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程文件.ppt
38页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起源: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地域特色:北方粟麦,南方水稻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工具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灌溉工具(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水利工程、治理黄河(4)耕作方式的进步大规模简单协作:商周时期,生产力落后,多采用此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个体农耕A.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B.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C.影响:调动了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生活比较稳定;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井田制出现: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废除: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形式: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发展:宋代和明清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均田制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实施:北魏和隋唐都曾经实行均田制史论共识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而豪强地主力量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种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封建国家地主自耕农徭役 兵役田赋 人头税田赋佃农沦 为地租抑制兼并(均田、限田)轻徭薄赋新的封建国家兼并土地新的自耕农农民起义激化矛盾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整体把握古代中国农业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特征,但是这里的“足”并不是“富足”的意思,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自给自足不等于与市场没有联系: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不是与市场没有联系如农民生产所需的铁农具和生活需要的食盐等都需要从市场购买以上三种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关系如图所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自然经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小农经济田庄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具体体现(1)经济格局上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2)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生产模式上是精耕细作4)经营方式上,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5)耕作方式上主要是铁犁牛耕6)土地制度上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1)从材质方面:由木、石、骨到青铜、铁;(2)从制作工艺方面: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到畜力、自然力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史料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解读 史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1)积极影响 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小农经济的影响(2)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图解小农经济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主要部门:金属冶炼、陶瓷制造、丝棉纺织 丝织品一直不是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之前,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是麻布。
明代中后期,棉布代替了麻布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2.整体把握:古代手工业归纳为三个“三”三大经营形态、三大特点、三大生产部门史论共识(1)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终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2)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三种模式代表三种经济成分:家庭手工业小农经济官营手工业官营经济私营手工业商品经济唐以前:家庭副业,家庭小作坊唐宋以来:家庭手工业,商品化加深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3.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史料汉朝皇室贵族专用物品的手工业制造业继续由少府(官职)主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典管婢织作衣服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入市场,一般直接供给皇室贵族消费由于唐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大,自然官家工匠也就很多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800人,将作监有15000人,其他部门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张松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的管理及立法解读通过本段史料可以探究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特点从史料可以看出,第一表明这是指官营手工业;第二表明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满足官府公用和作为皇室贵族的生活用品;第三官营手工业规模很大,其经营范围广、行业多,涉及冶金、制瓷和纺织等行业4.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5.私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史料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解读 史料反映了明代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说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史料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学界一般认为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依据解读要判断某一经济现象是否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依据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为市场的需要,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只要出现上述因素,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史料反映了机户与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这已经是资本主义的萌芽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评价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解读史料表明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从青铜器到丝绸再到瓷器,表明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的是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A. B. C. D. 三、中国古代商业1.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水陆交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有助于商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历代政府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限制逐渐减少。
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不同的特色,其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与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最早出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在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在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了统治秩序如西汉、隋唐和两宋时期,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往往也是封建政权的都城,商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加大 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特别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4.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史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 墙垣圈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解读 史料说明唐政府对“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设专门官员予以管理。
史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中国商业简史解读史料说明宋代城市开始打破时空限制5.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1)唐都长安与宋都东京的商业特点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和市的界限,如晓市、夜市的出现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关系密切,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6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社会后期虽然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不受认同和重视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A.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积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B.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的专制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6重农抑商政策(1)主要表现(2)影响(1)闭关锁国的原因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生产的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自然经济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