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产业内贸易理论-详解.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98159878
  • 上传时间:2021-09-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2.69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产业内贸易理论-详解 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目录 1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2 什么是产业内贸易 3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4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5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1] 6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7 产业内贸易理论评述[1] 8 参考文献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什么是产业内贸易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TT)),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有: 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对“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萨(Balassa,B.)对欧共体成员制成品贸易情况的分析;小岛清(Kojima,K.)对发达国家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关注。

        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里程碑是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oyd)于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这是最早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主要理论模型有: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把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布兰德(Brander,J.)而和克鲁格曼(Krugman,P.)为解释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建立的差别模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1]  这里对于产业内贸易又提供一些非常简单的解释比如,有些国家幅员辽阔,对于一些本身价值低而运费比重大的产品,不必强求在本国生产和非得在本国销售例如,中国东北边境生产的某产品可以向俄罗斯东部出口销售,而西部边境有需求时俄罗斯相邻地区有供应,那么就宁愿从俄罗斯进口这种情况在中俄之间就形成了产业内贸易,其动机不是价格差而是节省运费。

      再比如有些季节性商品,冬夏季需求强度大不一样,而工业制成品是均衡时间分布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将生产规模仅满足旺季或淡季,为了生产与销售的均衡,只能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条件,在本国需求淡季出口一部分产品,到旺季再进口一部分产品,从而形成了产业内贸易这种贸易动机同样并非因为价格差,而是为了避免用仓储平衡市场供求的成本但这只能解释一些特殊产品和特殊情况下的贸易,并没解释大量存在的普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一)产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可以区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两种类型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都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  异质产品也称差异产品,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该种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

      如果产品的运输成本太高,那么使用国便会从距离使用者最近的国外生产地购入,而不会在国内远距离地运输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如果需要大量钢材或者建筑材料,从中国东北地区进口就比从处于欧洲区域的俄罗斯其他地区购买更为经济  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3.大量的转口贸易在转口贸易中,进出口的是完全同质的产品这些同质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这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内贸易  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质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产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了产业内贸易  5.季节性产品贸易为了调剂市场而在不同时间进出口产品,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因为同种商品的成品、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都归人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三)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有三种情况:  1.使用价值完全一样,但生产投入极不相同的异质产品,业内贸易可以用要素票赋论来解释。

      这类异质产品的产  2.在生产投入方面极为相似,但使用价值极不相同的异质产品,这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可以用要素禀赋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相结合来解释  3.产品的使用价值几乎完全一样、生产投入又极为相似的异质产品贸易只能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  (四)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对象的异质产品,主要有水平异质性、垂直异质性和技术异质性三种情形产品的异质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例如,美国和日本都生产小轿车,但日本轿车以轻巧、节能、价廉、质优为特色,而美国轿车则以豪华、耐用为特色这样就引起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求—,这种相互需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生  2.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受到其收入水平的制约消费者偏好的差别若从需求方面分析,同样可以分为垂直差别与水平差别前者指消费者对同类产品中不同质量、等级的选择;后者指对同一质量等级的同类产品在其尺寸、款式、品种等方面的不同选择因此,可选择的产品品种、规模、款式、等级越多,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也越大。

        3.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中有相当数量的中、低等收入者,与不发达国家高收入者的需求相互重叠这种重叠需求使得两国之间具有差别的产品的相互出口成为可能但究竟有多大可能性,还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内部分工就越精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国民购买能力也就越强在国民购买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消费需求便呈现出对异质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消费市场在两国之间收入水平趋于相等的过程中,两个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最终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4.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动机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产业内贸易是以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为前提的产业内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精细、越多样化,不同国家的生产厂家就越有条件减少产品品种和产品规格型号,在生产上就越专业化这种生产上的专业化不仅有助于企业采用更好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降低生产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程度,有利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从而充分体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

      因为生产和市场的细分化虽然减少了国内消费者数量,但企业可以面对同类型的更大规模的国际消费者群体进行生产和销售,使从事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微观企业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被西方学者看做是产业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完全不依存于资源凛赋或劳动力成本的差异迄今为止,仍有不少西方学者在推祟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同时,又力图让这种理论回归于传统理论,特别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桌赋论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资源改变桌赋论的假定,把过去的规模效益不变、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产品无差异性的假设,改变为现在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产品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假定,则可提高资源票赋论的变通性,原则上是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存在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观点外,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还认为,关税同盟也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不过,关税同盟内的产业内贸易还和同盟内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密切相关如果贸易创造占主导地位,则产业内贸易比重居高;如果贸易转移占主导地位,则产业内贸易比重低i此外,不少经济学家还论及了贸易限制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他们认为,贸易限制同样会制约产业内贸易。

      某些情况下,产业内贸易所遇到的贸易限制的阻力要高于产业间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和这些国家之间较少的贸易壁垒密切相关,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比重较低和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的严重贸易壁垒存在联系  (五)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除了在理论上解释和说明了贸易的一般基础和原因外,还具体地研究了各不同类型国家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1.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制约因素:第一,异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异质产品生产能力越强,两国产业内贸易比重越高第二,消费水平的层次和差距消费水平越高,消费需求的差异性越大,异质产品需求就越旺盛同时,各国之间的消费水平的差距越小,相互需求异质产品的强度就越大,两国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高第三,影响国际贸易的其他因素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