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 word版.doc
23页绪 论一、人(一)人是什么生理:身体的机能,身高、体重等(二)社会环境指有影响人类行为的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社会系统(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0 岁 生命结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注的是社会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变化与成长过程二、人的成长/发展(一)成长贯彻个体一生过程中所发生的系统(生理、心理)变化(二)成长的阶段1.儿童期:胎儿期(怀孕到出生) 、婴儿期(0-3 岁) 、 幼儿期(3-6 岁) 、儿童期(6、7-11、12 岁)2.青春期:少年期:11、12-14、15 岁青年初期:14、15-18 岁3.成年期:早期(18-35 岁)中期(35-60 岁)晚期(60 岁以上)(三)成长的特征1.成长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2.成长的影响是互逆、双向的3.成长反映文化差异4.成长存在个体差异5.成长的动态与不平衡6.成长的累积与循环7.成长的连续与阶段性8.成长的始终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五)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二章 人类行为理论基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流派(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五)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理论)(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的人格发展理论一、人格的根本动力 ---- 人的本能、冲动 1、本能论与性欲论 :*生之本能 : 食、性、爱欲 => 爱神 (Eros) *死之本能 : 冲突、攻击性、死亡 => 死神 (Thanatos) 2、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二、弗洛伊德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1、无意识(潜意识)A.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
B.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人类道德不允许的原始的本能的冲动和本能的欲望)2、压抑A.压抑: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欲望一直在积极活动中,有时还很急迫,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动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B.压抑的功能:是把主体的经历和回忆、各种欲望和冲动保存、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在意识中出现,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存于无意识当中,被压抑的东西会以梦、口误、笔误、记忆错误等形式出现三、人格发展观(一)人格结构*本我(生物本能我):人格中最原始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其特点是:无意识的、无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化了的本能,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其特点是:意识(合乎逻辑)的,遵循现实性原则*超我(道德理想我):由理想自我和道德化的自我(良心)组成其特点是:意识的,遵循道德/完美原则2、三“我”的关系三者不断交互影响,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如同骑马者和马的关系,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者则指导、决定着马的方向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源动力,超我在监控个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照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
当三种力量不能保持动态平衡时,将会导致心理失衡二)人格动力——心理防御机制1、自我同时面对三个眼里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当它难以承受三者的压力时,就会产生焦虑反应,而焦虑的产生会促使自我发展出一种功能(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满足) ,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方式) ,其促使自我尝试一定的策略去阻止焦虑防御在潜意识里进行,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2、常用防御机制:压抑 (略)升华:把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的冲动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退缩: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个体以幼稚的方法应付,以获得暂时的安全反向作用:行为表现与内心欲念相反,以减少欲念产生的焦虑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这些往往都是超我不能接纳的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情,似乎从未发生过 转移(置换):将某事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转移发泄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合理化:以社会认可的理由取代个人心中的理由,以此加少个体面临的挫折或尴尬三、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要经历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欲望或需求的满足中心—性感区阶段 年龄范围 性感区 性活动口腔期 0-1 岁 嘴唇舌齿 吸吮、吞咽肛门期 1-3 岁 肛门、臀 排泄或保留性器期 3—6 岁 生殖器 手淫潜伏期 7-12 岁 生殖期 12 岁以后 生殖器 异性相吸、手淫、性交四、评述优点: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注重行为背后的原因;开创了无意识(潜意识)心理研究及动力心理学不足:过分强调无意识和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夸大人的生物性,具有明显的生物化倾向,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没有充足的实验证据,主观色彩浓厚。
第二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一、基本思想:人格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个人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作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普遍体验着生理、文化和社会事件一定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由个体生理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矛盾所规定:若矛盾解决,个体就会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否则,将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但矛盾的解决有其相对性和可发展性二、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讨论:•埃里克森从那些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对埃里克森的理论有何评价?三、评述优点: *从情绪、道德及人际关系整体出发*其中有一些辨证的的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修正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能对自 我,亲 子对社会,童年对毕生,性恶对中性、乐观)不足:个体生理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所产生的矛盾是否具有文化普遍性,缺少跨文化的实证研究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基本思想:皮亚杰:*认知发展观: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中,个体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认知发展的原因与本质:智力、思维等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认知结构通过平衡化的方式所逐步建构的过程发展二、相关概念1、图式:个体的动作(或运算)及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迁移或概括2、适应(1)同化:将外界元素纳入或整合到一个正在或已经形成的结构或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其引起图式(结构)量的变化(2)顺应:正在或已经形成的图式(结构)受到它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其引起图式、结构质的变化3)平衡: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统一的,主体通过两者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适应的本质) ,适应的过程即平衡的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本质与原因三、认知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他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作为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1)认知发展阶段(2)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认知阶段 认知发展 道德阶段 道德发展1、感知动作(0-2 岁)*可变反射获取知识*活动积极*自我中心前道德阶段(0-3 岁)*未将自己从“他人”中分化*随个人需求活动*对事物的关系有认识*出现分化,依恋双亲2、前运算阶段(2-7 岁)(1)前概念阶段(2-4 岁)*语言开始*无可逆性守恒*注意单维*缺乏逻辑他律阶段(3-7 岁)*服从双亲、权威*单方面尊重*无合作*缺少道德自主与自决*屈从惩罚(2)直觉阶段(4-7 岁)*可逆过程开始*可逆性或否定性*能守恒*具体对象的重要性他律阶段(3-7 岁)*自律开始*尊重与合作*同辈间平等*注意具体的人和物等*开始有公正感3、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逻辑思维过程*关心具体事物*理解类和关系逻辑自律阶段(7-12 岁)*自律增强*能与双亲、他人合作*同辈平等发展*公正感发展4、形式运算阶段 逻辑运算形成系统 同上(12-16) 主观价值支配道德判断多角度的审视事物 ,多因素间的假设-推理(12-16 及以上)3、认知发展的特点*认知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其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各阶段有相对独特的结构,标志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各阶段从低到高有一定次序,且有一定交叉*心理发展中各种因素由无联系逐步组成整体#道德认知经历从效果-动机,客观责任 -主观责任,外部权威控制 -内部道德原则支配,他律-自律,道德实在论-道德主观论的过程,有一定普遍性四、评述1.贡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跨学科性(生物、哲学、逻辑和数学) ,其采用谈话与实验相结合的临床法建立了一套崭新的发展理论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其以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观点看儿童认知的发展,贯穿着辨证的思想,同时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心理发展相应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2.不足:*研究方法系观察而非实验*何为真正的普通儿童¡ª¡ª 文化、社会经济、种族差异等是否考虑*认知的发展,而忽略了个性和情绪 *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的有限性第四节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科尔伯格的描述• 科尔伯格本来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牧师的,假如他不觉得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是当一名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的话他认真而体贴,热心而温和,又很幽默,善谈且狂热,对种族问题和其它一些道德生活极为关心他对外部世界很冷漠,是知识型教授的原型,他衣着宽大而皱巴巴的,头发蓬乱,他的手提箱磨损严重,装得太满,眼镜推起来搁在额头上,然后就忘记了,一直留在额头上科尔伯格在接近 60 岁的时侯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 年 1 月 17 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 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在 1989 年 12 月 15 日的《哈佛公报》中,一篇充满爱心的哀悼辞中,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是其中一位)总结了他的贡献:¡°【拉里】几乎全凭自己的力量确立了道德发展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中心议题的地位。
一、主要思想:1.基本观点: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发展顺序(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 ;道德认识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社会作用在道德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与皮亚杰观点相似)2.方法:道德两难故事3.道德认识发展阶段及特点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本城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的成本是 200 元,而药价为 2000 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四处借钱,仅借到 1000 元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死了,请药剂师便宜一点买给他或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拒绝了,他说自己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撬门而入为妻子偷来了药问题:海因兹该不该这样做?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二、道德发展的总体特点道德发展中儿童都是指向服从,服从的目的是避免惩罚得到奖励(皮亚杰:依赖尊重权威) 在一级水平上,道德标准尚未内化,在二级水平上,虽然儿童与父母同一,遵照父母或社会认可的社会标准,但只是一种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