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硕士研究生论文唐代幕府与边塞诗研究.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4509237
  • 上传时间:2022-04-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硕士研究生开题扌艮告论文题目 唐代幕府与边塞诗研究年 级 姓 名 专 业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院系名称 导 师 )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正 文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边塞诗作为一种诗歌流派,其起源和发展可谓源渊流长边塞” 一词最早 见于汉代《史记•三王世家》:“大司马去病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陛下过听, 使臣去病侍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边塞诗作为诗学国度 中重耍的一员,以具独特的思想内容、文体形式、表现方法、语言等丰富着古代 诗学中国古代频发的战争,不仅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休憩相关,而且由此所产生 的边塞诗也是诗人抱国壮志与立功边疆情怀的体现,因而,与其他的诗歌派别相 比,往往会有不同的悄感内涵孕育其中另外,边寒诗本身的纪事性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现状,尤其是战争状况与民族交流史况,因而也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边塞文学的研究尤其是边塞诗学的研究历來颇受关注,但是对与边塞诗相关 的其他诸方面研究却稍嫌薄弱本文以唐代这个诗学发展繁盛,诗艺精湛的朝代 为背景,根据分析研究唐代几个诗期内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的入幕经历及其边 塞诗作,重点研究唐代的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的彫响。

      本文通过分析这 些代表性诗人的边塞诗作及其入幕原因,以期揭示幕府与边塞诗二者之间的独特 关系及边塞诗作特有的韵味!希望此论文能够充实边塞诗的研究,但因才力有限, 不足Z处还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文献颇丰,但多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 对边塞诗发展脉络的分析与梳理,如余正松、王胜明《渊源流长历久弥新—— —简论先秦边塞诗对唐边塞诗的影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余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四川人学,2005); 第二,是对某一•边塞诗人边塞诗作的分析与研究,如戴伟华《论岑参边塞诗独特 风格形成的原因文学》(《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王志清《王维边塞诗:雄 悍逸放的人格塑型一一兼论所受鲍照诗的影响》(《晋阳学刊》1994年第2期); 第三,重点分析唐代文人入幕原因及所处社会背景的研究与分析,如杨国宜、陈 慧群《唐代文人入幕成风的原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唐 代幕府文人的境遇》(《天府新论》1991年第5期另外较有新意的是戴伟华所 著《唐代幕府与文学》,将唐代幕府与文学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可谓首开先河, 但另人遗憾的是,对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的关系研究却并不深入,但仅例 一小节以述Z,难成系统。

      本文既着眼于此,在研读有关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 文等相关典籍的前提下,着力探讨唐代幕府与边塞诗的关系,将二者的关系做一 个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这样才更能充分理解边塞诗的独特性,才能使边塞 诗的研究更充实,并走向不断发展、完善的道路!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本论文选题将对唐代幕府制度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其与边塞诗的关系等方面 做系统地分析重点研究唐代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人生体验的丰富及诗作题材的 开拓,边塞诗人入幕原因的分析,通过对唐代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诗作的 全面解读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研究的内容及重点如卜•:绪论:分析幕府制度的内涵、缘起及发展,介绍选题的意义、价值、研究现 状第一章:分析唐代幕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探究•其源流,梳理•其发展脉络第二章:研究分析唐代入幕边塞诗人及具诗作,着重研究其入幕的经历及入 幕期间创作的边塞诗;第三章:分析边塞诗人入幕的原因重点分析其入幕与唐代的社会风气、文 学风气的关系,将其置于唐代整个大时空背景之下,从整体上对其 进行观照分析第四章:探讨入幕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的影响觅点论述入幕对边塞诗 人人生体验的丰富、诗作题材的开拓及雄壮、浑厚艺术个性的形成。

      四、论文提纲绪论边塞诗依其内容而分,有狭义与广义Z说,狭义说认为:“边塞诗以地域而 言,主要指长城一线及河西陇右的边塞之地以作者而言,要有边塞生活的亲身 体验以作品而言,要是他们作品的主耍成就部份①I广义说认为:“举凡从军出塞,保土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发报 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借咏史以寄意,或论现世之事伯;上自军事、政治、 经济、文化,下及朋友之情,夫妇之爱,生离之痛、死别之悲,只要与边塞生活 相关的,统统可归于边塞诗之列②2它不仅包涵狭义边塞诗之内涵,而口因边 塞战争而引发的与社会种种紧密联系亦归于此类二者Z言均有其合理Z处但 就本文而言,为更好地体现边塞诗在唐代所具有的典型意义,更深入地揭示唐代 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Z间的关系,笔者更取狭义Z说,即在唐代这个特定的时 代背景和时空环境下,终唐一朝,由有过入幕或从军边塞亲身经历的诗人所创作 的、反映唐代边疆战争和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纵观整个唐代诗歌发展史,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凡名家(无论诗人、散文 家、传奇作者)均十之七八都有过莫府生活的经历,如骆宾王、陈子昂、王维、 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李益、卢纶、韩愈、杜牧、李商隐、李公佐 等等,观其所作,有很多优秀杰出的作品也是做于幕府之中或入幕期间的,陈子 昂《登幽州台歌》将满腔的郁闷和不廿化入茫茫无尽的时空Z中,成千古绝唱; 李H《永五东巡歌》:“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 入长安到日边亦显其“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高适、岑参也是因为有过多 次入幕边塞的经历才成为赫赫有名的边塞诗人而流芳千古的,由此可见唐代幕府 制度与边塞诗二者关系的重耍性,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和系统的分析研究 就颇有必要了第一章、幕府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第一节、唐前幕府制度的兴起与发展(_)、幕府释义木部份主要根据现有资料及前人的考证成果,追溯幕府制度的缘起及其内① 谭优字.《边塞诗泛论》.(《唐边塞诗论文集粹》)• [M].甘肃教育出版tt. 1988年.② 胡人浚.《边塞诗Z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02期. 涵,进而探究唐代唐代幕府制度产生之源据《辞源》意「军旅无因定住所,以帐幕为府署,故称'幕府“后世称 衙署为幕府”;在将帅幕府中参谋、书记等称“幕友”,以后“因地方军政政官司 员延聘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佐理人员的通称”,故又称“幕客”、“幕僚”① 3 “幕府” 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李牧传》载:“李牧者,赵Z北边良将 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注:此 处“莫”通“幕”),由此可知,最早在战国之际就已经有“幕府”这一-机构。

      《册 府元龟》亦持此说,“战国Z际,始谓将帅所治为'幕府’”②4(二)、唐前幕府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本部分主要分析和梳理唐代以前幕府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从整体上把握和理 解幕府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唐代以前,幕府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春秋战国、汉和魏晋南北朝等几个 时期春秋战国是幕府制度的缘起时期,主要是因战争而兴趣的养士Z风,可视 为幕府制度的萌芽汉代幕府制则更趋完善,进一步发展为辟召征举制度宋人 对这一时期幕府制度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汉代公卿群守,皆得自举其属(即幕 僚),中举兴之后,辟召尤盛,故当时幕府彬彬然多贤才焉③5魏晋南北朝时 期,作为幕僚制度核心的辟署制度,辟署制度是官员自主用人,选择人的-•种重 要方式,也是朝廷选官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辟署制度仍沿用汉制而又呈现新的 特点主要是辟署制与九品中正制相结合第二节、唐代幕府制度的发展与兴盛本部分主要论述幕府制度在唐代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为后文揭示幕府制度 与边塞诗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随着隋朝一统天下,中央集权的加强,幕府制度曾一度消亡到唐朝,日趋 完善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央明令的选拔官吏的正途但唐朝初期,为保士戍边,缘 边设节度使,主帅皆设幕;中晚唐时期,各地藩镇林立,各方藩镇为进一步増强① 《辞源>.[MJ.第二册第285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②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716《幕府部总序》.[M].风凰出版.2006.③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幕府部•辟署》卷第726页.[M].风凰出版.2006. 自己的实力,各自开幕招揽才俊,并蔚然成风,客观上促进了幕府制度的发展与 兴盛。

      第二章、唐代入幕边塞诗人举隅本部分主要是选取初唐(陈子昂、王Z涣)、盛唐(王昌龄、高适、岑参)、 中晚唐(李益、陈陶)等七位代表性诗人进行论述着重论述和分析其入幕经历 及其代表性边塞诗作,从中探究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一节、初唐(一).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陈子昂(659—700) 陈子昂曾先后两次亲历安西和幽蓟边塞垂拱二年从乔知之北征原属突厥, 后归附唐朝的同罗、仆固等部;万岁通天元年再次入武攸宜幕,为参谋,讨契丹 其诗歌不仅主张坚决反击外来的侵扰,但对武周王朝主动挑起的对外不义Z战, 又坚决反对二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688-742) 王之涣主要游历过蒲州、洛阳、长安、玉门关、蓟庭等地,多次边塞的游历 经历,极犬地丰富了王Z涣的人生体验,因而具诗作中最高成就的是“歌从军, 吟出塞” Z作第二节、盛唐(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698-757)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其游西北边塞,当是在他小进士前后 这段时间里他在西北边塞,到过萧关、临洸、碎叶等地,亲历战场,在其诗作 中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生活,他尤擅长用七言绝句描述边塞生活和战 况,这是他对唐诗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700-765)高适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从军边塞的诗人,有唐一代,只有高适是“以诗人 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的(《旧唐书》本传)高适生平以天宝十二年 (753)为转折点前半生,虽有过多次边塞的游历经历,虽有为国建功立业的 抱负,但却因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天宝十二年,高适曲节度判官田良丘之荐,入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充翰府掌书记广徳元年(763),高适任剑南西川节度 使,时吐蕃乘唐王朝内乱之机,大肆侵扰,适虽尽力抵抗,终因力量相差悬殊而 师出无功永泰元年(765)正月,即逝世于长安高适在其作品中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各种复朵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特别 是边塞斗争生活,这是其作品的主要价值所在三)、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715-770)天宝三载(744),岑参因中进士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职务,天宝八年 (749)即赴安西(今新疆叶鲁番县西二十里),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掌书 记十三载(754) 乂随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再度去边陲,岑参在常清幕府中 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前后两次在轮台北庭等地生活了近六年边塞风光,使他 扩大了眼界,心胸亦为Z开扩。

      岑参的边塞诗,不仅气势磅礴,音调高昂,反映 出唐帝国军威的强盛,而且善于摄取新奇事物的特点,描写了边塞奇特的异域风 景第三节、中晚唐(一) 、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李益(748—827)李益曾五次出佐戎幕,丰富了其文学创作建中元年(780),李益进入朔 方(治所为今宁夏灵武)节度使崔宁幕府他曾随崔宁“巡行朔野,到过盐州(陕 西定边)、夏州(内蒙乌审旗南)、灵州、丰州(内蒙临河东)以及受降城(内 蒙包头和托克托附近)等地李益的不少边塞诗作都作于这次从军时,这些诗作 奠定了诗人在唐代边塞诗派以及在唐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贞元二年(786), 李益入鄰坊节度使(治所为今陕西富县)张献甫幕约贞元十三年(797),游 河东、河北,至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后进为营田副使李益是中唐最杰 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