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议性的产生——以王小波为例.doc
3页争议性的产生——以王小波为例 亓文涛 山东科技大学 摘 要: 我们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去看王小波, 他的根本上的争议是来源于他对时代的态度, 所以从当下来看, 他的文章虽然有所不足, 但是却可以理解, 而他的对于中国个性与自由、科学与理性的追求却是永不磨灭的成绩或许对王小波争议的理解与最终消弭, 正预示着人性与个性的调和, 预示着下个新时代的开始关键词: 王小波; 争议性; 当代文学; 理性; 人性; 作者简介:亓文涛, 山东省泰安市, 山东科技大学一、引言历史评价如同古史传说, 荟萃了无数人的精力与研究, 一方面层累堆积, 一方面不断遗失与淘汰, 留下来的大体就是那时代的较合理的评定对于王小波作品的评价, 今天还是大有争议的, 所以我们今天仅以王小波及其创作为例, 作一个简单的论述二、人物与作品解读的多重性与争议性“对于王小波的评价, 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 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 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 一向被自命正统的人们所不喜欢 (作家哲夫评) 争议性的产生, 自然都有他的具体的背景我们经常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一方面, 需要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而带来的不同的理解角度;另一方面, 也需要那作品本身, 要富于被解读的空间。
三、王小波及其作品的多重性与争议性(一) 王小波的生平与时代王小波创作的批判与想象的来源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 王小波的创作远在改革开放以后, 然而他思想的形成却早有根源, 从 1952 年到 1979 年, 所谓的革命时代给王小波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他目睹了无数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 他对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不合理都充满了厌恶, 他迫切地要批判它, 他在同情知识分子遭遇的同时感到知识分子的使命, 他试图通过批判实现启蒙, 他不仅仅是打倒, 他还有创造的理想, 这是他批判的来源, 又是他想象的天地王小波的作品都是浪漫的、理想的, 同时也都可能是盲目的革命既是理想又是强权, 而爱情则是人性的代表当革命代表了理想的时候, 它们具有统一性;当革命充满了文化专制的色彩的时候, 二者又是决不相容, 必得有一方遍体鳞伤这两种情形都存在着, 所以王小波被理想精神所打动, 又因理性崇拜而厌恶它他的小说以极端的行为去反抗, 革命与性爱的联系令人惊异, 却同时发人深省他批判革命的反理性、反科学, 批判专制、集体道德主义, 同时又对爱情与自由抱有深刻的向往, 他的批判与想象, 具有很明确的时代特征二) 王小波与读王小波的人1. 王小波作品的直观感第一是叙事与语言的随意与荒诞。
二是强烈的嘲讽与批判很给人以偏执与滑稽、放纵不羁又令人深思两种可能截然相反的感觉, 这种争议非常直观, 甚至大部分争议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不会再深入下去, 然而这种外在的表现毕竟有其根源2. 王小波小说的基本主题及其争议(1) 以人为本, 个性与自由王小波的小说凸显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他作品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发现, 他经历的那个所谓的革命时代, 是集体主义、专制主义, 打着道德的幌子来压制个性的时代, 比之明清理学极盛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个人的自由在这个时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所以王小波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反集权意识而他的作品最引人批评的放纵不羁的表达与言行, 显然是对个性与自由的表达之一然而, 对自由主义的向往与对革命集体道德主义的批判本身就惹人非议, 然而他又把专制集权与个性压制, 扩大出革命叙事的范围, 波及整个历史上的中国文化传统, 把打击面扩得太大, 这是又一种争议2) 理性与知识的现实意义理性精神是王小波作品主题的重要基点这与他的学习经历与家庭背景是有重要关系的, 另一面也对是革命时代的反理性的反动, 他对逻辑学、数学、科学抱有很浓的兴趣, 他对于理性与知识几乎已经达到了极端的崇拜。
革命时代名义上要打倒传统, 实际上却又是极端保守, 道德重新被用作迫害与压制人性自由的工具, 于是他强烈地反传统, 个人主义与理性主义, 是他给出的建设性的答案但是, 他又有过于强调工具理性的倾向, 因为道德理性在上一个时代过了头, 本为创造秩序与和谐, 最终反而压制了人性, 对这一问题的矫枉过正几乎是新旧交替之时的普遍现象, 这是争议性的又一来源3) 知识分子的命运王小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他一方面同情知识分子在革命时代的悲惨处境, 另一面又认为知识分子要为错误观念的传播负责他极端地抨击造成千百万知识分子精神创伤的“思想改造运动”与人文领域里的种种清规戒律与思想钳制但又说:“在现代, 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因此, 怀疑、反叛、攻击强权与暴力对个体、尤其是对思想自由的压制, 与对知识分子内部的反思, 也是他思想的重要部分3. 王小波的杂文他的杂文的价值几乎与失败同出于一点, 他批评文革、批评陋习、批评国学、批评辜鸿铭、批评传统, 形式用语很随意, 嘲讽的意味很浓代表了许多中国大众化的观点, 虽然精神与使命感令人敬佩, 但结论却未免失于主观臆断。
他的杂文最突出的大概就是强烈的功利与现实、偏执与嘲讽他攻击的自然要回敬他, 与他立场相近的也要对他的观点进行商榷, 自然争议随身四、总结我们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去看王小波, 他的根本上的争议是来源于他对时代态度, 所以从当下来看, 他的文章虽然有所不足, 但是却可以理解, 而他的对于中国个性与自由、科学与理性的追求却是永不磨灭的成绩但是我们今天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我们应有更高的追求, 因为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 西方人的道路并不完美, 并不足为金科玉律, 我们要走出自己的道路或许对王小波争议的理解与最终消弭, 正预示着人性与个性的调和, 预示着下个新时代的开始参考文献[1]王小波全集[J].译林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第 1 版. [2]韩袁红.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J].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1 年 1 月第1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