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
7页山区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一直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如何有效促进基本农田的保护也一直是各地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为此各级政府在基本农田工作上也花费了较大心血,无论是法律制度的建立还是投资保护上都是做足功夫本文以笔者所工作的县域,结合多年来从事耕地保护工作的体会分析了该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从政策体制的完善、信息化技术应用、效益市场化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一、研究区概况开化县地处钱塘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是浙江的“西大门”县域总面积223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55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开化属浙西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山多耕地少,耕地统计数33 43万亩,其中水田23 45万亩占70%,旱地9 98万亩占30%现状为耕地的32 13万亩,可调整地类为1 3万亩二、开化县基本农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划定基本农田面积28 54万亩,其中耕地28 16万亩,可调整用地2420 98亩,农用地1375 41亩开化县因其地处浙江西部,既是山区县又是经济欠发达县。
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遇到了其特有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1、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基本农田保护硬件缺乏全县农田基础设施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田问路桥、沟渠、涵闸等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许多水利基础设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根据统计,全县渠道衬砌率仅为56%,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58,水闸、涵洞等配套建筑物完好率仅为55%,全县仍有100多座山塘需要除险加固,70%的堰坝需要改造2、自然灾害频发,基本农田保护面临压力开化县山区面积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汛期降雨较集中,导致全县地质灾害多发由于开化县的地势所定以及梅雨期间的持续降雨易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且县域山区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降雨后产流和汇流都较快,形成的山洪具有突发性强、水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且该县耕作条件良好的田地多分布于河道两边,每年该县灾毁耕地受灾严重据统计,全县2010、201 1年两年分别受暴雨侵袭冲毁农田7600亩,27040亩农田水利设施因山洪的冲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机耕路损毁13014米,灌渠246520米,防洪堤1 26550米全县共分布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64处,在各乡镇均有分布,隐患主要表现为滑坡、泥石流与崩塌等方面。
频发的地质灾害,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对耕作农田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3、农地细碎化程度高,中低产田比重较大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全县基本农田土壤普遍酸化,PH值小于等于5 5的面积1 5 98万亩,占56.0%有效磷缺乏,含量小于18mg/kg的面积8 56万亩,占30%速效钾含量偏低,含量小于80mg/kg的面积21 04万亩,占75.0%有机质含量小于2%的面积2 28万亩,占8.0%,耕层厚度低于12cm的面积2 88万亩,占10.1%基本农田等级以二等田为主其中,一等二级田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6.2%;二等三级、四级田是主要耕地类型,二者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85.1%;三等五级占总面积的8.6%、六级占0.2%受地形、农居点分割、农地承包过程中按好中差搭配承包以及农户转包等行为的影响,耕地被分割细化同时,本区属丘陵山区,田坎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较大,农地细碎化程度较高,不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4、耕地非农化问题突出,保护力量薄弱城市郊区是优质耕地集中布局的地区,但也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张的首选地区;经济发达的地方也往往是优质耕地集中布局的地方,更是农地非农化程度高和建设用地需求旺盛的地方,从而导致建设占用的多位优质耕地的基本农田。
伴随着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从而使耕地的质量和数量保持动态平衡但近年来耕地占补平衡走入误区目前有一种倾向是,将城镇周围平坦肥沃的良田征为建设用地后,再开垦劣质的耕地,造成耕地数量没有减少,但耕地质量却严重下降的局面,导致耕地总生产力下降,有的甚至通过毁林开荒来增加耕地,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占优补劣”的现象频频出现,如果不进行认真管理和控制,耕地面积的持续扩张将会导致森林和草地及耕地的退化,从而使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下降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使得城市在一直扩张,优质农田也一直被占用我们可以通过发展都市农业来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在城市郊区形成一个环形的都市农业带关于这个农业带,它融入了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中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证基本农田的质量,同时对基本农田保护者给与一定的补偿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城市化过程中摊大饼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基本农田的保护特别是沿海平原地区和贫困山区,为加快工业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通过调整城乡结合部农田,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地招商,圈而不用,造成大面积良田抛荒。
三、对策与建议1、实施保护差别化政策经批准的各类城镇批次和产业建设用地,占用25度以上劣质坡耕地的,不计入补充耕地范围;占用25度以下耕地的,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要求补充耕地对占用1平方公里以上(含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下坝区内占用耕地(含园地)的,除按照规定补充耕地或缴纳耕地开垦费外,按照所在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20倍征收耕地质量补偿费2、加强GIS技术应用,促进基本农田信息化监管GIS技术即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该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与编辑、属性数据编辑与分析、制图、空间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拓扑空间查询、地学分析等功能鉴于GIS技术的应用广泛性以及直观易操作性,笔者建议要将该项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去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不仅可以利用该项技术建立起基本农田数据库而且利用它可以快速查询基本农田地块信息;统计任意集合的基本农田面积;我们更加可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相关信息标注于数据库中,比如:权属单位名称、四至、保护责任人、基本农田保护标识设立情况等都可以叠加于基农图层。
同时可实现分乡镇、分村或任意选集的分类面积统计和汇总统计;并可统计各村、镇及地区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灾毁或生态退耕等人为或自然活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数量并且可以利用GI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开展对基本农田的监控和保护利用年度的全国的区域卫星遥感,对本地区的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进行有效监管对照最新的卫星遥感图叠加区域基本农田图斑,圈划出有实地建设占用、实地堆填土等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区域,并结合年度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卫片执法工作进行实地查证并对确实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真正实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新型高效基本农田监管体系3、建设山地城镇,推进工业上山2010年开化县土地总面积为223225 16公顷,其中园地面积14721 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0%;林地面积172627 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33%;其他农用地面积3103 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未利用地面积4491 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1%耕地面积22286 66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09%如何保住这仅有的0.09%,确保耕地不占用或少占用改变以往用地占用耕地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开化县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中显示:开化县规划期内可开发利用的宜建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3204 83公顷。
且从资源分布上看70%分布于县中心城镇以及第二大镇区域内,引导用地单位向低丘缓坡要建设用地这是一个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不被占用的未来趋向同时城镇建设向山地发展必然带来基础设施配套投入成本增加,要通过调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减免山地使用费用等手段,努力提高利用山地的比重,大幅提高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土地成本;要注重山地城镇的安全性能和人居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山势、水系,形成高效的城市供排水系统,避免大开大挖;要依托自然地形做好“山”的文章,形成“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独特城镇风貌;要因地制宜强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确保群众出行方便、购物方便、就医方便、孩子上学方便等4、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根据调查显示开化县中低产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3.8%提升中低产田的耕地质量,配足基本农田硬件设施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的根本途径开化属欠发达山区县,地方财力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筹集,中低产田的改造推进自然是困难重重,但并非一无所措加大对欠发达山区县的支持力度建议在安排省级以上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时,应切实考虑到山区县财力薄弱、单位面积投入明显偏高的现实,加大对欠发达山区县的支持力度。
统筹、整合各种涉农资金要在经批准的县域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框架下,各项涉及农田水利的资金要统筹考虑,加大整合力度,在县政府统一安排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技术、管理上要形成以水利部门为主,对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统一谋划,确保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稳定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建议市、县财政每年都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以形成财政对农田水利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建议县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从集体资产盘活、林权转让、宅基地出让等集体性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建立农田水利公益金,由乡镇财政代为监管,是完全可以实现村级组织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投入机制的农户集资要因地制宜,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在“一事一议”的原则下进行筹资投劳做好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工作对于土壤肥力较差的基本农田,加强培肥土壤,抓好秸杆还田,扩大肥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增产潜力日前,国土资源部审议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这标志着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拉开序幕同时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投资约6000亿元用于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补充耕地2400万亩作为山区贫困县要切实利用这次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东风,兴建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
在建设的同时要坚持规划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5、效益生产促保护,宣传执法抓保护努力缩小粮食种植投入和产出的剪刀差通过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大粮食生产技术的推广,推广诸如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设施栽培等贴近粮农耕作的生产技术,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等手段降低农民种植投入通过稳定降低农资价格,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保证农田抗旱抗涝能力,提高粮食收购价等手段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引导土地向优质粮食作物的种植流转支持种粮大户集约经营,根据地域、地质条件,让土地流转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大粮食生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步伐,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的力度粮食种植补贴直补于生产户,恢复流转户粮食种植信心加强宣传,提高基农保护意识继续利用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开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耕地和基本。





