有的是因失韵造成的王念孙在《读淮南子杂志书后》中说:“若夫入韵之字,若有伪脱,或经妄改,则其韵遂亡他还列举了失韵之误十八条,详细介绍了因十八种错误而导致的失韵根据古音不仅可以校正韵读及与韵读有关的伪误,而且可以校正古籍中因声而误的现象《史记?吕后本纪》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念孙以为“危”本座“微”,为刘氏衰微也今作“危”者,后人以意改耳微字古今同音,故与妃为韵危”字古音魚戈反,不与妃为韵所以不应当为“危”随后他又列举了一些文章用例来证明隨、堕、离、为、伪五字古音都在歌部,不在脂部又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念孙认为“朽”应为“巧”字之误今作朽是因为后人以为“巧”与“守”韵不协调而改的其实巧字古读若糗,正与守为韵,他又引《韩子主道篇》为证 这几种方法只是对王念孙校读《史记》所用方法的简要概括。
在具体运用中,这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使用的,王念孙常常把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加以论证他常常先指出底本存在的错误,找出矛盾所在,然后推究致误原因,最后以材料加以证明因此,他的这篇杂志,不仅纠正了古书中存在的一些伪误,而且在古书校读方面给人以深刻启示参考文献:[1] 王念孙:《读书杂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2] 叶正渤:《从段注〈说文解字?叙〉看古书注解方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米切尔和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飘》四川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杨 玲 王 立摘 要:本文通过对米切尔的生平的回忆以及对她的小说《飘》的三个主要人物郝斯佳,阿希礼和瑞特的个性分析, 展示这三个主要人物所代表的南方旧体系的衰落和新体系的创建中的不同反应,在现实与传统中揭示南方文化的变迁关键词: 玛格丽特米切尔 郝斯佳 瑞特.巴特勒 阿希礼1900年11月 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母亲是个女权主义者,倡导女权运动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自孩提时起,玛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1936 年《飘》终于问世了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此书不仅在当时而且直到现在都是最畅销的小说之一.1937年,获普利策奖 现在《飘》已经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在全球近40 个国家销售《飘》是米切尔一生中写过的惟一一部小说,不过她接着写了一些记实性文章她在二战期间曾志愿做了大量的工作,似乎从中又获得了前进的动力.1949 年她经过亚特兰大市的桃树街时,被车撞而亡郝斯佳:一位坚强,独立,自信的女权主义代表者《飘》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